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PASS)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近十年临床探索、验证并拥有多方向科研数据支撑的创新技术[1,2,3,4],有着独特的力学设计,并结合了多种正畸技术的优势理念。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综合了经典固定矫治技术的支抗优势和现代轻力、低摩擦矫治器在移动牙齿方面的优势,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

  • 标签: 支抗控制 临床应用 控制技术 生理性 自主知识产权 固定矫治技术
  • 简介:该文旨在报道接受再照射的头颈癌患者长期疾病控制状况和放疗后的毒副作用。1986—2013年间,137例复发或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被纳入研究,这些患者接受的再照射剂量均≥45Gy。评估指标包括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OS)和晚期并发症≥4级[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

  • 标签: 疾病控制状况 毒副作用 再照射 头颈癌 恶性肿瘤患者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广州市学龄儿童人体质量指数(BMI)和口腔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7~12岁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开展了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工作。按方案进行口腔检查,分别记录乳牙和恒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DMFT);同时测量其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根据受检儿童的性别、年龄和BMI,分别计算患龋率和龋均。根据《中国6~19岁儿童青少年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评价消瘦,《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将受检儿童分为4组: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分析BMI与龋病相关性。提取7、9、12岁的城乡汉族学生口腔数据及BMI数据为研究。结果7、9、12岁儿童总数2903人,乳牙患龋率为32.3%(937/2903),恒牙患龋率为3.7%(108/2903)。乳牙龋均为1.27,恒牙龋均为0.09。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其检出率分别为10.8%(313/2903)、72.9%(2116/2903)、9.2%(267/2903)、7.2%(209/2903)。消瘦组儿童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3,P=0.000)。消瘦与乳牙龋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瘦与乳牙龋的发生有相关性,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助于降低乳牙患龋程度。儿童超重/肥胖与龋病之间未见关联。

  • 标签: 龋齿 人体质量指数 儿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种植治疗成功的标准界定越来越严格.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不足或缺失造成“黑三角”及食物嵌塞等问题,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美观和功能,成为种植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何预防和治疗种植义齿周围“黑三角”问题是种植修复的难点此外,牙周炎患者在龈乳头高度降低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文章就影响种植义齿周围龈乳头高度的风险因素、预防和改建方法等进行评述,并强调牙周炎患者由于邻间骨丧失造成的相关风险.

  • 标签: 牙种植体 龈乳头 牙周炎
  • 简介:目的通过一个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来比较采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PhysiologicalAnchorageSpee'sWireSystem,PASS)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完成的拔牙病例的上中切牙转矩,以比较两种不同矫正系统在上前牙内收过程中对于上前牙的转矩控制的效果.方法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收集安氏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拔牙矫正的病例.病例纳入标准:汉族;安氏Ⅰ类或Ⅱ类;恒牙列;设计上颌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上颌支抗设计为中度或强支抗.研究收集并完成矫正病例40例,随机分组以年龄、性别作为分层依据,采用随机信封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PASS组19例,其中男6例,女13例;MBT组21例,男8例,女13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两种不同的矫治技术完成正畸矫治.采集患者治疗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通过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测得矫正后PASS组患者的上中切牙相对于解剖[牙合]平面的转矩角度值为(8.7±5.5)°,而MBT组为(5.3±4.4)°,P=0.036.与以往研究得出的中国人正常合上中切牙转矩的均值(10.8±3.1)°相比较,PASS组与正常[牙合]均值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而MBT组与正常[牙合]均值间的差异则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二维头颅侧位片测量两组患者切牙唇面切线与眶耳平面的后下夹角,PASS组为(91.5±6.5)°,MBT组为(87.8±8.6)°,P=0.141.结论从三维模型的测量结果来看,与MBT技术相比较,PASS技术矫正完成的病例其前牙的转矩值更接近于正常[牙合]人群.对于上颌拔牙病例而言,由于PASS技术将前牙托槽的槽沟尺寸减小为0.020英寸×0.027英寸,减小了弓丝与槽沟间的余隙,从而更利于上前牙的转矩控制,避免其在内收过程中过于舌倾.

  • 标签: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 生理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 上切牙转矩 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
  • 简介:目的:观察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HRQo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全口义齿修复的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拟行全口义齿修复并伴有牙槽嵴严重吸收的老年无牙颌患者20名,其中男11名,女9名,年龄为(71.1±2.9)岁,通过随机交叉对照实验,在依次戴用长正中(牙合)型与传统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8周后,采用无牙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HealthImpactProfile20-EDENT,OHIP-EDENT)对全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修复后患者满意度。选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分析比较戴用两种不同(牙合)型全口义齿后的各量表指标差异。结果:在OHIP-EDENT量表20项指标之中,"义齿适合性不佳"(Z=-2.449,P=0.014〈0.05)、"粘膜破溃"(Z=-3.000,P=0.003〈0.05)以及"中断进食"(Z=-2.236,P=0.025〈0.05)等三方面,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显著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为改良(牙合)型,长正中(牙合)型有利于减少义齿基托下粘膜疼痛的发生,有助于患者咀嚼效能的发挥,进而降低了佩戴全口义齿对患者进食的影响,更易为牙槽嵴低平的无牙颌患者所适应,明显改善了老年无牙颌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牙合)全口义齿 牙槽骨吸收 无牙颌 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