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沙棘药用研究现状,包括营养成分含量、沙棘黄酮提取、临床研究,沙棘油应用及其它成分功能研究等,同时阐述了沙棘药用开发利用方向前景.

  • 标签: 沙棘 药用 开发利用
  • 简介:本文参照银杏学研究方向成果,论述了沙棘现代医药学研究主要内容,从而阐明了沙棘药物现代化研究开发方向.

  • 标签: 沙棘 银杏 药物 医药学 沙棘学
  • 简介:由"国际沙棘协会"主办,德国洪堡大学德国工业大学承办"第1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暨第7届国际沙棘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9月12~23日在德国柏林召开.应主办单位邀请,水利部沙棘中心主任兼国际沙棘协会理事会主席邰源临、中心副主任兼国际沙棘协会秘书长卢顺光等中国代表团一行12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加拿大、中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乌克兰印度等28个国家代表近150人参加了为期4天学术会议.

  • 标签: 国际沙棘 学术讨论会 开发方向
  • 简介:中国以研究利用沙棘早而闻名遐迩。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药用记载最早国家,也是古代记载沙棘药用经典著作最多国家。其中,最具影响应属1200多年前唐代,中国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本书收集记载了许多沙棘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资料。

  • 标签: 沙棘 药用 食用历史 经典著作 中国
  • 简介:沙棘由于其有丰富内含物多方面的用途正被作为"新兴水果"而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喜爱.通过在柏林Baumschulenweg育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育成不同成熟期5个雌性4个雄性沙棘品种.更多由欧洲蒙古原生种产生杂交选育工作仍在进行中.将这些无性系按照其生物学果实性状进行评估.就单个性状来讲,各品种之间差异非常大(比如维生素含量在17~340mg/100g之间变动,胡萝卜素变动范围为6.5~23.8mg/100g).这表明,进一步育种改良完全有可能.所有用于比较沙棘品种由在德累斯顿Pillnitz进行育种工作获得,这些品种将被进一步研究.为了保险起见,以及为了解决后来有可能产生育种及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可能保存现有的所有的某一品种基因多样性.为此目的,由国家资助扶持基因库建立是很有必要.

  • 标签: 沙棘 品种 农业价值 内含物
  • 简介:沙棘果实营养价值是基于已知成分(Beveridgeetal.,1999)以及这些成分与人体营养需求相关关系来考虑(Magherini,1986).果肉,包括种子,含有大量人体必须油脂维生素C(Centenaroetal.,1977;NovruzovandAslanov,1983).

  • 标签: 沙棘 果实 营养价值 医学价值 组成成分
  • 简介:沙棘(HippopheaerhamnoidesL.)是生长在高寒干旱地区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植物。因为它药用价值,美容功效及保健作用,所以有很高商业价值。这种小型浆果极易腐坏,由于很酸所以不能在采摘后立即食用。因此,加工程序研究是现在的当务之急,以确保能尽快地科学开发它食用价值。1996年,印度Leh地区在实地研究实验室里首次完成了果实质量参数评定、沙棘汁提取果实存储研究。不同品种沙棘价值合理利用技术将会标准化。

  • 标签: 沙棘果 管理 营养价值
  • 简介:在调查鄂尔多斯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状况基础上,以意愿评估法(CVM)为依据,设计了250份问卷,调查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对沙棘景观服务支付意愿(WTP),并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TP与收入水平和旅游意愿显著相关,与受访者文化程度及其对沙棘生态作用认知度也存在较显著相关性。每位居民支付意愿中位值为110.62元/年,平均值为221.17元/年,并基于中位值法Spike修正模型平均值法将此结论推广到整个鄂尔多斯地区,得出鄂尔多斯沙棘景观服务价值为1.759×108元/年~3.095×108元/年。

