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幼儿不良养育与急性惊恐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封象为一急性惊恐障碍的女性患者,通遏治疗性晤谈,收集病史、移情、阻抗、梦等材料进行精神动力学分析;结果患者在治疗遏程中无意识给医生营造的铁笼,形象化地再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压迫封全,是其急性惊恐障碍发作窒息的基础,结论幼儿不良养育无论是行为或语言上有意无意的拒绝,为其成人急性惊恐障碍埋下了种子。

  • 标签: 惊恐障碍 心理动力 短程 动力学分析 女性患者 人际关系
  • 简介:1986年Lugaresi首先报告一53岁男性病人,以进行性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失调为主要症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剖检证实丘脑神经细胞大量丧失,命名为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FFI).目前,已有意大利、法国、英籍美国人、德籍美国人、丹麦及爱尔兰人和日本人患有FFI,中国尚未见报告,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密切注意.

  • 标签: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遗传学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47例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其中138例获1~3年随访,根据CGPS评分标准,分析手术对靶症状、特别是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结果术后1~3年随访,有效率为87.7%,显效率为47.8%,无效率为12.3%.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术后应配合药物及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 标签: 治疗 精神分裂症 立体定向术 多靶点毁损术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自杀(伤)干预的方法与策略.方法通过对自杀(伤)行为的现状、来源和动机、危险因素及动机的分析、归纳,总结自杀(伤)干预的步骤与原则.结果自杀动机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人际动机,另一类称之为内心动机.自杀(伤)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与个体素质及外界社会因素有关.自杀(伤)者的50%~90%的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对自杀(伤)者的干预可分为评估、制定干预目标、实施、终止4期.预防措施主要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自杀(伤)工具的可获得性、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及时对有自杀(伤)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结论自杀(伤)者的最积极的干预是预防,尤其是对自杀(伤)高危人群的预防是重点.

  • 标签: 自杀 干预 自伤
  • 简介:1目前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差别1.1从患者的角度首先,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维护个人权益的观念越来越强.根据和,公民在患病时应该享有知情权和隐私权[1].知情权是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在求医过程中,患者十分重视这一权益.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等情况都十分重视,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有未经同意措施时,就会投诉而引发纠纷.其二,由于社会上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的普遍开展,使患者利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医疗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消费者.例如,有的病人在住院过程中,不仅要每日清单,而且出院后还要求复印医嘱,以便一一与清单核对.若有疑问询问护士,而护士不能明确答对时,纠纷也会随之而产生.

  • 标签: 护士 自律行为 护理纠纷 法律观念 法制教育 护理技能
  • 简介:紧张型头痛也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系指双侧枕颈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40%,其终身患病率为37%~78%[1].我院自2000-2003年经门诊治疗的紧张型头痛患者95例,其中以A型行为(typeAbehaviorpattern,TABP)者居多.为了观察二者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A型行为 紧张型头痛 压迫性头痛 压力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军人生存质量的心理、行为因素。为开展心理学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936名男性军人进行调查。结果军人生存质量总自评和健康自评为“好”和“很好”者分别为85.6%和87.3%。生存质量指数为70.9±8.02.与军人生存质量评分的直接因素是个体个性的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以及个体的休息情况、人际关系和业余爱好。结论军人生存质量评分普遍较高;情绪不稳定,个性内向、休息时间少、人际关系紧张等是影响军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军人 生存质量 个性特征 健康教育 人际关系 业余爱好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对83例精神分裂症行凶者与62例精神正常行凶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凶者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者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者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对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者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母亲,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对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行为特征 激情作案 看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下丘脑过度兴奋对于颞叶癫痫行为学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明下丘脑与颞叶癫痫的关系以及谷氨酸受体2亚基Q型(glutamatereceptor2Q,GluR2Q)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海人酸(kainicacidorkainite,KA)组(KA对照组)与KA+GluR2Q组,分别观察两组大鼠的癫痫行为.结果KA对照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较轻,主要以部分性发作为主且发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较少出现全面性发作.KA+GluR2Q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剧烈,部分性癫痫发作较KA对照组更早、更频繁且由部分性发作转化为全面性发作的比率高于KA对照组.结论通过HVJ-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将GluR2Q基因转染到下丘脑乳头体可以提高其兴奋性,并使该兴奋性冲动通过下丘脑与海马之间的联络纤维传导至海马齿状回及CA3、CA1区,使海马区原有的兴奋性加强,表现为癫痫行为的加重,从而促进了癫痫的发展及传播.

