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新磺酰脲除草剂单嘧磺隆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土壤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土壤经甲醇和稀氨水混合液提取,液液分配及C18净化,浓缩后用带紫外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单嘧磺隆最低检出量4ng,土壤最低检出浓度0.02mg/kg,本方法添加回收率95.10%-103.77%,变异系数1.47%-11.80%,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运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单嘧磺隆北京和山东土壤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土壤消解速度较慢,北京土壤半衰期9.24d,山东土壤半衰期13.59d,按推荐剂量施药,小麦收获时,北京和山东两地土壤均未检出单嘧磺隆。

  • 标签: 单嘧磺隆 残留分析 土壤 消解动态 除草剂
  • 简介: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噻虫胺残留量分析方法,并20%噻虫胺悬浮剂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研究。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NH,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5~2.5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平均回收率95%~103%,相对标准偏差2.0%~3.3%;噻虫胺定量限为005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消解动态规律符合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12.0~16.4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06和0.09g/L,施药2~3次,距最后次施药21d后采样,梨噻虫胺残留量<0.05~0.13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4mg/kg)。

  • 标签: 噻虫胺 残留 消解动态 最大残留限量
  • 简介:明确丙硫咪唑烟草残留消解规律,制定科学合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采用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联用技术检测了烟草丙硫咪唑残留量,并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0.001~1mg/L范围,丙硫咪唑质量浓度对应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8。0.02、0.2和2mg/kg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鲜烟叶回收率94%~97%,相对标准偏差(RSD)1.2%~2.7%;0.01、0.1和2mg/kg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干烟叶回收率85%~104%,RSD2.0%~8.1%。丙硫咪唑干烟叶和鲜烟叶最低检测浓度(LOQ)分别为0.01和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鲜烟叶消解半衰期5.4~16.1d。以有效成分90和135g/hm2剂量分别施用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3次,于末次施药后7、14和21d时,干烟叶丙硫咪唑残留量分别为0.14~3.04、0.33~2.20和0.17~1.85mg/kg。推荐其残留限量2mg/kg,按照农药合理准则规范使用农药,于末次施药后21d,丙硫咪唑干烟叶残留量小于2mg/kg,残留风险水平较低。

  • 标签: 丙硫咪唑 烟草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残留
  • 简介:评价多菌灵浙麦冬及其土壤安全性,建立其浙麦冬上使用规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WP)浙麦冬及其土壤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多菌灵添加水平0.05~2.00mg/kg范围平均回收率84.6%~9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6.7%。在有效成分含量(下同)0.675和1.000kg/hm^2两个施药剂量下,多菌灵50%WP浙麦冬土壤半衰期5.74~7.07d,茎叶上半衰期3.60~5.35d,残留量先升后降,其半衰期2.01~3.60d。多菌灵浙麦冬及其土壤易降解,当施药剂量较高或原始沉积量较高时,所对应半衰期较短。若多菌灵浙麦冬及其土壤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0.1mg/kg,每年以0.675kg/hm^2剂量喷施2次,则建议安全间隔期15d。

  • 标签: 浙麦冬 多菌灵 残留分析 安全间隔期
  • 简介: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田间采集茶叶样品苯醚甲环唑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泡茶后茶汤苯醚甲环唑浸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100和150mg/kg于茶叶炭疽病发生初期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5d采样,成茶苯醚甲环唑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值10.0mg/kg;茶汤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及浸出随冲泡次数增加逐渐下降,4次冲泡总浸出19.6%~21.8%,人体摄入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9.0%。

  • 标签: 苯醚甲环唑 茶叶 残留 茶汤 浸出率
  • 简介:建立了烯效唑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残留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烯效唑棉花叶片和土壤残留消解规律进行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平均添加回收率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2%-10%之间(n=5)。烯效唑3基质检出限(LOD)均为0.01ng,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烯效唑残留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棉花叶片和土壤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d及15.8-19.7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棉籽和土壤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mg/kg和〈0.022mg/kg。

  • 标签: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建立了丁虫腈土壤、玉米植株及玉米籽粒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玉米植株和籽粒样品用乙腈提取,经Oasis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土壤样品用丙酮提取,经液液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1、0.05和0.5mg/kg3个添加水平下,丁虫腈回收率80%~86%,相对标准偏差(RSD)5.1%~8.0%;其土壤、玉米植株及籽粒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采用所建立方法丁虫腈玉米和土壤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丁虫腈土壤和玉米植株半衰期分别为6.77和2.44d。采用5%丁虫腈乳油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37.5g/hm2及其1.5倍该剂量(56.25g/hm2)于玉米苗后茎叶初期施药1次,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时,玉米籽粒丁虫腈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玉米收获时(距施药90d),籽粒丁虫腈残留量均低于参考MRL值(0.02mg/kg,氟虫腈谷物最大残留限量)。