  • 标签: 意愿评估法 景观服务价值 沙棘 鄂尔多斯
  • 简介:本文简述了中国沙棘药用历史一些古代医药典籍对沙棘功效记述,并展示了当前中国沙棘药物开发现状。

  • 标签: 沙棘 药品 历史 功能
  • 简介:沙棘(HippophaerhamnoidsL.),属于胡颓子属,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地区称作“ChharmaandSurch”,沙棘能够在这种非常恶劣气候条件下自然生长。本文介绍了制作沙棘饮料一系列程序如何储存饮料120d而不使其变质方法。沙棘果实采自印度喜马偕尔邦河谷。用碎浆机提取沙棘汁,制作沙棘饮料要准备好合适比例沙棘汁制作饮料所需糖。随着果浆比例升高,维生素C含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而随着糖果浆增加以及储存期延长,还原性糖呈上升趋势。当饮料中果浆比例分别为10%13%、12.5%13%、15%15%时,饮料最为宜口,给于较高评价。在喜马偕尔邦,人们一直认为沙棘具有商业价值,但是其价值在此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标签: 沙棘 化学成分 感官 RTS饮料
  • 简介:本文对沙棘果用甲醇进行了提取盐酸催化水解实验,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提取液水解液中黄酮配基含量。实验证明:用甲醇在室温下提取26h,每克果粉得到槲皮素0.025mg,山奈素0.015mg,异鼠李素0.035mg;而用盐酸对果粉水解3h;每克果粉能得到槲皮素0.383mg,山奈素0.025mg,异鼠李素0.992mg。提取黄酮配基数量分别是水解6.52%,60.2%3.52%。由此可见,沙棘果中黄酮配基主要是以黄酮糖苷形式存在,在水解过程中可由糖苷经水解反应形成,对槲皮素异鼠李素尤其如此。

  • 标签: 沙棘果 黄酮糖苷 黄酮配基 HPLC
  • 简介:沙棘是一种有着丰富种质资源植物,它天然分布在欧亚大陆不同地理、气候类型区,形成了独特生理、生态特征.科学调查、分析保护各国沙棘种质资源,对于我们合理利用沙棘各种、亚种或类型遗传优势,培育出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用途新品种,具有重要生产意义.本文对世界沙棘资源分布特征、主要国家对沙棘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今后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标签: 沙棘 种质资源 保护和利用
  • 简介:本文对沙棘叶分别用甲醇和乙醇(70%)进行了提取盐酸催化水解实验,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提取液水解液中黄酮配基含量。实验证明:用甲醇在回流温度下提取4h,每克叶仅得到槲皮素0.003mg,无山奈素异鼠李素。用盐酸对叶水解3h,每克叶子能得到槲皮素1.562mg,山奈素1.496mg,异鼠李素2.398mg。叶提取槲皮素仅是叶水解得到0.2%。由此可见,沙棘叶中黄酮配基是以黄酮糖苷形式存在,在水解过程中可由糖苷经水解反应形成,对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都是如此。

  • 标签: 沙棘叶 黄酮糖苷 黄酮配基 甲醇 乙醇 HPLC
  • 简介: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13个沙棘品种生长观察,总结了沙棘开花、授粉受精生物学特性,对提高沙棘繁育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沙棘 开花 授粉 受精
  • 简介:本文对采于新疆青河大果沙棘籽进行了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果沙棘籽在粗脂肪、粗蛋白含量上优于中国沙棘,在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上与中国沙棘无明显区别。该结果为大果沙棘籽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果沙棘籽 理化成分 研究
  • 简介:通过室外变温和室内恒温2种不同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5.481.℃,有效积温为202.356±13.057日度;恒温条件下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2.055.℃,有效积温为295.203±4.094日度.蛹发育最适温度为21℃.

  • 标签: 沙棘木蠹蛾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 简介:选用沙棘木蠹蛾虫生真菌菌株B05进行室内带菌载体生长繁殖最佳条件选择及室外布菌试验。结果表明,无纺布载体优于海绵载体。不同琼脂含量PDA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琼脂含量为5.0g/l培养液为最佳。室外无纺布带菌效果试验表明无纺布带菌施菌方法为有效途径。在室外持续15-18d再进行布菌最佳,有利于保证有一定浓度侵染源。

  • 标签: 沙棘木蠹蛾 虫生真菌 施菌方法
  • 简介:利用打顶与适度摘叶,调控植物顶端优势,建立新生长平衡,能提高植物产量,改进品质,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半干旱地区,沙棘生长期短(5个月),在常年连续受干旱胁迫、冬季严寒和风沙侵袭下,打顶摘叶虽能促进当年沙棘生长发育,但对次年生长产生了严重伤害,新梢密度下降25.5%~48.7%;枝重下降17.9%~25.1%,造成减产与早衰。因此,对沙棘雄株打顶与摘叶时间应在6月~7月中旬,摘叶强度应控制在25%以内,应禁止雌株采叶。

  • 标签: 沙棘雄株 打顶 摘叶 顶端优势
  • 简介:大扁杏、中国沙棘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探讨3个造林灌木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中国沙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大扁杏次之,黑果腺肋花楸最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位重量叶氮浓度(Nmas)、比叶面积(SLA)全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叶氮浓度(Narea)C/N呈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叶性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分别采取了不同生理策略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 标签: 水分利用效率 单位重量叶氮浓度 单位面积叶氮浓度 比叶面积 C/N 全C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