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细胞附分L1(celladhesionmoleculeL1,L1CAM)是一种跨膜黏附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L1CAM表达,并探讨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针对L1CAM的小干扰RNA(siLl)和阴性对照siRNAfsiCon)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胶质瘤U251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siCon的胶质瘤U251细胞)、实验组f转染siLl的胶质瘤U251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U251细胞中L1CAM、MRPl、pAKT及pERK1/2等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L1CAM对顺铂(cisplatin)和P13K/AKT抑制剂LY294002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抑制LICAM表达对U251细胞系中AKT磷酸化情况的影响。结果:实验组L1CAM、pAKT.pERK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但实验组多药耐药蛋白MRPl表达量以及Bcl-2cdBax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实验组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提示抑制LICAM表达后细胞对顺铂和LY294002的敏感性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AKT磷酸化信号明显降低。结论:RNAi抑制L1CAM表达能增强顺铂和LY294002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P13K/AKT和MAPK信号激活.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胶质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 标签: RNA干扰 细胞黏附分子L1 SIRNA 胶质瘤 U251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黏附分唾液酸化路易斯-X(sialylLewis-X,SLeX)、CD44v6和E-钙黏附素(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老年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老年胃癌中SLeX,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老年胃癌组织中,SLeX,CD44v6和E-Ca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9.2%(38/48)、72.9%(35/48)和47.9%(23/48)。SLeX和CD44v6高表达和E-Cad低表达均与老年胃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SLeX,CD44v6和E-Cad表达与老年胃癌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SLeX,CD44v6和E-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老年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预后 黏附分子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与目的:顺铂是神经肿瘤化疗常用药物之一,耐药是疗效不佳原因之一。遗传学改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利用芯片-基因组杂交技术筛选胶质瘤细胞中与顺铂耐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方法:用芯片-基因组杂交技术对我们先前采用顺铂剂量梯度爬升诱导的对顺铂高度耐药的U251/CP2细胞(IC50为76.5μg/mL)和亲代细胞U251细胞(IC50为1.2μg/ml)筛选与顺铂耐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用来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基因(CFHR1)和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3基因(CFHR3)在U251细胞中至少各自缺失了一个拷贝,在U251/CP2细胞中完全缺失。IL-7基因在U251/CP2细胞中的拷贝数为U251细胞的2~3倍。结论:CFHR1、CFHR3和IL-7基因可能与胶质瘤对顺铂耐药有关。

  • 标签: 脑肿瘤 胶质瘤 顺铂 耐药 芯片-基因组杂交
  • 简介:近年,有关肾细胞癌病理学、遗传性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这对提高肾细胞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的多个肾细胞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如CAIX、B7-H1等)对于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肾细胞癌患者有关的肿瘤标志物,分析其与肾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关系。

  • 标签: 肾细胞癌 肿瘤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寻找协同参与TM-TNF-α杀伤乳腺癌细胞的膜表面分子,探讨TM-TNF-α的杀瘤机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线索。方法利用抗体封闭实验观察ICAM-1,VCAM-1对TM-TNF-α杀瘤效应是否有协同作用。结果封闭MCF-7细胞表面的ICAM-1显著降低TM-TNF-α对其的杀伤作用,而封闭VCAM-1无明显效应。结论ICAM-1可以协同参与TM-TNF-α对乳腺癌的杀伤作用。

  • 标签: TM-TNF-Α 乳腺癌 肿瘤细胞 膜表面分子 ICAM-1
  • 简介:目的检测γδ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ζ链相关蛋白-70(ζ-chainassociatedprotein70,ZAP.70)。方法分离获取健康人PBMC,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刺激PBM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总T细胞和丫6T细胞CD69分子的动态表达;Mtb-Ag活化俩T细胞增殖培养,10d后收集细胞,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法分离获取高纯度的γδT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γδT细胞内的ZAP.70分子。结果总T细胞和γδT细胞均在活化刺激24h时表达CD69分子达高峰,但总T细胞仅为16%,γδT细胞可达75.2%;新鲜分离的PBMC中γδT细胞的比例仅为4.9%,Mtb-Ag刺激培养10d后升为69.2%,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后达99-3%;检测到Y6T细胞内的ZAP-70分子。结论Mtb-Ag可特异性激活俩T细胞,用Mtb-Ag刺激γδT细胞活化增殖培养,可获得大量的γδT细胞;成功地检测到细胞内ZAP-70分子,这为Y6T细胞内其它分子的检测分析奠定方法学基础,也为进一步检测γδ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过程中ZAP-70分子的激活及作用奠定基础。