  • 标签: 丁虫腈 气相色谱法 玉米 土壤 农药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建立了茄子多效唑残留分析方法,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多效唑茄子生长和品质影响,同时茄子多效唑残留带来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2-5.0mg/L范围多效唑质量浓度对应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LOD)0.005mg/kg,茄子定量限(LOQ)0.02mg/kg。0.02、0.10和0.20mg/kg3个添加水平下,多效唑茄子回收率88%-92%,相对标准偏差5.1%-6.9%。其消解规律符合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1.45d,正常收获期茄子最大残留量0.02mg/kg。多效唑可矮化茄子植株,增加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推荐使用剂量有效成分12g/hm2,喷施2次。茄子多效唑残留中国各类人群膳食摄入暴露量0.70-1.9μg/(kgbw·d),仅占ARfD0.70%-1.9%,可接受范围,说明茄子多效唑残留带来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 标签: 多效唑 茄子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 简介: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甘蔗和土壤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氯虫苯甲酰胺甘蔗和土壤残留消解规律进行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0.05~2mg/kg时,氯虫苯甲酰胺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平均回收率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3.4%~11.6%。氯虫苯甲酰胺3基质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甘蔗下种时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g/hm2施药时,土壤原始沉积量1.18~3.57mg/kg之间,半衰期12.4~18.2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低于0.05mg/kg。参照我国制定甘蔗上氯虫苯甲酰胺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安全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甘蔗 土壤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为了评价氟环唑小麦生产上使用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并氟环唑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消解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水平0.01、0.1和2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回收率82%~93%,相对标准偏差3.0%~9.7%。氟环唑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定量限均为0.01mg/kg。氟环唑小麦植株和土壤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d。当以有效成分112.5g/hm^2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21d时,小麦籽粒氟环唑残留量〈0.05mg/kg,低于中国制定小麦氟环唑最大残留限量值(0.05mg/kg)。建议氟环唑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有效成分112.5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21d。

  • 标签: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通过田间植株直接施药-定期采样-样品提取净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48%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杭白菊胎菊和土壤消解动态,并在室内探讨了不同温度干胎菊中毒死蜱消解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0.48和0.72kg/hm22个施药剂量下,毒死蜱杭白菊土壤和鲜胎菊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24~10.82d和2.94~4.22d;不同温度下,干胎菊中毒死蜱半衰期12.64~27.39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消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杭白菊上分别以有效成分0.48kg/hm。(推荐高剂量)和0.72kg/hm2(1.5倍推荐高剂量)剂量喷雾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21d时,毒死蜱干胎菊残留量分别为0.58和0.89mg/kg,均低于我国制定毒死蜱茶叶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1mg/kg)。

  • 标签: 毒死蜱 杭白菊 胎菊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田水和土壤添加水平0.1~5mg/L和0.1—5mg/kg,植株和糙米添加水平O.2~5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77.2%~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9%12.9%之间。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0.1mg/L和O.1、0.2、0.2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mg/L和O.04、0.08、0.08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20倍(有效成分1500g/hm。)施药,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1.5倍(有效成分112.5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7d,距最后次施药7d后采样,糙米烯啶虫胺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mg/kg)及日本规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mz/kg)。

  • 标签: 烯啶虫胺 水稻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检测水稻田水和土壤春雷霉素残留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水)=3:7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离子试剂,采用离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0.055~0mg/L之间,相关系数(r)0.9999。当春雷霉素田水和土壤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mg/L和0.01~0.5mg/kg时,其田水中平均回收率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3.67%~5.2l%;土壤平均回收率79.7%~84.5%之间,RSD4.39%~5.62%。方法检出限(LOD)田水和土壤中分别为0.001mg/L和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mg/L和O.01mg/kg。采用所建方法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田水及土壤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水稻田水及土壤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级动力学方程;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d(广东)、2.52d(广西)和2.68d(湖北);土壤消解速率比水中慢,半衰期分别为4.12d(广东)、5.4ld(广西)和4.89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