  • 标签: 癫痫发作 下丘脑 对照组 大鼠 脑内 部分性发作
  • 简介:目的为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了105例住院精神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05例自杀行为患者中自杀死亡6例,其中男性1例(17%),女性5例(83%),自杀死亡率为5.7%。结论自杀死亡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所以做好女病人的心理疏导,预防自杀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住院病人 精神病 自杀行为 预防措施
  • 简介: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 标签: SARS疫情 行为反应 心理反应 男性 认知 预防控制
  • 简介: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隔离微囊技术将能分泌多巴胺的PC12细胞包裹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观察阿扑吗啡诱发病鼠旋转行为的变化,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区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由移植前(11.88±2.04)圈/min减少为移植后(3.46±1.01)圈/min。移植后3个月,大鼠脑内微囊完整,仍有TH阳性PC12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 标签: 微囊技术 PC12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旋转行为
  • 简介:本文讨论了眩晕及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眩晕的药物类型包括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苯二氮卓类、钙通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拈抗剂。这些药物通常具有多种作用。它们可缓解症状发作的强度(如前庭抑制剂)或影响其潜在的疾病过程(如在前庭性偏头痛病例中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其中大多数药物,特别是那砦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还具柯调节前庭损害代偿速度的作用。近几年来,这一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经常推荐患者进行前庭康复性物理治疗以促进前庭功能代偿。因此,只有当治疗医师对所应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及其确切的药理学作用了如指掌时,才能进行最恰当的眩晕治疗。眩晕有4大类病因,相应的病因有共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耳源性眩晕包括内耳疾病如Meniere病、前庭神经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缚。对于Meniere病和前庭神经炎这2种疾病,前庭抑制剂如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有效。对于Meniere病,限盐和利尿剂治疗可预防复发;对于前庭神经炎,现在仅推荐短期应用前庭抑制剂。对于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痹,目前并不推荐进行药物治疗,但物理治疗对两者非常有效。中枢性眩晕包括与偏头痛或某些卒中有关的眩晕。偏头痛柏关性眩晕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性药物,如L型钙通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滞剂。对于卒中患者或其他脑干或小脑器质性病变患者,推荐给予一种联合试用前庭抑制剂和物理治疗的折衷性治疗方法。精神性眩晕的发生与惊恐、焦虑性疾病和广场恐怖症有关。苯二氮卓类是最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未确定的和原因不明的眩晕由其他许多诊断组成,对这些患者的处理建议采用经验性方法,试验性联合应用“全效药物”�

  • 标签: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抑制剂 偏头痛 前庭功能 治疗方案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脊柱脊髓疾患.在美国,每年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8~55/100万人,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0~12000例患者.我国尚无详细统计资料,但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生率必然会逐年增加.

  • 标签: 脊髓损伤 甲泼尼龙 神经节苷脂 神经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正畸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8-32岁错he畸形并伴有一定程度不良心理表现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配合心理治疗。结果12例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现均有明显改善或消除。结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可行的。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心理治疗 临床应用 配合应用 治疗过程 心理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寒区试验部队军人心理健康状态及个性心理,并与行为反应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行为反应测评表对466名军人进行调查.结果部队军人SCL-90中有5个因子均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EPQ各维度中17~19岁和20~29岁组E分高于常模,17~19岁组N分增高.SCL-90各因子分、EPQ各维度与行为反应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应激水平及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影响行为特征的表现及发挥.

  • 标签: 试验部队 个性 行为反应 高寒区 心理健康 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