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以及疾病的转归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5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符合“散发性脑炎”临床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的共有27例(51.92%),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有13例(25.00%),表现为昏迷的有3例(5.77%),首发症状为精神症状的有6例(11.54%),偏瘫2例(3.85%);经脑脊液检查出现异常的有28例(53.85%);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检查异常的有2(3.85%)例,脑脊液穿刺检查发现糖、氯化物以及脑脊液细胞数等在正常范围的分别为74.51%、52.95%和69.47%;蛋白正常的有51.49%;有32.64%的患者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升高,主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升高的仅有11.15%。患者在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52例患者当中,治愈率为64.53%,好转率为30.14%,病死率为0.89%,失随访率为4.44%。结论散发性脑炎的临床指征多样,应结合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诊断,仅凭一种症状或体征不能确诊。散发性脑炎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 标签: 散发性脑炎 临床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0例,均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选择的30例患者中,明显病情好转24例,占80%,4例预后较差,2例因呼吸肌麻痹和肺部感染死亡。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其它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依据临床特点行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脊髓型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位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期待能给今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 标签: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分析 脑卒中 血管破裂 临床症状 病例资料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依据Stanford分型标准,将AD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夹层仅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段的主动脉)。结果①高血压组有167例(27.1%)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43例(7.0%),晕厥38例(6.2%),一侧下肢感觉障碍35例(5.7%),昏迷16例(2.6%),下肢单瘫16例(2.6%),截瘫13例(2.1%),偏瘫8例(1.3%),头痛8例(1.3%)。两组患者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型A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伴有高血压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比5.2%,P〈0.05)。有神经系统症状的AD患者中,A型AD比率显著高于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型的比率(75.7%比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AD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5,95%CI:2.415~4.473,P〈0.001)。高血压不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5,95%CI:0.961~1.938,P=0.082)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非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高血压 神经系统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常规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如血压未达标则加用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至血压达标。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d,连用4周。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和ICAM-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4周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瑞舒伐他汀组的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1267,P=-0.0333;产5.7905,P=-0.0000)。结论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ICAM-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炎症。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原发性高血压 超敏C反应蛋白 细胞间黏附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