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血管分析软件VascuCAP,对比人工定性与软件定量评估之间的差异。方法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对颈动脉CTA图像进行人工定性及软件半自动定量评估,记录斑块脂质核心、钙化、斑块内出血及动脉狭窄程度等参数。按人工定性标准将评测动脉分组,对比定量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入组121例病例,测得465条动脉数据,按有无钙化或有无狭窄分组后,VascuCAP测得的钙化程度与血管狭窄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有无脂质核心分组后,两组的最大脂质核心区域面积和最大脂质核心区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ascuCAP软件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研究,省时准确且高效,与人工评估有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VascuCAP 颈动脉斑块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兔肺静脉心肌袖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以探讨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电生理基础。方法:台氏液灌流下分离获取30只兔左房及相连肺静脉组织,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插入标本不同部位。程序刺激下分别记录动作电位并测量各项参数: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幅度(APA)、动作电位复极至50%的时间(APD50)、动作电位复极至90%的时间(APD50)。结果:正常台氏液灌流下,在肺静脉心肌袖的入口处及远端电刺激均可记录到一种快反应动作电位,1期复极迅速,平台期短,形态似三角形。两者的静息电位、APD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PD50近端长于远端.(168.50±36.13)GIS:(142.39±24.46)ms,P〈0.05。肺静脉近心端可观察到自发搏动.其自发电位表现为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低,频率慢。似存在舒张期除极。以4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循环灌流后,2例肺静脉心肌袖近端快反应动作电位出现了早期后除极。结论:肺静脉肌袖的自发动作电位、复极异质性,及可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发早期后除极等电生理特性,均提示肺静脉可能通过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或微折返诱发局灶性房颤。

  • 标签: 肺静脉 心房颤动 心肌 动作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芩芍颗粒雾化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头孢他啶起始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予芩芍颗粒冲服,观察对比主要指标咳嗽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胸片好转(吸收>50%)时间,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结果72小时无效率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芩芍颗粒雾化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效果良好,与抗生素有协同增效作用;还有较好的抑制内毒素炎性反应、促进病灶吸收、缓解症状等附加疗效。

  • 标签: 芩芍颗粒 卒中相关性肺炎 细菌清除率
  • 简介:目的探讨分支型室速(FVT)的电生理特性及合理治疗。方法根据FVT者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13例FVT者QRS波时限均无明显增宽(≤130ms),9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4例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LPFB),11例可见室房逆传。8例用异搏定治疗;3例先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用异搏定;2例室房逆传1:1者,用食管调搏终止发作;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F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因其电生理特性,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分支型室速 电生理 治疗
  • 简介: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气道、湿化气道及局部治疗的目的。局部用药具有奏效快、药物用量小及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术后预防肺部感染,肺炎病人镇咳、祛痰,急性咽喉炎、干燥性伪膜性咽炎的治疗,也可用于鼻腔干燥者。对于肺叶切除等胸科术后病人,能有效的消炎、祛痰、镇咳、解除支气管痉挛,预防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我院胸科1例肺叶切除术后,应用此法过程中,曾发生两次心房扑动(AF)。经救治转为正常心电图,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肺叶切除 肺炎病人 心房扑动 呼吸道感染 局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进行护理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质护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优质护理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优质护理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儿童 咳嗽变异性哮喘 雾化吸入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学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学、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体外模型.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硝酸甘油雾化吸入对肺源性心脏疾病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就诊的94例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雾化吸入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每组47例。观察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雾化吸入组mPAP[(27.97±3.42)mmHg比(23.21±3.34)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9.66±8.21)mmHg比(45.37±8.12)mmHg]、内皮素(ET)-1[(53.45±15.11)pg/L比(46.21±15.35)pg/L]水平,临床症状积分[(7.69±2.65)分比(5.41±2.49)分]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76.14±8.65)mmHg]比(82.01±8.41)mmHg]、一氧化氮[NO,(63.94±12.85)μmol/L比(70.94±13.95)μmol/L]水平,总有效率(63.83%比87.23%)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疾病,能够显著改善肺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疗效。

  • 标签: 肺心病 硝酸甘油 内皮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