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2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痴呆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所有患者同时进行P300和EEG检查,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考核其智能,比较P300潜伏期的延长率和EEG异常率在VaD组和非VaD组患者间的差异,分析患者P300潜伏期与MMSE得分的相关性,以及EEG改变与VaD患者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VaD组和非VaD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4.2%和6.7%,两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P300潜伏期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VaD患者EEG异常率达75%,而且患者EEG改变愈明显,其痴呆愈严重。结论P300潜伏期与EEG均可以作为VaD患者诊断和考核疗效的客观指标;对VaD患者同时进行P300和EEG检查可明显提高VaD患者的检出率。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脑电图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 简介:目的:编制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SSET)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方法:应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修订条目,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测验对象为426名陆军战士。结果:SSET包含的10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均在0.3以上(0.394-0.556,P<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97;再测信度系数为0.325-0.597(P<0.05或P<0.01);SSET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相关系数0.484-0.666(P<0.01)。结论:SSET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军人心理应激水平的有效工具。

  • 标签: 军人 心理应激 自评问卷 编制
  • 简介:目的:探讨CCU应用护理问题为依据的护理分级量表。方法:由护士长或资深护士应用自行编制的CCU护理干预分级量表对CCU住院患者分别进行2次护理分级评分。结果:CCU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以4级护理为主,其他患者以3级护理为主要级别,其次为2级护理。结论:量表的护理分级措施清楚、护理目标明确,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强,保证了护理质量。

  • 标签: CCU病房 护理分级 量表
  • 简介:通过建立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我院原有"HIS"系统病区住院病人动态日报的基础上建立了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在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的管理、压疮跌倒风险前瞻性评估、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等方面,提供了护理质量管理监控平台,优化了护理管理流程,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 标签: 电子信息 护理质量 监控管理
  • 简介:目的:探究河北临城中学高中生考前心理应激水平和睡眠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核算考前学生的心理状况。本次问卷题目设置主要包括应激水平测试和睡眠状态指数测试,对影响考生考前心理状况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抽样访谈,将考前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平时状态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相对实用性的建议和缓解方式。使得考生考前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其取得最佳成绩提供实际参考。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存在紧张心理,有51.83%的学生处于适度紧张状态,而3.66%的学生极度紧张,不利于考试的正常进行,另外16.46%的学生完全不紧张,说明这部分学生不在乎考试,学习效率不高。比较考生考前与正常情况下心理应激水平,结果显示考前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总分(23.01±1.94)分明显高于正常情况下(21.67±1.93)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考生考前与正常情况下睡眠状况,结果表明考生考前睡眠状态总分(6.95±3.4)分明显高于正常情况(6.16±4.98)分,表明考前学生睡眠状态较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甚至对自己不自信。与正常情况比较,考前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明显偏高,睡眠状态较差。因此,本文综合主观、客观、心理、生理等方面为高中生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应激水平 睡眠状态 河北临城中学 调查 心理状况
  • 简介:目的:促进护士严格落实各级别护理常规,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方法:在病区公示分级护理标准内容并评价。结果:患者、护士对分级护理标准公示实施满意情况及公示前后护理质量控制检查结果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区实施分级护理公示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打造高质量护理服务品牌,构建和谐医院、和谐护患关系有较大促进作用。

  • 标签: 住院患者 分级护理 公示 护理质量
  • 简介:医疗界品管大师Donabedian强调“没有测量就没有质量”,可知测量对于质量的重要性,实际运用中则以指标进行医疗照护结构、过程与结果层面的监测,以作为医疗照护质量提升的参考。中国台湾地区的质量指标发展虽较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较晚,但发展至今已有本土化及覆盖全省的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包括台湾临床成效指标(TCPI)、台湾医疗照护质量指标(THIS)与台湾地区医院协会发展指标系统(TCHA)等指标计划。亚东纪念医院藉由导入质量指标计划,逐步建构全面性的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制定全院质量指标制/修订、监测与改善的规范,在护理品管的推广过程中,凭借培养护理同仁的品管能力,将管制图运用于日常的病房指标监测,以积极推进质量改善的PDCA循环,同时积极拓展与同侪医院间的观摩与学习,通过建构、逐步推广、扩散与分析检讨,使护理品管的推广更畅通,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水平的照护质量。

