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实用新生护理学》已于2015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实用新生学》和《实用新生外科学》之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持编纂的又一力作。本书由张玉侠教授主编,来自全国1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4名新生医学和护理专家参与编写,并分享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新生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展现了我国新生护理较高的学术水准。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护理专家 临床工作经验 学术水准 实用新生儿学 新生儿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NICU患儿鼻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定植情况及分离株的基因型和毒力特征。方法采集NICU患儿的鼻拭子,分离培养金葡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和mecA检测鉴定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或敏感金葡菌(MSSA);分析所有菌株MLST和spa分型,并对MRSA菌株进行SCCmec分型,采用PCR方法检测pvl和sasX和21种超抗原毒力基因。结果从429例鼻拭子标本分离出79株金葡菌,定植率18.4%,其中MRSA22株(27.8%)。79株金葡菌共检测出17种MLST型和29种spa型,最常见型分别为ST59(31.6%)和t437(22.8%)。22株MRSA最常见的SCCmec型为Ⅳa(81.8%)。ST59-Ⅳa-t437(63.6%)和ST188-t189(15.8%)分别是MRSA、MSSA最常见的流行克隆。最主要的毒力基因型为seb-sek-seq(10.1%)。MRSA株seb、sek、seq和pvl的携带率明显高于MSSA株,而sei携带率明显低于MSSA株。结论NICU患儿鼻部金葡菌定植率较高,ST59-Ⅳa-t437和ST188-t189分别是MRSA、MSSA最常见的流行克隆;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MRSA与MSSA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存在差异。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定植 新生儿 毒力 基因型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亚洲新生国际学术研讨会"(TheNeonate:aninternationalsymposiumforAsia),定于2016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举办。大会共同主席:孙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ChristianPSpeer(德国沃兹堡大学儿童医院)。大会将邀请HenryHalliday(英国)、OlaDSaugstad(挪威)、LexDoyle(澳大利亚)、MaximoVento(西班牙)、AlanJobe(美国)、EduardoBancalari(美国)、RichardMartin(美国)、RangasamyRamanathan(美国)等20多名国际著名新生教授,

  • 标签: 希尔顿酒店 会议通知 儿童医院 孙波 SYMPOSIUM 日至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线索。方法将133例RDS患儿依据胎龄分为〈34周组(n=66)、34周~组(晚期早产儿组,n=31)和37周~组(足月儿组,n=36)。回顾性分析母孕期病史、新生出生时情况,对不同组别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龄〈34周组产前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5)。胎龄〈34周组比足月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的原发病率更低(P〈0.05),发生呼吸困难的时间更晚(P〈0.05),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更高(P〈0.05)。胎龄〈34周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足月儿组更低(P〈0.05)。足月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的肺表面活性物质重复使用率高于胎龄〈34周组(P〈0.05)。足月儿组高频振荡通气使用率高于胎龄〈34周组(P〈0.05)。结论不同胎龄RDS的临床特征不同,其RDS发生机制可能也不同,管理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特征 胎龄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科收治新生肺出血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肾上腺素;观察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猪肺磷脂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6、12、24、48h肺出血面积、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12、24、48h与治疗前肺出血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24、48h肺出血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84.31%(43/51),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显著减少肺出血面积,缩短肺出血持续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出血 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降低新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新生科收治住院的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77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39例和循证护理组38例。记录两组新生护理后CPA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常规护理组患儿CPA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8%(12/39),显著高于循证护理组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率为59.0%(23/39),显著低于循证护理组92.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予以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并发症 循证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总结2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的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本文2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儿分别为38(+3)周足月儿和35(+2)周早产儿,均于生后即发生呼吸窘迫,X线胸片示NRDS,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均否认肺部疾病家族史。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和正压辅助通气支持有效。基因检测显示:1例为SFTPC基因c.68G〉G/A,p.R23Q杂合错义突变,为首次报道;1例为SFTPC基因c.115G〉G/T,p.V39L杂合错义突变,为已报道致病突变。共检索到临床资料完整的SFTPC突变NRDS6篇文献7例,结合本文2例,9例均生后呼吸窘迫,影像学以弥漫性侵润和间质性改变为主,多予机械通气、PS对症支持治疗,2例死亡,1例间质性肺病,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随访健康,1例失访。结论中国NRDS病例中存在SFTPC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为早期干预、预后判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标签: 足月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患儿维生素A(VA)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关系,为VA水平作为肺炎病情判断及反复呼吸道感染风险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88例3岁以下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院时血清VA水平,并随访出院后1年的RRI发生情况。结果88例肺炎患儿的血清VA水平为0.8±0.3μmol/L,其中维生素A缺乏(VAD)的35例(40%,35/88)。重症肺炎组血清VA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0.7±0.3μmol/Lvs0.9±0.3μmol/L),P〈0.05;VAD检出率高于轻症肺炎组(63%vs28%),P〈0.05。随访1年,VAD肺炎组的RRI发生率高于VA正常组(49%vs18%),P〈0.05;但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SVAD)肺炎组与VA正常肺炎组、VAD肺炎组与SSVAD肺炎组之间的RR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患儿VA水平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相关。