  • 标签: Mtb-Ag ΓΔT细胞 ZAP-70
  • 简介:背景与目的:ABCG2是ATP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ABC)家族中G2成员,具有编码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cancerresistanceprotein,BCRP)功能,在肿瘤研究中又可作为SP细胞标志蛋白来筛选肿瘤干细胞,本研究旨在逆转其耐药作用。方法:尼卡地平(NCDP)、尼莫司汀(AGNU)分别和联合作用于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体外细胞系和裸小鼠脑移植瘤。体外实验:用MTr比色法检测药物作用后GBM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体内实验:观察荷瘤裸小鼠的生存期及移植瘤病理。结果:体外实验中,AC-NU+NCDP组对肿瘤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都显著高于ACNU组(P〈0.01)。体内实验中,ACNU+NCDP组的生存期比ACNU组明显延长(P〈O.01)。结论: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表达率增加的ABCG2耐药基因功能因被NCDP抑制后增强了ACNU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促进凋亡和延长荷瘤鼠生存期的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SP细胞 ABCG2基因 实验治疗
  • 简介: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fibroblasts,CAF)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成分,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异质性。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实CAF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CAF促肿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总结并分类讨论:CAF分泌丰富的促肿瘤因子直接向邻近的肿瘤细胞传达促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信号;CAF参与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及肿瘤相关炎症等有利于肿瘤进展的外源性程序,从而间接发挥其促肿瘤作用。深入理解CAF错综复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靶点,为恶性肿瘤的根治带来新的契机。

  • 标签: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外基质 血管生成 炎症
  • 简介:尽管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已有较大的进展,但总体而言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个体化治疗能选择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使疗效最大化,最大程度降低毒性。对生物因子能否指导治疗决策的预测是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最终将改善患者预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针对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分子检测,为每一个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仍有很大的困难,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克服这些障碍。

