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FFA中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136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FFA检查,观察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结果其中68例,78眼前房有不同程度荧光渗漏。结论FFA中观察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期诊断、提示预后中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FFA 前房荧光素渗漏
  • 简介:角膜感染如果不能很快诊断恰当治疗,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而致盲。“微生物性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化脓性角膜炎”都是指角膜化脓性感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使用“微生物性角膜炎”这一概念。这些感染特征是角膜实质层黄白色浸润,伴或不伴角膜上皮缺损,常有炎性反应。(图1)微生物性角膜炎最常见主诉如下(包括不同严重程度):·眼红·疼痛·视物模糊·畏光·流泪这篇文章将回顾细菌性真菌性角膜炎,

  • 标签: 微生物性 角膜感染 角膜实质层 细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上皮 结膜瓣遮盖
  • 简介:目的:探讨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ICNV)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Ⅱ型)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性提供±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冶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变化趋势有无不同。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型9例,Ⅱ型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BCVA病灶视网膜最大厚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Ⅱ型ICNV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Ⅱ型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其安全性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OCT
  • 简介:目的:分析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内压眼血流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术中行丝裂霉素C抗瘢痕治疗;术后完成6-12mo随访,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眼压控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并发症类型有所区别,观察组多发生低眼压畏光症状,对照组多发生瘢痕性阻塞。治疗前,两组患者眼压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收缩期峰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velocity,EDV)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与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观察组PSV与EDV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P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不良影响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丝裂霉素C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内压 眼血流
  • 简介: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cellcomplex,GCC)厚度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CPACG)诊断价值,研究其和平均视野缺损(MD)相关性。方法:选取早期CPACG患者21例38眼,疑似青光眼(suspectedglaucoma,SG)患者25例46眼正常对照25例49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平均及各个象限RNFL厚度GCC厚度,分析RNFL厚度GCC厚度与视野MD相关性。结果:CPACG组平均各象限RNFL厚度GCC厚度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SG组比较,平均及上方(P〈0.01)、下方(P〈0.05)RNFL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各象限GCC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PACG组RNFL(r=0.65)、GCC(r=0.72)均与MD呈明显正相关。结论:RNFL厚度GCC厚度对早期CPACG诊断病情监测中具有临床价值,GCC厚度临床意义可能更佳。

  • 标签: OCT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RNFL厚度 GCC厚度 平均视野缺损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白内障患者术后进行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TNO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结果,评价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实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01/06于我院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双眼间隔1d,并且联合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受试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均由同一熟练超声乳化手术医师完成。患者术后定期随访,于术后3mo由同一医师分别使用计算机随机点立体图TNO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并比较其结果差异。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立体视,由计算机随机点立体图测得黄斑部位立体视患者14例,黄斑中心凹部位立体视患者26例,眼底周边部位立体视38例;TNO立体视觉检查图分别为11例,24例43例,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随机点检出率较TNO图高,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计算机随机点立体图测得正常与异常立体视结果为32例、46例,使用TNO立体视检查图测得正常与异常立体视结果为35例、4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对白内障术后立体视检查结果与TNO立体图具有较高一致性,是一种可靠测量立体视功能方法,可以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功能检测。

  • 标签: 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 TNO 立体视 白内障术后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患者及拥有健康眼球表面的正常人群泪膜功能印象细胞学检查数值。方法:此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平均年龄:62.7±6.1岁),高眼压患者12例12眼(平均年龄:62.8±6.4岁)及健康人12例12眼(平均年龄:62.9±6.03岁)。这些患者均是最近被诊断出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且之前未接受过抗青光眼方面的治疗。均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每组印迹细胞学检查样本根据Nelson分级法分为0-3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Dunn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患者及正常人群平均基础泪液分泌值分别为10.4±1.3,10.9±1.211.1±1.1mm/5min,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三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1.2±1.1,11.3±1.111.8±1.2s,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6眼(54.5%)为0级,5眼(45.5%)为1级。高眼压患者中6眼(50%)为0级,6眼(50%)为1级,健康人中6眼(50%)为0级,6只眼(50%)为1级(P=0.97)。结论:氧化应激可能会导致青光眼,眼表疾病,泪腺功能障碍及机体杯状细胞所分泌黏液减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症患者及健康人群间印象细胞学检查数值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结膜印迹细胞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方法对64例(69只眼,其中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轻度睑球粘连5只眼)分别用两种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其中33只眼行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另36只眼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18月。结果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组有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8.18%。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组有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56%。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是治疗胬肉一种比较好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复发率 自体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
  • 简介:目的以接受免费白内障手术患者电话随访结果为依据,对我省防盲项目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探讨提出加强完善基层医院眼科参与大规模防盲项目患者可持续随访体系。方法通过以电话随访方式,对2012年云南省'光明工程'6万例免费白内障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2000例患者就手术视力提高程度及满意度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统一使用云南省卫生厅《2012年云南省'光明工程'患者电话随访表》,由专人于4周内完成电话随访。结果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者占90.20%;患者对术后满意度达93.27%;从生活不能自理到能自理占86.41%;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占85.79%;术后患眼有不适者占17.76%;知道如出现不适如何处理患者占70%;新农合占93.81%,居民医保5.56%,职工医保1.64%,其他医保占0.88%;所有患者均为免费手术,无自付比例。结论在基层开展大规模集中白内障防盲项目的过程中,在严格监控患者术后质量、手术费用、住院天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手术患者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合理患者随访体系,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流程,真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体现防盲工作真正含义。

