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限制背伸支治疗近指间(proximalinterphalangeal,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48例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阶段性限制背伸支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评分进行手指客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VAS评分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48例均获4~48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复位满意;PIP关节屈曲110°,伸直0°;TAM评分:优48例,优良率100%;VAS主观满意度9.9分。侧方不稳定且开口征<30°4例,支治疗后无明显侧方不稳定,开口征<15°,除侧方梭形膨胀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限制背伸支治疗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 标签: 指关节 指骨 骨折固定术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固定器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垂体腺瘤是人体常见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总体10%~20%。虽然从大体外观到解剖部位.此类肿瘤相对单一.但其引发临床后遗症却可能是多种多样。药物、显微手术、内镜手术、放射外科和常规放疗都是治疗本病采用手段。另外.一部分患者因无明显内分泌改变及相关临床症状可选择持续密切观察。对于术后残留或复发.

  • 标签: 垂体腺瘤 常规放疗 放射外科 治疗 颅内肿瘤 临床症状
  • 简介:近年来胶质瘤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高速发展,胶质瘤病理已进入分子时代.分子分型及基于患者化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分子诊断手段正对传统病理诊断提出质疑并推动其变革。胶质瘤干细胞研究热潮促进了对胶质瘤异质性特点深入探索,基于基因敲除鼠技术对胶质瘤来源细胞研究已指向越来越多脑内不同类型细胞.神经发育与胶质瘤形成关系愈加紧密。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与原位移植瘤模型优化随着胶质瘤干细胞培养技术成熟取得了重要提高。尽管临床治疗恶性胶质瘤近年尚无明显突破.但多模式、多学科交叉胶质嗜基础研究将与临床紧密结合并推动其高效地实现从实验台到病床旁转化。

  • 标签: 胶质瘤 分子病理 胶质瘤于细胞 移植瘤模型
  • 简介:目的:比较盐酸哌替啶片与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在癌痛镇痛中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43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盐酸哌替啶片,观察2周,对比两种药物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羟考酮组患者疼痛缓解20例,有效率90.91%。哌替啶组患者疼痛缓解16例,有效率76.19%。两组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对比显示,盐酸哌替啶片成瘾性强(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在治疗癌痛时镇痛效果优于盐酸哌替啶片,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 标签: 疼痛 恶性肿瘤 羟考酮 哌替啶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麻木症状疗效。方法门诊纳入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5分以上患者56例,分为甲钴胺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不使用其它药物及按摩针灸等治疗,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及麻木缓解情况。结果服药后第1周及第2周两组间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和甲钴胺组对疼痛缓解显效率于第2周时分别为:62.5%,8.3%,有效率分别为75.0%,41.6%。两组对麻木症状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甲钴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缓解优于单独应用甲钴胺,而对于麻木缓解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治疗结果 腰痛 感觉减退 神经妥乐平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镜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关节内骨折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下肢神经症状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本院骨科就诊患者,按入组标准共有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症状患者(术后4周,VAS≥50分)入组。分为联合用药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联合用药组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妥乐平,对照组则仅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两组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及体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进行评定,并按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4天与治疗3个月时两组间VAS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时两组总有效率64.0%和4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72%和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妥乐平和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下肢神经症状有较好缓解作用。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治疗结果 神经妥乐平
  • 简介:目的:本实验拟将分离纯化得到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S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成软骨刺激诱导,并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寻找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证据,进而判断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3,TGF-β3)、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SMSCs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得到S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用含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刺激诱导,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过程中其形态学变化,以RT-PCR检测I、II型胶原及软骨特异性Aggrecan(AGN)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I、II型胶原表达,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GAG表达,证实SMSCs诱导成软骨作用。结果SMSCs在前述诱导条件下,诱导后14天细胞逐渐由小梭形变为多角形、类软骨细胞样形态,RT-PCR可以检测到I、II型胶原及AGN基因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I、II型胶原、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而未经诱导SMSCs形态基本保持梭形,基因表达和染色呈阴性,两组间差异显著。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SMSCs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表达I、II型胶原;未经诱导SMSCs不表达I、II型胶原。说明SMSCs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可作为种子细胞同样诱导条件下软骨分化。结论SMSCs作为新MSCs家族成员,显示出与BM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500ng/mlBMP-2、10ng/mlTGF-β3、10-7MDEX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后14天,SMSCs已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SMSCs可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骨孔骨内置入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骨孔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神经纤维束为止,邻近骨质用电钻两个骨洞,两个骨洞之间用刮匙刮通,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骨洞穿入,从另一个骨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骨洞,保证神经残端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骨内置入组,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骨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优良率比较以及骨内置入组早、中期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性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疗效。

