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为再次妊娠的孕妇提供安全的分娩方法。方法应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剖官产手术后再次妊娠的300侧孕妇的资料。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新生婴儿在肺炎、窒息以及颅内出血等方面的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产褥感染率、产后大出血等方面,剖宫产组都比阴道分娩组高。结论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是较为合适的,应该推广应用阴道分娩。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再次妊娠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
  • 简介: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与其它含铜IUD的妊娠率,对宫铜300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9种数据库和WHO/FDA/IUD生产企业/临床试验注册相关网站,使用OpenMeta-analyst和RevMan5.3.3进行数据分析与合并。结果初检文献6062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或准RCT。分析结果显示:(1)宫铜300放置后第1月、6月及1年、2年、3年、5年、10年合并累计妊娠率分别为0.1%、0.2%、1.0%、2.6%、3.6%、3.5%、3.4%。(2)宫铜300放置1年和2年时累计妊娠率显著高于MCu功能型IUD(P〈0.05),2年累计妊娠率显著高于元宫220(P〈0.05)。结论宫铜300放置3年后累计妊娠率稳定在约3.5%;2年妊娠率高于MCu功能型和元宫220,未见与其他类型IUD妊娠率有差异。

  • 标签: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妊娠率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mtea分析方法评价使用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因症终止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IU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POPLINE、CNKI、CBMDisc等数据库检索与宫铜300因症终止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OpenMeta-analys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合并。结果共检索到6062篇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涉及宫铜300IUD因症终止的文献19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RCT或准RCT,共计20414例观察对象,其中宫铜300IUD组6017例。mta分析表明:因症终止的发生率随使用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群在12个月时因症终止的发生率高于农村对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宫铜300IUD后12个月时,月经间期放置组的因症终止发生率(4.3%)高于人流术后即时放置组(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报道宫铜300IUD因症终止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建议医务人员应注意宫铜300IUD使用后的定期医学随访,对IUD使用对象应加强宣教和随访,以减少因症终止的发生。

  • 标签: META分析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因症终止
  • 简介:目的评价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宫铜300与其他IUD的使用效果,为群众安全避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POPLINE、CBMDisc、CMCI、CNKI等数据库,收集宫铜300安全性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按照PICOS原则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EpiData3.1、RevMan5.3.3等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的分级。结果初检文献6062篇,最终纳入18个涉及宫铜300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准RCT对比研究,包括自1995至2014年正式发表的20篇文献。研究对象共209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安全性评价指标中,宫铜300各指标的终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活性γ型;宫铜300的因症取出率高于TCu220C、TCu380A和元宫22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HCu28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宫铜300的妊娠率与其他IUD比较,在1年随访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铜300使用1年的近期安全性低于TCu220C、TCu380A、元宫220、活性γ型,在指导避孕方法使用时可考虑更优选择。

  • 标签: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安全性 有效性 评估
  • 简介: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维生素D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促进凋亡的作用早被发现。而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除介导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以外,其基因碱基点突变导致的VDR蛋白质表达水平、功能以及细胞内外被修饰因素相互作用的改变,使肿瘤的易感性得以产生。VDR基因的这种结构变异(variant)或称多态性(polymorphism)将改变维生素D的正常作用路径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本文就此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乳腺癌 RECEPTOR VDR基因 肿瘤细胞 生物学作用
  • 简介:目的系统比较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与不同类型IUD的使用相关终止情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9种数据库收集宫铜300与不同类型含铜IUD比较的相关文献,根据循证医学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采用OpenMeta-analyst和RevMan5.3.3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合并。结果共检索到6062篇中英文文献,最终纳入涉及使用相关终止结局指标的20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宫铜300与使用相关终止方面:(1)1年随访时:宫铜300与使用相关终止率显著高于TCu220C、活性γ型、MCu功能型;(2)2年随访时:宫铜300与使用相关终止率显著高于MCu功能型;(3)5年和10年随访时:宫铜300与使用相关终止率显著低于TCu380A;(4)随着IUD使用年限的增加,与使用相关终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36个月以后这种趋势趋于稳定。结论宫铜300短期使用的相关终止率高于TCu220C、活性γ型、MCu功能型,长期使用低于TCu380A;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与使用相关终止率也逐渐增加。

