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化诱导模型,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探讨其化效果,为仿生再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mm×5mmⅠ型胶原海绵块作为3D胶原支架,结合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成核诱导物多聚磷酸钠(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的仿生化诱导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仿生化技术与牙本质粘接程序结合,以STTP作为治疗性底剂应用于酸蚀脱牙本质面,在完成常规粘接处理后以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为洞衬剂,构建临床相关的混合层原位再化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化1~3个月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再化区域的分布和再化程度。结果化诱导28d后的3D胶原样本,纤维内可见磷灰石纳米晶体的有序沉积,纤维重现了与天然化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900~1200cm-1和500~600cm-1区域,化胶原基质出现与纯羟基磷灰石特征峰相吻合的吸收峰,提示化胶原中形成的无机物是磷灰石。混合层原位化诱导1~3个月后,混合层内可见纤维内再化现象的存在,纳米晶体在胶原纤维内呈现迭序排列特征。结论在牙体粘接修复过程中,以化诱导物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作为治疗性底剂和洞衬剂,能使混合层内树脂渗透不良的胶原基质发生纤维内化。通过混合层原位再化模型的成功构建,初步证实仿生化技术应用于临床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建立了研究方法学,为仿生再化技术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 标签: Ⅰ型胶原 混合层 原位再矿化 多聚磷酸钠 硅酸盐水门汀
  • 简介:目的:体外实验比较氟离子导入与氟化泡沫对人工根面龋再化作用的差异,探讨氟离子导入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人工早期根面龋模型35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23%氟化泡沫组、氟离子导入组、氟化钠溶液组及生理盐水导入组。各组样本经过pH循环处理后,于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图像,并分析结果。结果:氟离子导入组及氟化泡沫组样品表面较其余各组光滑,可见明显的再化沉积物;二者脱深度与荧光面积相对于其余各组显著减小(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氟离子导入与1.23%氟化泡沫对早期人工根面龋均有明显再化作用,两者再化效果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氟离子导入 氟化泡沫 根面龋 再矿化 pH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4类12种饮料对年轻恒牙釉质表面酸蚀作用的差别。方法:13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13组,每组10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酸饮料和去离子水中25h,每5h换液;使用电子酸度计测定每组液体pH,使用激光荧光诊断仪对釉质脱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样本酸蚀脱明显,实验前后激光荧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饮料中的凉茶、乳酸饮料中的优酸乳和酸酸乳脱不明显(P>0.05)。结论:大部分饮料可造成釉质酸蚀脱,应当控制儿童软饮料的消耗量并建议改变饮用方式。

  • 标签: 酸蚀症 脱矿 激光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