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5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水、土、植被资源强烈干扰,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减少,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4.5亿m^3减少到90年代0.89亿m^3;地下水量过度开采,水位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1.5~2.0m下降到80年代5.0m,90年代16.4m;水质污染,矿化度升高;天然和人工植被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植被向旱生方向演替;土壤早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定量分析长期野外观测资料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近50年来民勤绿洲水资源变化过程及其态势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所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同时提出主要治理途径:1)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水资源管理;2)通过节水技术应用,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建立节水型社会;3)增加外流域调水量,满足生态环境用水需求;4)实施适度移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防治荒漠化,整治土壤盐溃化。

  • 标签: 民勤绿洲 生态环境 演变 发展对策
  • 简介:本文以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测算作为切入点,分析全要素生产各个组成成分与水土流失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我省农业技术进步增长与水土流失存在正相关;农业纯技术效率与水土流失存在负相关;我省规模效率与水土流失相关性不显著。以农业技术进步为主导全要素生产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水土流失上升,我省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同时应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效率。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水土流失率 DEA--Malmquist指数
  • 简介:土壤中优先流存在会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土壤深层甚至地下水污染.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对优先流影响,通过室内含大孔隙土柱定水头入渗实验,以长武黑垆土及渭河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初始含水对优先流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质地,当土壤初始含水大于其斥水性峰值含水时,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土壤初始含水增大而增大,反之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初始含水增加而减少,不同质地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随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升高而减慢;2)累积入渗量受到土壤储水性及斥水性双重影响,导致与湿润锋运移趋势并不一致,黑垆土对照CK组及优先流O-C-30组(除7.04%含水外)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增大而减小,渭河砂土CK组及O-C-30组均呈现2阶段特征,累积入渗量先随着土壤初始含水增加而减少,之后随土壤初始含水增加而增加;3)Kostiakov入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过程,适用于存在优先流土壤入渗模拟.该研究结果对土壤优先流水分模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土壤初始含水率 优先流 累积入渗量 湿润锋
  • 简介:以辽河实际水文资料为基础,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场内,模拟不同流速水流冲击作用下沉坠式生态浮岛固定方式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制作合理浮岛模型,要始终保持浮岛在水面漂浮,同时减低浮岛在水中重心;根据不同水流情况,应适当调整浮岛之间距离,以免发生浮岛相互碰撞,水流速度越大,浮岛之间距离就越大。研究结果对辽河生态浮岛布设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态浮岛 固定方式 沉坠式 辽河
  • 简介:本文对永定县近年来种植绿竹成活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从把好苗木质量关、强化前期管护工作入手,采取施基肥、适时定植主要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成活

  • 标签: 绿竹 技术措施 成活率
  • 简介:随着岩溶区公路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展,公路建设已成为对岩溶区自然植被产生破坏和影响重要因素,公路建设对岩溶植被影响预测和评价已尤显其重要。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岩溶自然植被及其生境综合代表—地貌植被组合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中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以及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小生境条件下,自然植被对公路建设干扰承受能力以及其自我恢复能力都有较大差异。

  • 标签: 植被恢复 稳定性评价 岩溶地区
  • 简介: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工程措施部分普遍应用浆砌石拦渣坝进行系统受力分析、静力平衡原理探讨;依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对典型设计拦渣坝进行抗滑、抗倾以及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保拦渣坝安全稳定,发挥拦渣功效,减少水土流失。

  • 标签: 拦渣坝 典型设计 安全稳定性
  • 简介:为给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前期规划工作与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西黑岱沟流域治理现状及影响坝系稳定有关因子实测资料,对坝系相对稳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坝系实现相对稳定,其淤地面积虽是最基本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衡量坝系是否实现了相对稳定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每km^2坝控面积范围内应有坝地7.8hm^2,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比值,即坝系相对稳定系数达到1/12.7;二是坝系运行15a,每隔3~5a要对坝体进行维修加高,使坝系防洪能力长期保持100年一遇或大于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三是在每km^2控制范围内,要有骨干坝0.3座、淤地坝1.0座,坝系整体布局与结构要达到合理,使暴雨洪水达到均衡分配;四是坝系安全系数小于1.建设目标实现,坝系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在设计频率100年一遇暴雨洪水标准下,坝系安全系数等于0.94,坝地种植高秆作物可以达到保收,此时,坝系安全和坝地保收能力可趋向于统一.