  • 标签: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截肢残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角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确定最优颌眉角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25例颈椎强直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角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n=50)分为6组:A组,CBVA<0°;B组,0°≤CBVA<10;C组,10°≤CBVA<20°;D组,20°≤CBVA<30°;E组,30°≤CBVA<40°;F组,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期望值评价,P<0.05。B、C、D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多数项目较其它组获得更好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多数项目较其它组获得较好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角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角最佳矫正角度。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颈椎 胸椎 腰椎
  • 简介:目的评价时相显像在胰腺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胰腺癌患者和10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进行^18F-FDGPET时相显像(早注射FDG后50-60min行早期显像,注射后120-150min行延迟显像),测定两次显像病灶标准摄取值(standarduptakevalue,SUV),并计算SUV变化率(ΔSUV)。结果胰腺癌组SUV早期显像=4.63±2.09,SUV延迟显像=5.86±2.74,ΔSUV=(24.76±15.58)%,差异有显著性(t=7.94,P〈0.01)。而胰腺良性病变SUV早期显像=2.48±0.95,SUV延迟显像=2.81±1.18,ΔSUV=(12.66±20.97)%,差异有显著性(t=2.67,P〈0.05),且胰腺癌组SUV延迟显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t=2.25,P〈0.05)。结论胰腺恶性病变SUV延迟显像升高幅度高于良性病变,但黏液腺癌SUV延迟显像升高幅度低于良性病变,总体而言,时相显像方法简便,临床上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标签: 胰腺癌 双时相 鉴别诊断 脱氧葡萄糖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结合“蓝碟”行原发结直肠癌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唐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腹腔镜与“蓝碟”相结合对5例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原发癌根治性手术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平均时间185min;术中平均出血115ml,切除淋巴结总数平均为30个。术后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远处转移同时性原发结直肠癌应用腹腔镜与“蓝碟”相结合实施原发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安全、可行,可减轻对患者创伤,并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腹腔镜 手术 蓝碟 同时性双原发结直肠癌
  • 简介:多孔钽是一种类似于松质骨低弹性模量金属,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脊柱外科、骨移植替代物、关节融合)。它十二面体多孔结构是通过碳气相沉积/渗透技术将纯钽浇筑到碳晶体支架上获得。这个过渡金属拥有着一些有趣生物材料性能,包括人们熟知高容积孔隙率(70%~80%),良好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还具有很好骨和纤维生长特性,能够允许骨与软组织快速和大量附着。钽软骨复合材料体外实验早期研究中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为未来关节表面修复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现就多孔钽近年来演变和发展以及关节融合中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多孔结构 关节融合 生物学活性 膝关节置换术 骨移植替代物
  • 简介:替吉奥胶囊(S-1)是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复方制剂。该药物不仅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疗效卓著,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不同病理类型也颇为有效。S-1用于治疗NSCLC时有多种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和腹泻,但均可控。S-1单药用于晚期NSCLC多线姑息化疗时具有一定疗效,并且耐受性好。S-1联合卡铂方案用于NSCLC一线治疗不劣于NCCN指南推荐其他含铂药方案。还有一些小样本临床研究将S-1用于NSCLC术后辅助治疗、同步放化疗以及扭转靶向治疗耐药等方面。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替吉奥
  • 简介:肿瘤发生发展为复杂多基因事件,microRNAs(miRNAs)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miR—NAs是由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组成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通过与特定靶mRNA结合来抑制靶基因转录或蛋白翻译从而沉默靶基因表达,作为抑癌或致癌因子与靶基因共同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本文从miR-519生成与组织分布、靶基因及相关肿瘤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微小核糖核酸-519 靶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骨转移癌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1~76)岁,原发病灶分别是:肺癌11例,肾癌2例,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各1例,原发不明1例。19例共消融21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股骨(9处)、骨盆(6处)、肱骨(5处)、胫骨(1处)。手术方法:16处病灶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刮除,重建骨连续性;另外5处病灶只行经皮射频消融,其中3处股骨干病灶行髓内针固定。术后进行随访,并用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查有无复发及手术安全性。评价方法:(1)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数字分级法)对比;(2)长期(>6个月)存活患者功能评定(MST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0(1~32)个月。死亡15例,平均存活9.7(1~3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1分,术后1周平均2.2分,术后3个月平均2.7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12例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3.3%。1例术后6个月消融处再次疼痛,口服止疼药物治疗,11个月后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术中止血带处发生热损伤。1例术后皮缘坏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微波
  • 简介:目前,对于早期表浅、局限于肠壁直肠癌(T1、T2期),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而对进展期或不能手术切除直肠癌(T3、T4期),近年来采用新辅助放化疗(CRT),降期或病理完全缓解后手术治疗。手术前提是需要对原发病灶局部扩散、边缘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以及T分期、环周切缘、直肠系膜筋膜进行准确判断。MRI以其良好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等特点在直肠癌早期诊断及分期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该文就磁共振弥散加权、高分辨率成像和增强MRI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