  • 标签: 防盲 光明工程 白内障 满意度
  • 简介:近视性屈光不正已成为眼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高度近视是常见致盲病因。一般认为近视发生、发展是由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目前对近视治疗预防方法主要包括光学矫正、药物干预手术干预。如何通过有效预防方法来降低近视患病率是当今眼科领域研究热点难点。

  • 标签: 近视 角膜接触镜 角膜塑形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6.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探讨外耳道解剖CT影像毗邻关系。方法在PACS系统中调取2011~2013年来本院行中耳螺旋CT检查且耳道周围主要观测结构清晰者327例(654耳)轴位片,在东软neusoft软件中,将图像放大后,在耳道中部断层片中测量鼓沟至面神经垂直部距离及毗邻颞颌关节耳道前壁厚度。结果鼓沟到面神经垂直部约为4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道前壁厚度约1.5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良好显示耳道周围主要结构毗邻关系,为耳道成形及耳道入路镫骨手术提供实用参数。

  • 标签: 面神经 外耳道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测量
  • 简介:内耳深居颞骨岩部,未能被直接观察到,也甚难取得其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故内耳疾病至今仍是未被清楚查明一类病变。虽然影像学、功能检测生物化学检查所得依据可用于诊断内耳畸形、遗传、药物中毒外伤等病因可查得内耳疾病,但发病率高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著名《Schuknecht’s耳病理学》(MerchantSN,NadolJBJr,2010,第3版)一书中仍被列在病因不明或多因性一章中。其他如影像学明确可见上半规管裂也被质疑是否负责同耳发生症状。由于这类内耳疾病病因不明或可能是多因性,因此目前对其临床诊断治疗仍多是推理探索性

  • 标签: 内耳疾病 疾病诊治 Schuknech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生物化学检查 病因不明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消融与电解治疗倒睫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倒睫患者50例76眼,分为激光消融和电解治疗两组进行倒睫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共观察6mo。结果: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81%,复发率19%,总治愈率94%;电解治疗组一次治愈率49%,复发率63%,总治愈率72%。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总治疗率显著高于电解治疗组,其复发率低于电解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消融组患者无特殊不适,治疗部位无瘢痕产生及皮肤色素脱失;电解治疗组患者5眼出现轻度瘢痕。结论:激光消融治疗倒睫成功率高,患者术中无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倒睫 激光消融 电解治疗
  • 简介:耳真菌病是由耳道皮肤毛囊浅部真菌感染所致,主要侵犯皮肤角质层,造成大量上皮脱落,出现耳痒、耳痛、流水、听力障碍等症状。其发病率并不低,但临床上误诊、误治情况却屡见不鲜。现将我科2003年8月~2013年8月,门诊确诊、治疗及随访360例耳真菌病例总结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耳真菌病患者360例,其中男性243例、女性117例;年龄4~92岁,平均45岁;病程6d~6个月;

  • 标签: 耳真菌病 浅部真菌感染 皮肤毛囊 鼓膜穿孔 耳痛 耳痒
  • 简介:引用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对本文有学术价值,原则上以近5年文献为主。多引用期刊文献,少引用书籍文献。参考文献只限于正式发表出版物、专利等。参考文献编号按照国际标准GB7714-2005,按正文出现前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论著类文章参考文献一般在10条左右,综述不超过25条,其他栏目视情况而定。内部刊物及资料等勿作为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尽量在网上采用复制方式,网址:http://www.ncbi.nih/gov/pubmed。文献作者1~3位全部列出,作者间加","。3位以上只列出前3位,后加",等"或",etal"(英)。外籍作者姓名请严格按照姓在前、名在后,姓要写全称,名只写缩写要求。

  • 标签: 参考文献 著录要求 文稿 阿拉伯数字 学术价值 期刊文献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 标签: 全激光 TransPRK 表层手术 高度近视 角膜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皮肤瘙痒半年余就诊。2014年10月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78×109/L,百分比为43.01%。入院体格检查:左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1.5cm×3.0cm,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可,无压痛。左侧额部可见条索状隆起血管。入院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70×109/L,百分比达到35.8%。

  • 标签: 木村病 左侧颈部 颈部肿块 双侧腹股沟 左侧额 肿大淋巴结
  • 简介: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很多常见致盲疾病根本原因。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等收入国家儿童盲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工业国家劳动力人群最常见致盲原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世界范围内第三位致盲原因)这些疾病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种叫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产生过量。这种蛋白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它在血管发生、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防盲治盲 VEGF 视网膜血管异常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了解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泪膜变化,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干眼发病情况防治措施。方法:对青光眼患者36例60眼在行小梁切除术前3d;术后3,7,14,30d进行详细眼科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7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下降,BUT缩短,SⅠt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大部分患眼术后14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BU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开始恢复,到术后30d,有22%患眼泪膜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泪膜正常患眼中有18%发生干眼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稳定性,部分患者出现明显干眼症,应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 标签: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泪膜 干眼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