  • 标签: 系统评估 META分析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与使用相关终止率
  • 简介:目的探讨脐动脉S/D比值在双胎妊娠中预测胎儿发育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8月~2009年7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225例,应用超声脐动脉血流检测仪,在B超探头引导下分别对2个胎儿进行脐动脉血流检测,选择2个胎儿脐动脉S/D值差>0.4,110例为研究组,2个胎儿脐动脉S/D值差<0.4,115例为对照组,并随访两组新生儿体重及分娩结局。结果①在研究组中胎儿不均衡生长发生率为61.3%,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23.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研究组中当S/D值异常时发生围生儿不良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研究组中发生S/D异常为67.3%,且母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动脉S/D比值在双胎妊娠中对胎儿协调发育和围产儿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双胎 S/D比值 发育不协调 妊娠合并症 围产儿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妊娠晚期D-二聚体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1月-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正规产检并分娩的694名健康单胎孕妇的分娩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孕晚期(≥34周)检查的D-D值超过第95百分位点定义为异常升高,比较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第95百分位点的D-D值为908.25ng/ml,是非孕期正常女性D-D值的4~5倍,异常升高的孕妇的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的D-D值应有其特定的参考范围,且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加,应加以重视。

  • 标签: D-二聚体 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三维(4D)宫腔输卵管超声造影对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162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117例经阴道动态三维(4D)超声造影的不孕患者为研究组,同期45例未做超声造影的不孕患者为对照组,追踪两组患者在半年内自然受孕情况。结果研究组造影后半年内36例成功怀孕,妊娠率为30.8%;同期对照组有6例成功怀孕,妊娠率为13.3%,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动态三维(4D)宫腔输卵管超声造影除了能准确、快速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成为女性输卵管性不孕症的重要诊断手段,同时对不孕症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标签: 宫腔输卵管超声造影 动态三维(4D) 不孕症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城区正常育龄妇女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12月1—20日北京妇产医院招募北京市城区23~30岁健康未育妇女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空腹血25(OH)D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糖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血酯水平。结果①170例妇女平均25(OH)D水平为(27.28±6.64)nmol/L,其中25(OH)D缺乏和不足者169例(99.4%),25(OH)D适宜者1例(0.6%)。②25(OH)D缺乏组PTH[(178.27±78.65)ng/L]与25(OH)D不足组[(172.89±78.52)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TH均高于正常水平;血清25(OH)D与PTH无线性关系(r=-0.061,P〉0.05)。③血清25(OH)D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无相关性(P〉0.05)。④170例未育妇女存在胰岛素抵抗者30例(17.6%),其25(OH)D水平[(24.22±5.44)nmol/L]与无胰岛素抵抗组[(27.93±6.71)n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北京城区冬季健康育龄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其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并可能成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维生素D 胰岛素抵抗 甲状旁腺素 25-羟维生素D
  • 简介:目的探讨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服用他莫昔芬(TAM)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200例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的口腔黏膜,采用实时RT-PCR法检测CYP2D6*10基因多态性,并分为CYP2D6突变组(CYP2D6*10/*10)和CYP2D6正常组(CYP2D6wt/*10和CYP2D6wt/wt).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200例乳腺癌中,CYP2D6*10/*10纯合子94例(47%),CYP2D6wt/wt野生型48例(24%),CYP2D6wt/*10杂合型58例(29%).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HER-2表达、肿瘤类型无关(Z=-0.444,P=0.674;Z=-0.716,P=0.500;χ2=0.066,P=0.797;χ2=0.694,P=0.405).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CYP2D6*10突变组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YP2D6*10正常组患者(47.2个月比51.2个月,χ2=5.554,P=0.01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CYP2D6*10基因型与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相关(HR=2.755,95%CI:1.230~6.173,P=0.014).结论CYP2D6*10/*10基因型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预后较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他莫昔芬 细胞色素P450 CYP2D6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3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间在本院妇产科产检的254名GDM妊娠女性纳入GDM组,同时选取437名健康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Ca、Fe、Zn、Cu、Mg、Gr含量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结果GDM组孕前体重和孕前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年龄,身高未见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两组对象孕中期及晚期Fe、Zn、Cu含量低于孕早期(P<0.05),GDM组1,25-二羟基维生素D3随着孕期增加水平降低(P<0.05),而两组Ca、Mg、Gr含量随孕期增加无变化。组间比较:GDM组孕中期及晚期Fe、Zn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孕妇而血铜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Ca、Mg、Gr含量无差异,两组对象孕早期微量元素含量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无差异。结论妊娠期健康女性体内铁锌铜含量随孕期增加而降低,而GDM妊娠女性体内铁锌含量随孕期增加下降尤为显著,此外GDM组维生素D水平随孕期增加而降低。

  • 标签: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微量元素 妊娠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