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及种植义齿所独有的优点,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牙列缺损与缺失患者选择了种植义齿修复,然而种植义齿也存在着不足。种植体由于无牙周韧带的附着,和周围的骨组织直接发生紧密的骨结合。当咀嚼发生时,依靠其颈部周围的牙槽骨为支点,发生微动和位移完成咀嚼过程。在咀嚼过程中受力的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更易被重新改建。就此有学者研究了种植体-基台界面的骨吸收情况,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影响咬合力传导的各个方面,如颌骨骨质、种植体形态、上部结构设计、咬合力和材料种类等。本文就平台转换(PS)设计在种植义齿临床运用的现状与前景综述如下。

  • 标签: 平台转换 种植体 骨吸收
  • 简介:目的:对比新研制的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下颌骨和股骨不同部位的植体骨结合能力差异。方法:选5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愈合3个月建立缺牙模型。按临床种植体植入手术操作步骤,分别于下颌骨和股骨中上段植入钛钽种植体,每只犬双侧颌骨及股骨分别植入各2颗。术后3个月取材,行X线片、Micro-CT扫描及骨密度(BMD)分析、带植体硬组织磨片组织学及Goldner三色法染色检查,ImageJ图像分析新骨形成面积。结果:钛钽人工种植体植入犬体内3个月,X线示两组植体均与骨结合紧密,植体骨界面无低密度阴影。Micro-CT扫描显示:颌骨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界面无低密度透射影,局部微结构、密度变化无显著差异;股骨组种植体-骨界面近髓腔段呈低密度线状透射影,Micro-CT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颌骨组BMD为1169±86.39mg/cc,股骨组BMD,754.2±129.4mg/cc,颌骨种植体周围BMD显著高于股骨种植体周围BMD(P〈0.05);亚甲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颌骨组种植体周有红色带状深染新骨形成,植体侧呈指状突入黑色植体螺纹之间,颌骨侧呈波浪与蓝染的颌骨组织移行,植体骨界面密合无间隙。股骨组也有红色深染新骨形成,但新骨带较颌骨组较窄,且植体-骨界面部分不密合,见条状纤维结缔组织样结构。ImageJ图像分析显示:颌骨组新骨形成面积294.4±10.18μm2,股骨组新骨形成面积108.4±3.208μm2,新骨形成面积颌骨组显著多于股骨组(P〈0.05)。结论: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植入下颌骨较植入股骨更能促进种植体骨结合,本研究为种植体骨结合动物实验模型选择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 骨结合 下颌骨 股骨
  • 简介:目的:比较聚醚醚酮制作的可摘义齿人工牙与两种临床常用的可摘义齿树脂人工牙的耐磨性及硬度。方法:用聚醚醚酮制作可摘义齿人工牙(A组),以普通合成树脂牙(拜耳牙,B组)和复合树脂牙(Endura塑钢牙,C组)为对照进行二体磨耗实验和硬度测试。用TCML-II咀嚼模拟疲劳试验机进行磨耗实验,以滑石瓷为对磨物,加载力50N,循环加载30万次,并经5℃/55℃冷热水循环。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磨耗前后的人工牙形态,计算磨耗前后的体积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磨耗表面。用显微硬度仪测量人工牙的维氏硬度。结果:三种树脂牙磨耗量分别为A组0.90±0.33mm~3、B组2.42±0.99mm~3、C组4.23±1.33mm~3,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树脂牙的硬度分别为A组29.16±2.58Hv1/15、B组26.89±1.96Hv1/15、C组35.24±1.90Hv1/15,三者之间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普通合成树脂牙和复合树脂牙,PEEK树脂牙具有适中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

  • 标签: 聚醚醚酮 人工牙 耐磨性 硬度
  • 简介:微创种植技术是人工种植牙的发展方向,老年人工种植牙由于全身与局部因素较为复杂而成为种植的难点,针对临床上老年人工种植牙的特点以及微创种植技术的操作要点,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口腔种植科将于2018年10月28日-30日在北京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本项目由国内外著名口腔医学专家授课,进行老年人工种植牙技术以及微创人工种植牙技术的培训,并就人工种植牙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

  • 标签: 人工种植牙技术 国家级继续教育 学习班 微创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