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脑清通胶囊的成型工艺及稳定性。方法通过考察辅料的不同比例对浸膏粉流动性和吸湿性的影响,筛选最佳制粒成型工艺条件,测定了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并进行了6个月加速和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微粉硅胶用量为制剂处方量的10%时,制得颗粒流动性和吸湿性最佳,临界相对湿度为56.7%。稳定性实验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规定,丹酚酸B含量下降值〈10%。结论该成型工艺合理、可行,以该工艺制得的胶囊质量稳定性良好。

  • 标签: 脑清通胶囊 成型工艺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依普沙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UA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等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普沙坦600mg,1次/d,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心电图ST段变化,血压水平及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改变,左室肥厚的逆转及舒张功能指标改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心绞痛临床疗效、心电图ST段变化、血清ET和NO水平改变、左室肥厚逆转及舒张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普沙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

  • 标签: 依普沙坦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考察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的稳定性。方法以组分Ⅱ+Ⅲ为原料,经过溶解、辛酸沉淀,Capto-Q层析,Macrocap-Q层析,收集流穿液,经超滤,浓缩,制备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蛋白浓度为10%),进行制品处方的筛选和稳定性试验,检测制品的外观、热稳定性及分子大小分布,并与传统低温乙醇法制备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蛋白浓度为5%)比较。结果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外观、热稳定性、分子大小分布均符合国家药典要求,分子大小分布明显优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结论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稳定性 分子大小分布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朱砂热稳定性等物理参数与其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主要采用滴定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法,对湖南省11批不同产地的朱砂主成分硫化汞(HgS)从含量、热性能、主要物相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中药朱砂分解温度为350~500℃,结构稳定,主要成分HgS为α-型六方晶系,含有少量的In4AsSe、SnZnAs2(或As2SnZn)、CuSe(或Cu2Se,或Cu6Se4.50),样品中还存在Cr、Pb、Sr、Co、Mo等微量元素,均未检出含毒性的有机汞。其中样品2、5号为伪品朱砂,XRD中未检出HgS,主要成分为CaMg(CO3)2和Sr2CrO4,其中Sr2CrO4为致癌物质。结论热重分析HgS的失重质量与滴定法测定HgS含量的大小顺序基本保持一致;XRD能快速鉴别中药朱砂的物相组成,初步判定有机汞的存在与否,初步鉴定朱砂的质量。两者结合,能对朱砂的真伪、优劣提供更为全面的判断,为矿物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朱砂 HG S 矿物药 X射线衍射 热重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镇痛、卧床休息、吸氧、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应用氯吡格雷,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8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8.0%,观察组为2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 简介: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奥硝唑注射液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两种成分在室温下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检测配伍液外观及pH变化;结果:头孢唑肟钠与奥硝唑按不同比例配伍后,配伍液可发生沉淀或变色反应。结论: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奥硝唑注射液存在配伍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应避免配伍,在联合使用时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并给予足够的间隔时间,以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头孢唑肟 奥硝唑 色谱法 高压液相 配伍
  • 简介:目的:从制剂稳定性角度对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说。方法:对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监测大血小板比率,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关于替罗非班注射剂制剂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与其存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替罗非班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医院药剂科应针对其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症 不溶性微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