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恶性结节中钙化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和80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钙化病灶检出情况及钙化病灶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和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钙化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6.25%、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Ⅰ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Ⅲ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Ⅱ型钙化病灶所占比例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钙化病灶检出率较高,且主要为Ⅰ型钙化病灶,该特征有助于临床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甲状腺癌 钙化 超声 良性结节
  • 简介: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疼痛综合征,分为A组(发生疼痛综合征)33例和B组(未发生疼痛综合征)123例。统计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疼痛出现时间、疼痛发作频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1.15%。疼痛部位以患侧腋窝最常见,占42.42%;疼痛性质以麻木为主,占39.39%;87.88%的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4分;45.45%的患者疼痛出现时间为术后即刻;39.39%的患者疼痛发作频率为每日发作。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95±10.89)岁,明显低于B组的(55.37±9.92)岁(P﹤0.01);术前A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18.18%,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比例为93.94%,均高于B组的4.07%、76.42%(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04,95%CI:1.43~2.68)、有术前焦虑抑郁(OR=4.14,95%CI:2.16~6.33)以及有清扫腋窝淋巴结(OR=1.57,95%CI:1.14~2.21)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年龄(﹤50岁)、术前焦虑抑郁、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疼痛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足部疼痛患者足舟骨副骨的发病率和解剖变异类型在X线片上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708例(男346例,女362例)患有慢性足部疼痛或创伤后持续性足部疼痛患者的足部正斜位X线片,以确定足舟骨副骨与性别相关的发生率和解剖变异类型。结果708例(20.3%),男63例,女81例,平均年龄(46.15±17.26)岁,年龄范围为(14~88)岁,发现足舟骨副舟骨。51~60岁的患者出现足舟骨副骨比重最高(20.8%),其中女性的发生风险稍高。在144例足舟骨副骨中,I型的发生率为24.3%(35/144),Ia型为8.3%(12/144),Ib型为6.3%(9/144),Ic型为9.7%(14/144)。II型为44.4%(64/144)IIA型占20.8%(30/144),IIAa型为5.6%(8/144),IIAb型为6.9%(10/144),IIAc型为8.3%(12/144)。IIB型占23.6%(34/144),IIBa型为8.3%(12/144),IIBb型为6.3%(9/144),IIBc型为9.0%(13/144)。III型占31.2%(45/144),IIIa型为9.0%(13/144),IIIb型为11.8%(17/144),IIIc型为10.4%(15/144)。I、II型的发病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而III型中男性的发病率较高。结论大约1/5(20.3%)的足部疼痛患者表现为足舟骨副骨,其中最常见的为II型,最常受影响为中年患者。因此,足舟骨副骨可能不如先前认为的那么罕见,更好的认识足舟骨副骨可以为临床更好诊断。

  • 标签: 足舟骨副骨 X线片 分型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min、术后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 标签: 肺癌根治术 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恢复。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胸腔镜 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疼痛测定 视觉模拟评分 康复进程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uPTC)的超声特征、BRAF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最大直径(>10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BRAF V600E基因 中央区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