  • 标签: 维生素A 肺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28例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分为初次喘息组(65例)、反复喘息组(83例)和无喘息组(80例)。收集患儿入院当天或次日空腹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MP-IgM,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常见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并且收集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临床资料。结果初次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患儿M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TIgE水平高于无喘息组(P〈0.05);反复喘息组患儿sIgE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喘息组和无喘息组(P〈0.05),且这部分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MP感染与婴幼儿喘息密切相关,MP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过敏原、特应性体质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喘息 肺炎支原体 总免疫球蛋白E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济南地区冬季肺炎住院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8例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为支气管肺炎的住院患儿病历资料,取患儿鼻腔内分泌物,以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及副流感病毒。结果208例患儿中男性感染率为68.47%(76/111),女性感染率为67.01%(65/97),不同性别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8例肺炎患儿中呼吸道病毒感染者141例(67.79%),其中单种病毒感染56例(39.71%),2种及2种以上病毒感染85例(60.29%);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感染率最高。〈3岁患儿感染率为77.42%(48/62),3~6岁61.42%(78/127),〉6岁78.94%(15/19)。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是济南地区冬季肺炎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标签: 肺炎 呼吸道病毒 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小于胎龄(SGA)矮小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SGA矮小症患儿37例,并根据使用剂量分为2组:小剂量(每日0.1~0.15IU/kg)rhGH治疗组和大剂量rhGH治疗组(每日0.16~0.2IU/kg),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3、6、9、12及24个月时身高标准差的增长值(ΔHtSDS)、生长速率(HV)、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及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大、小剂量rhGH治疗后ΔHtSDS及HV均有提高,但大剂量组治疗后9、12及24个月时ΔHtSDS及HV均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的rhGH治疗均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提高,且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与HtSDS呈正相关。大小剂量组各有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空腹血糖轻微升高(均为6.1mmol/L);两组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结论rhGH治疗SGA矮小症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其中大剂量较小剂量治疗更具优势。

  • 标签: 重组人生长激素 生长速率 治疗剂量 小于胎龄儿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NICU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率、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亲母母乳喂养率,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质量改进 母乳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目的研究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和PINK1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置于低氧舱中(含8%氧气和92%氮气)2.5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4h,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小鼠脑梗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C3)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结果MKO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程度较MWT组小鼠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降低(P〈0.05);凋亡蛋白CC3表达显著减少(P〈0.05)。MKO组小鼠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较MWT组减少,进一步检测证实自噬指标LC3Ⅱ/LC3Ⅰ比值较MWT组降低(P〈0.05)。结论敲除PINK1基因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PINK1基因 基因敲除 缺氧缺血 脑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 简介: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松果体内小RNA(miRNA)的差异表达,研究其在HIBD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将7日龄的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HIB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根据Rice-Vannucci法制作HIBD模型,24h后分别取两组松果体组织,通过miRNA芯片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筛选出HIBD后高表达的miRNA,测定其在各组织(肺、肠、胃、肾、大脑皮层、松果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两组在缺氧缺血后0、24、48、72h松果体中高表达miRNA及靶基因Clock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miRNA芯片结果结合RT-PCR技术筛选出多个和HIBD相关的miRNA,其中miRNA-182表达差异明显。miRNA-182在松果体组织中高丰度表达。HIBD后24h、48hmiRNA-182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P〈0.05);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HIBD后0hClockmRNA表达水平升高,48h时降低,72h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NA-182可能参与了HIBD后昼夜节律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MIRNA miRNA-18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桑菊饮治疗前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排痰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予以3%高渗盐水雾化诱导排痰,观察组加用桑菊饮口服7d。治疗前及治疗7d后测定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桑菊饮可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热咳嗽患儿诱导痰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桑菊饮 诱导排痰技术 IL-6 IL-17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