  • 标签: 质量指标 临床指标 指标测量 质量改善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是以教学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行动为基础、以小组成员的经验和支持为依托、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条件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行动学习中,学生自己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又在行动中检验,再建构已有的知识。所以行动学习教学方法应该是护理专业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的一种形式,是学生通过行动学习主动构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 标签: 学习方法 护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用 灾害 教学问题
  • 简介:目的:应用Servqual模型测评外科护理服务质量,探讨其在我国外科护理服务质量测评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方法:应用基于Servqual模型的护理质量测评量表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次测评应用的Servqual量表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五维度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反应性、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移情性。结论:Servqual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测评方法,应用于我国外科护理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实际测评中应该注意五维度的重要性排序。

  • 标签: SERVQUAL 护理 服务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式对睡眠质量较差的ICU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睡眠质量较差的ICU患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基于常规护理的综合护理方式。运用RCSQ量表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良好率分别为66%和86%,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ICU患者来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产生高于常规护理护理效果,能够显著提升睡眠质量。因此对于这类病患者来说,综合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睡眠质量 ICU患者 综合护理 显著性差异
  • 简介:作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实现工具,PDA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护理实践中PDA的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发现PDA在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其在护理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护理实践 个人数字助理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 简介:目的: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级38名护理本科生为试验组,按照改革后的护理学基础一门课程5个模块进行教学,5个模块分别是模块Ⅰ-感性认识护理、模块Ⅱ-护理学基本理论、模块Ⅲ-一般性护理知识、模块Ⅳ-治疗性护理知识、模块Ⅴ-护理技能综合培训。2010级49名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按照改革前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临床、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集中见习与岗前培训4门独立课程进行教学。结果:实施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后,2012级护生结课时的平均成绩为(86.50±5.02)分、优良率占49.4%、课程总体满意度评分为(98.40±0.71)分,平均成绩、优良率与改革前实施传统课程设置的2010级护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课程满意度高于改革前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减课程(4门减至1门)及减课时(总学时由290学时调整至260学时)的目标,应用后保持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且得到学生高满意度反馈。

  • 标签: 基础护理学 模块化课程 课程改革
  • 简介:为探讨根本原因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源分析有利于护理安全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 简介:目的:创建连续护理模式信息化平台,使临床及社区护士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及手段服务于慢性病患者的动态管理与随访分析。方法: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数据库,利用PHP+APACHE+ACCESS研制“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从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及基本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结果:建立了与纸质调查表形式一致的可视界面进行数据录人。使医院-社区-患者3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结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使连续护理于慢性病患者动态管理及随访分析得以实现,为医院社区实现转诊提供信息保障,为医院、社送及患者提供检索的便利,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全面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电子健康档案 信息共享 动态管理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木桶原理"对护理人员强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根据"木桶原理"制定全员化及个体化培训制度,具体内容包括:邀请著名教授讲课,广泛发动QC小组活动;礼仪服务规范培训;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技术轮训;人文素养培训等.结果全院年终护理工作与服务态度满意度调查达987%;有7项科研课题获市卫生局立项,有5项技术革新参加首届佛山发明创新成果展览;2002年全市医疗系统综合目标大检查护理方面获第一名,2003年获第二名.结论应用"木桶原理"强化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 标签: “木桶原理” 护理人员 强化培训 个体化培训 全员化培训
  • 简介: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是一个三维的跨职业领域的测评模型,其理论基础为新职业主义、情境学习理论、职业成长规律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等教育界的新理论。结构上,该模型包括“能力级别”“能力的内容结构”和“职业行动”3个维度,直观性等8项能力指标。与传统的职业能力测评形式相比,该模型具有理论基础先进、跨界及跨区域比较、评价内容全面和测评方式开放等特点。该模型应用护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推广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实证测评研究。

  • 标签: 职业能力 测评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ICU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房收治的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睡眠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较差仅有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ICU患者睡眠障碍护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荐。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ICU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其中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睡眠质量、负面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8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质量以及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人性化护理于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会大幅提升,同时其睡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保证了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回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手术室临床护理 睡眠质量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记录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过程,共计128次,对照组采用文字叙述的记录方法,共计136次。比较两组平均书写时间。书写质量,护士对两种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完成护理记录的时间为127.0秒,对照组为421.7秒,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使用表格式护理操作记录能够节省书写记录的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社区护士的好评。

  • 标签: 家庭护理 表格设计应用 输液操作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