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粉调节肠道菌功能。方法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益生菌粉30天,比较实验前后自身及组间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结果给样后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低聚果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222例初诊分泌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BD分级分为A组(MMBD0~2级,102例)和B组(MMBD3~4级,1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骨病特点、分级及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点对MMBD分级的影响。结果相比B组,A组BMI、Hb、外周血血小板绝对值、血清白蛋白、TG更高,年龄、血清磷、血清CPR、血清球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年龄、血清CPR、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是影响初诊分泌型MM患者发生3~4级MMB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MBD是MM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骨量减少、溶骨性破坏改变;3~4级MMBD以老年、血清CPR及血清球蛋白升高者多见。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症状群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早、中期孕妇肠道菌对子痫前期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1-2022.10我院产科产检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孕20周后确诊为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为发生组(n=8),无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于未发生组(n=142)。[晓艳1]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孕早期(≤12+6周)、孕中期(13~27+6周)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结果:根据是否发生子痫前期分为未发生组、发生组,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年龄、妊娠前BMI、PE/子痫病史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是否经产妇[晓艳2]、结缔组织病、自然流产史、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且未发生组低于发生组(P均<0.05);孕早期留标本孕周、孕中期留标本孕周、孕早期Chao1指数、孕中期Chao1指数、孕中期 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早期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发生组低于未发生组(P均

  • 标签: 肠道菌群 子痫 妊娠早期 妊娠中期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IBD(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和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PLT)、WBC(白细胞)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IBD患者100例,对例患者的粪便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10种细菌的数量和PLT计数、WBC计数,血清CRP水平,以及ES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和CD组的SB、EC、EMB、均明显较高(P

  • 标签: 肠道菌群IBD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CRPESR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宁片对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疗效和肠道菌作用。方法:选取从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浙江省嘉善县中医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患者10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片(4片 口服 3/日),两组疗程均为8周。评价指标:在0周及4周时采集:粪便涂片球杆比、肠道菌检测,对比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4周时粪便涂片球杆比、肠道菌检测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宁片对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疗效确切,且可调节肠道菌平衡。

  • 标签: 冠心宁片 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 疗效 肠道菌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菌分布、酸碱度(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及微酸性敷料对于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取60例,对比不同创面菌分布、不同PH值的患者细菌生长的程度,按照随机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酸性敷料包扎创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敷料包扎创面,观察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结果:对所有患者创面组织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20株(40.82%)、鲍曼不动杆菌15株(30.61%)、金黄色葡萄杆菌10株(20.41%)、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4.08%)、其他2株(4.08%);经过培养,所检测出菌落的49份创面标本中,33份菌落数<100cfu/ml,16份患者≥100cfu/ml;两组创面菌分布也无差异(p>0.05),菌落数<100cfu/ml创面PH值低于≥100cfu/ml组(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毛细血管数/视野、肉芽内血红蛋白含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面菌分布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采用微酸性敷料有助于新鲜肉芽生长,在临床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微酸性敷料处理创面。

  • 标签: 创面菌群分布 酸碱度 微酸性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