  • 标签: 坝系 相对稳定 西黑岱沟 工程建设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平均质量直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与干密度对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升高先增大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为给修建土壤固化剂集流面的施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密度和含水影响固化土强度规律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固化土强度影响大于含水;随着密度增大,固化土强度呈直线上升;在同一密度下含水在最优含水80%±5%范围内时,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尽可能增加固化土密度,压实度控制至少超过0.94;混合料含水控制在最优含水80%~90%之间。

  • 标签: 土壤固化剂 固化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集流面 含水率 土壤密度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气泡爆破产生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控制是一个变化过程,随着工程进行,各个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本文针对工程建设规模、扰动地表面积特点及施工不同阶段产生水土流失情况,采用定点和动态相结合方法进行监测,以更好地掌握各阶段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及流失强度,为治理新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 标签: 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 水电站 水土流失 建设过程 动态变化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稳定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PAD)、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破坏和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破坏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从大团聚(〉5.00mm)到转化微团聚体(〈0.25mm)过程中,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体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稳定性,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以植物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w、Simpson指数SD、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生物量变动系数为指标,从空间和时间2个尺度上分析宁夏盐池县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从α-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退耕还林措施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较高,人工封育各指数年际间波动较小;从β-多样性一群落稳定性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大,且各年间波动较小,群落最稳定,退耕还林地次之;从功能指标分析,人工封育措施下各年生物量值最高,退耕还林措施下生物量波动最小。

  • 标签: 荒漠化治理措施 植物 群落稳定性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 简介: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和饱和导水对深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在黄土高原坡地(50m×360m)范围内进行网格(10m×10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表层(0~30cm)土壤饱和导水和水分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坡地表层土壤密度变化规律为坡下位大于坡上位,土壤饱和导水变异系数为0.37,属于中等变异强度;2)饱和导水和自然对数化饱和导水在360m尺度内均不具备空间结构特征,是纯随机变量,线性有基台模型适用于描述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水分分布存在明显块金效应,并且随滞后距离增加半方差变大;3)饱和导水和水分含量从坡上位到坡下位均呈现波浪式变化,饱和导水采样点土壤水分含量低,反之则高。

  • 标签: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 黄土高原
  • 简介:对长汀河田地区典型点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近地层有明显降温、增湿、减小温度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温度作用;2.不同坡向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明显,但对空气相对湿度、地面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较差、土壤温度影响较明显.3.治理时间越长,小气候环境改善影响越大,对地面日最高温度、日较差和土壤温度这3个气象因子改变尤为明显.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气候效应 长汀县 地面日最高温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 简介:土壤氮素是直接反映土壤肥力重要部分,是生态系统循环中重要环节之一。土壤氮素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动植物残体、生物固氮、降雨及施肥均对土壤氮素含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结合、模型预测、~(15)N同位素示踪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氮素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氮素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氮素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 标签: 土壤氮素 研究方法 综述
  • 简介:为解决现行水平截流沟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坡地水平截流沟系统设计方法和具体计算公式。用植被或树木耗水量结合当地一定保证降雨量作为主要因素确定水平沟距离;用当地设计保证下最大一次可能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土壤入渗速率参数确定水平沟断面尺寸——当量宽度与深度。实际工程应用结果说明利用文中给出方法和公式进行坡地水平截流沟设计是可行。与以往经验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 标签: 坡地 水平截流沟 水平沟 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设计
  • 简介:福建长汀水蚀荒漠化山地,釆用栽植类芦、斑茅办法,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建群种植被群落。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栽植类芦 植被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