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②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③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 标签: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 简介: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程度。为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实施前后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GIS技术和RMMF模型,对环江县1991、2000和2010年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并采用邻近水文站和径流小区泥沙监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91、2000和201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76.36、76.46和49.60t/(km2.a),与相关监测数据比较一致;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34.76万、34.80万和22.58万t,主要来源于非喀斯特区(均约占全县侵蚀总量的94%)。研究区微度侵蚀面积占90%以上,轻度及以上等级所占比例较小。对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旱地远大于其他类型,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和其他林地。相同降雨条件下,由于旱地面积减少,2010年土壤侵蚀量较1991年减少4.21万t;2010年喀斯特区、非喀斯特区土壤侵蚀量较2000年分别减少了4.21%和8.76%。这预示生态工程实施后,环江县耕地减少、林地增加,土壤侵蚀减少。本研究为评估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现状以及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壤侵蚀 RMMF模型 喀斯特 土地利用
  • 简介:本文以2012年冬季福建省中部某个区域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经过地形辐射校正后利用NDVI来反演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后与该区域外业验证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大,NDVI估算值相比外业验证值相对偏大,说明NDVI像元二分法反演低植被区植被覆盖度偏高。

  • 标签: 冬季 地形辐射校正 植被覆盖度 回归分析
  • 简介:目前水土流失主要侧重于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而对水的流失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瓯江流域低丘缓坡地区生产建设项目为对象,通过设置监测小区观测降水量及水的流失量,对比分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及综合措施的保水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综合措施均具有保水效果,以植物措施效果最好;临时措施保水效果差,呈负效应。

  • 标签: 低丘缓坡地区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措施 保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