  • 标签: 春雷霉素 田水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水稻和稻田中2-(乙酰氧基)苯甲酸残留量分析方法。稻田水样残留2-(乙酰氧基)苯甲酸用酸性三氯甲烷直接提取;而稻田土壤、水稻茎秆和稻壳样品则先用酸性乙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液提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糙米样品先用乙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液提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各萃取液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后,经ODSHypersid柱分离,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0.10~3.06mg/L范围,2-(乙酰氧基)苯甲酸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8。稻田水中添加0.1~1.0mg/L,稻田土壤、水稻茎秆、稻壳和糙米添加0.1~1.0mg/kg2-(乙酰氧基)苯甲酸,其平均回收率80.8%~10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0.74%~6.11%之间,其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茎秆、稻壳和糙米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10mg/kg(或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乙酰氧基)苯甲酸稻田样品消解动态曲线符合级动力学方程,其稻田水、土壤和水稻茎秆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44~2.60、4.44~5.21、3.95—4.04d。低剂量和高剂量(有效成分0.027和0.041g/m2)下在水稻成熟期施药3次和4次,至水稻收获时,其糙米最终残留量未超过0.042mg/kg。推荐我国2-(乙酰氧基)苯甲酸糙米最大允许残留水平(MRL)值0.10mg/kg。

  • 标签: 2-(乙酰氧基)苯甲酸 水稻 农药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手性农药三唑醇及其非对映异构体三唑醇A(对映异构体1R,2S体和1S,2R体混合物)三唑醇B(对映异构体1R,2R体和1S,2S体混合物)浙江杭州潮土(有机质含量1.90%,pH6.85)、金华水稻土(有机质含量1.63%,pH4.94)和兰溪红土(有机质含量0.38%,pH4.03)降解动态及对映体之间相互转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唑醇潮土、水稻土和红土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4、105.0和154.0d,180d时降解分别为91.9%、79.2%和57.7%;三唑醇潮土中发生两次三唑醇A体向B体转化和1次三唑醇B体向A体转化,而在水稻土和红土,三唑醇A体B体之间相互各转化1次。表明三唑醇对映异构体降解动态因土壤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三唑醇科学合理使用及其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三唑醇 对映异构体 土壤 降解动态 半衰期
  • 简介: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久效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5有机磷农药菜豆烹饪过程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菜豆经油炸后,除久效磷未降解外,其余农药降解37.6%-85.1%之间。油炸时间长短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炸5min时降解37.6%,7min时降解65.2%;油炸时间长短其余农药降解均无显著影响。炒过程5农药降解7.6%-56.5%之间;蒸过程降解23.0%-63.4%;未盖锅盖煮条件下降解39.5%-81.7%,盖锅盖煮后降解42.0%-86.4%。加盖煮10min后,各种农药残留量0.03-0.50mg/L之间。炒过菜豆再经微波加热2min后,5农药残留量比炒过之后又降解了21.0%-41.5%。

  • 标签: 有机磷农药残留 降解 气相色谱 菜豆 烹饪
  • 简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2主要组分(XDE-175-J和XDE-175-L)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土壤和植株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田水样品用0.1%甲酸溶液和乙腈稀释;UPLC-MS/MS分析。结果表明:XDE-175-J和XDE-175-L田水、土壤和植株检出限(LOD)分别为2.5×10-4mg/L和5.0×10-4、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01mg/L和0.002、0.005mg/kg。当添加水平0.001~0.5mg/kg(L)时,乙基多杀菌素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平均回收率8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1.9%-6.2%。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SC)按1.5倍推荐使用高剂量(有效成分40.5g/hm2)于水稻拔节期施药1次,乙基多杀菌素田水、土壤及水稻植株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0.35、6.8和1.1d;施药21d后,其水稻植株和田水中消解均在95%以上,土壤消解86.1%;属易消解型农药。

  • 标签: 乙基多杀菌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壤 植株 残留
  • 简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乙螨唑柑桔和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乙螨唑柑桔和土壤消解动态。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硅胶柱净化,UPLC—MS/MS检测,外标法(ESTD)定量。0.002~1mg/L质量浓度范围,乙螨唑仪器响应值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9。该方法最小检出量6.0×10^-6μg,乙螨唑柑桔和土壤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02mg/kg。当乙螨唑柑桔和土壤添加水平0.002-1mg/kg时,平均回收率87.3%~98.4%,相对标准偏差5.5%-8.6%之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螨唑消解动态曲线符合级动力学方程,柑桔和土壤半衰期分别为5.6—7.6d和5.3~8.6d。

  • 标签: 乙螨唑 柑桔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简介:通过测量3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石蜡和玉米叶片上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药液靶标上润湿性和铺展影响。结果表明:药液落在靶标上瞬时DST越小,则靶标间DCA越小,越容易靶标上润湿;DST降低得越快,铺展速度也越快。应用平衡表面张力(EST)评价雾滴靶标上动态润湿行为具有较大局限性,用DST能更确切地分析药液靶标上铺展过程

  • 标签: 农药助剂 平衡表面张力(EST) 动态表面张力(DST) 动态接触角(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