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树脂根管封闭与氧化锌根管封闭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原理和规范,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查找研究树脂根管封闭与氧化锌根管封闭根尖封闭性能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资料,Cochrane系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622例),分析结果显示:树脂根管封闭染料渗入长度小于氧化锌根管封闭[WMD=-0.38,95%CI(-0.41,-0.35),P〈0.00001]。结论:树脂根管封闭的根尖封闭性能优于氧化锌根管封闭

  • 标签: 树脂类根管封闭剂 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1分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1分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1分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1分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手术先行”矫治骨性Ⅲ牙颌面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手术先行”正颌外科治疗的37例骨性Ⅲ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治疗过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手术先行”正颌外科的治疗程序,除1例有轻微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及咬合。整个治疗周期为6~19月,平均13.8月。结论:“手术先行”矫治策略可以用于矫治骨性Ⅲ牙颌面畸形,并可缩短治疗周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手术先行 正颌外科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 简介:目的:全口义齿患者下颌牙槽嵴低平伴顽固性咬合痛一直是临床医师较难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使用硅橡胶软衬材料联合义齿稳固缓解了全口义齿压痛,提高了患者咀嚼效率及满意度。方法:选取下颌牙槽嵴过窄而致固位不良产生压痛的42例全口患者,用吸光度法测定患者使用软衬材料联合义齿稳固前及使用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咀嚼效率,通过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义齿的固位、稳定、咀嚼功能、舒适度情况的主观评价。结果:使用后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改善,主观评价也较为理想;3个月时各项指标达高峰,12个月后指标略有下降。结论:硅橡胶软衬材料联合义齿稳固可明显提高此类患者义齿的固位、稳定效果,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压痛状况,提高患者的咀嚼效能、满意度,提升总义齿配戴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全口义齿 软衬材料 义齿稳固剂 咀嚼效率
  • 简介:目的研究骨性Ⅱ患者代偿矫治后侧貌美学变化及与美貌人群的侧貌美学差异.方法对骨性Ⅱ代偿矫治患者及中国美貌明星各60名进行美学评分.比较矫治前后美学评分及软硬组织指标差异,比较矫治后高分患者与高分明星的美学评分及软组织指标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与美学评分密切相关的软硬组织指标.结果骨性Ⅱ患者代偿矫治前美学评分为3.22±1.25,矫治后为5.77±1.27,明星为7.98±0.89.矫治后SNA角等31项指标与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后高分组美学评分及G-Pm-Pos角等12项指标与明星高分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骨性Ⅱ患者侧貌美观程度与U1-APog距、LLA-E距、ULA-E距、G-Sn-Pos角密切相关.结论正畸代偿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骨性Ⅱ患者侧貌美观程度.

  • 标签: 骨性Ⅱ类错(牙合) 正畸代偿治疗 侧貌美学 正畸正颌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性Ⅲ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性Ⅲ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目的通过对骨性Ⅲ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的分析,探讨牙(牙合)去代偿治疗对于牙槽骨厚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34例成人骨性Ⅲ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牙槽骨厚度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骨性Ⅲ错(牙合)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相比,根尖点水平牙槽骨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牙合)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牙槽骨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骨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去代偿治疗 牙槽骨厚度
  • 简介: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舌鳞状细胞癌(TSCC)糖酵解活性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10ng/mLTGF-β1处理TSCCSCC9细胞1、2、3d,收集细胞上清液检测葡萄糖和乳酸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TGF-β1处理1、2、3d后糖酵解关键酶表达变化;应用10ng/mLTGF-β1处理TSCCSCC9细胞2、4、6d,在倒置显微镜下定时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blot检测TGF-β1诱导2、4、6d后EMT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Snail和Slug的表达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同等培养条件下未经TGF-β1处理的为对照组。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TGF-β1诱导条件下,TSCCSCC9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在2和3d时[(34.1±1.2)、(47.1±2.3)mmo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2d=17.941,P2d=0.003;t3d=24.430,P3d=0.002),同时SCC9细胞乳酸生成量在2和3d时[(46.4±1.0)、(60.2±2.0)mmol]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d=50.230,P2d=0.005;t3d=26.883,P3d=0.004);TGF-β1处理后,糖酵解关键酶HK2表达在2和3d时(1.21±0.04、1.30±0.0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6.111,P2d=0.026;t3d=6.423,P3d=0.023);糖酵解关键酶PKM2表达在2和3d时(1.048±0.002、1.071±0.01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d=20.693,P2d=0.072;t3d=9.875,P3d=0.081);糖酵解关键酶PFKP在2和3d时(0.820±0.010、0.839±0.036)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d=21.829,P2d=0.020;t3d=9.853,P3d=0.022);糖酵解关键酶GLUT1表达在2和3d时(0.503±0.007、0.589±0.019)均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d=30.693,P2d=0.015;t3d=21.173,P3d=0.012)。在TGF-β1诱导下,与对照组相比,TSCCSCC9细胞从鹅卵石状变为长梭形,同时EMT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在2、4和6d时(0.69±0.03、0.67±0.04、0.65±0.04)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7.187,P2d=0.019;t4d=6.631,P4d=0.022;t6d=6.690,P6d

  • 标签: 鳞状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糖酵解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换
  •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骨性Ⅱ类错畸形 青少年 关节盘锚固术 正畸功能性矫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