  • 标签: EGFR 生物标志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 简介: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属高侵袭性的原始外胚层肿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s,PNET),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及放化疗,对于年幼患儿的疗效仍不满意。小脑半球的形成调节通路研究对肿瘤的发生在分子及生物水平做出一定的解释。多项研究证实Shh(sonichedgehog)和Wnt通路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MB肿瘤分期及预后将包括某些分子标志物,寻找髓母细胞瘤中关键的分子标志物,可对髓母细胞瘤进行更为特异性的分级,判断患者预后。建立一套更精确的分期系统可更好区别高风险与普通风险MB,寻找最有效的治疗靶向,从而找到最佳治疗策略。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SHH WNT 预后
  • 简介:埃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OSI-774)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本文综述埃洛替尼治疗NSCLC的进展.Ⅰ期试验表明,埃洛替尼耐受良好,对NSCLC患者有抗肿瘤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在Ⅱ期试验中,难治性NSCLC患者150mg/d,有效率为12.3%~25%,总的疾病控制率>40%,中位生存期8.4个月,1年生存率40%,皮疹是临床益处的替代标志,但需进一步证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检测埃洛替尼作为单剂(BR.21研究)或合并标准的化疗方案(TALEN-卡铂/紫杉醇试验和TRIBUTE-顺铂/健择试验)治疗NSCLC,结果没有改善生存期,但亚型分析TRIBUTE试验表明,对无吸烟史的患者有很大的生存期益处,相反,单用埃洛替尼(BR.21研究)具有生存期益处.Ⅱ期试验评价贝伐单抗(bevacizumab)合并埃洛替尼治疗复发的NSCLC有明显效果(PR=20%,SD=65%)且安全.人们希望埃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效果能够用于早期病例,包括辅助治疗和预防.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埃洛替尼 分子靶抗癌药 临床应用
  • 简介:胶质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探讨人胶质瘤细胞SWO-38两亚株(SWOZ1和SWOZ2)异质性的蛋白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WO-38及其两亚株中鼠双微粒体基因-2(Murinedoubleminute-2,MDM2)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两亚株中MDM2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SWO-38及其两亚株中均能检测到MDM2的表达,在其免疫共沉淀物中,Mr37000处有一蛋白条带在SWOZ2中比在SWOZ1中明显深染。结论:人胶质瘤细胞SWO-38的两亚株,在MDM2传导通路中于Mr约37000处的某蛋白表达量不同,而此差异蛋白可能与胶质瘤异质性的产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异质性 MDM2
  • 简介:目的:检测在人骨肉瘤组织、骨肉瘤MG63细胞及其干细胞中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情况,比较骨肉瘤细胞和骨肉瘤干细胞中TAZ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肉瘤患者中,选取原发骨肉瘤组织标本12例,复发的骨肉瘤标本6例,另选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组织作阴性对照,并贴壁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和骨肉瘤MG63细胞中TAZ的表达情况;用无血清悬浮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分离并收集骨肉瘤细胞球,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及骨肉瘤细胞球中胚胎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Western印记法检测MG63细胞细胞球中TAZ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2例人骨肉瘤原发组织标本中,3例骨肉瘤组织TAZ表达阳性,而6例骨肉瘤复发组织中TAZ表达全部阳性,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TAZ分子表达也呈阳性,而骨纤维结果不良中全部表达阴性。与骨肉瘤MG63细胞相比,RT-PCR显示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球中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明显高表达。Westernblot提示细胞球中TAZ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骨肉瘤MG63细胞。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存在TAZ分子的表达,在复发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骨肉瘤细胞株中也存在TAZ分子的表达,而在干细胞中TAZ分子表达更高;提示其与骨肉瘤干细胞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干细胞 Hippo信号通路 TAT分子
  • 简介: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分子靶向治疗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有望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卵巢肿瘤 分子靶向性 治疗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cells)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对比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培养细胞表型及患者淋巴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放化疗治疗结束1个月以上或无法进行以上治疗,单纯接受4个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7名入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CD3^-CD56^+、CD3^+PD1^+亚群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各次输注细胞表型(CD3^+CD4^+、CD3^+CD8^+、CD3^+CD56^+)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结果:患者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亚群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D3^-CD56^+、CD3^+PD1^+亚群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输注细胞表型与第一次培养后相比,第二次、第三次的CIK细胞CD3^+CD8^+、CD3^+CD56^+表型呈阶梯型上升,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第三次与第四次无明显变化。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能稳定肿瘤患者免疫状态。接受过CIK细胞回输的患者,再次抽取外周血进行培养时,可增加体内CD3^+CD56^+前体细胞增殖和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得到远期获益。

  • 标签: 恶性肿瘤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 简介:不能手术和已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很差,放化疗难以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对一些肿瘤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目前的肝癌临床研究主要针对EGFR、VEGF/VEGFR、Raf/MAPK—ERK、HGF、乙肝表面抗原等靶点。本文针对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中国地区确诊BPDCN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共收集23篇文献,包括患者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病变,可合并骨髓、外周血或淋巴结受累.免疫表型提示BPDCN细胞多表达CD4为90.0%(27/30),CD56为100%(33/33),CD123为100%(28/28),TCL-1为87.5%(7/8),CD43为94.4%(17/18);而CD3,CD20,CD79a,MPO阳性表达率较低.应用急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样治疗方案,疗效不佳,患者生存期短,中位生存仅8个月,95%置信区间为3.508-12.492.结论BPDCN为血液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有特征性的免疫病理学标记,预后差,需要更多样本的资料来加强对疾病认识进而提高疗效.

  • 标签: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免疫表型 治疗 预后
  • 简介:现代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氮芥类药物,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缺乏选择性,50年代末根据设想合成了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70年代蒽环类和铂类药物进入临床实践,都是抗肿瘤药物发展的里程碑。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衍生物,新的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植物药等相继出现,包括20年前上市的紫杉类药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选择性仍不够。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
  • 简介:胃癌因其症状不特异,诊断晚,治疗效果不理想,为全球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随着对胃癌分子生物学特性认识加深,针对特异性分子或基因的靶向药物逐步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回顾了相关靶向药物在胃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胃癌 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