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苦瓜(MomordicacharantiaL.)又驹:癞瓜,锦(金)荔枝,癞葡萄,癞蛤蟆,红姑娘,凉瓜,君子菜,为葫芦科苦瓜属中的栽培种,1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因果实表面具有奇特的瘤皱,果肉内富含苦瓜刚疳,具有一种独特的苦味而得名,它的茎,叶,花和果实均有独特的营养价值,苦瓜是一种特殊的果菜。

  • 标签: 药用价值 栽培技术 苦瓜 营养价值
  • 简介:本文对长白山常用食用真菌的种类、分布、生境、药用价值等做了介绍,为开发利用这一药膳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长白山区 食用真菌 药用价值
  • 简介:本文对长白山区常食野果的种类、分布、生境、药用价值等做了介绍,为开发利用这一药膳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长白山区 可食野果 药用价值
  • 简介:人参芦头系指人参主根和茎之间的根状茎,亦即着生于人参根顶端的根茎。其长度在1~4厘米,直径为0.3~1.5厘米间(栽培人参较野生人参者短而粗)。芦头约占人参根重量的5~10%。每年参茎枯落之后,

  • 标签: 人参芦 人参根 催吐药 涌吐药 化学成分 实验药理学
  • 简介:通过测定细辛的全草、地上部位和根与根茎的挥发油含量,证明细辛地上部分即茎叶的挥发油含量比根与比根与根茎的挥发油含量低很多,不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不可单独使用,而根与根茎的挥发油含量较高,全草的挥发油含量次之。因此作者认为细辛以全草入药为宜。

  • 标签: 细辛 药用部分 挥发油含量
  • 简介:本文以中国医药文献为基础,论证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的国家。通过对中国历代人参分布区域的考证,确定了中国人参各个时期的主产区是:古代在冀州,以及潞州、平州、泽州、易州、檀州、箕州、幽州、妫州、沁州、辽州、并州、泰山等地区。近代和现代在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作者以现代地名为标识,绘出了远在唐代,近至清代的中国人参产区分布图。同时,提出了古代在世界上人参生产国只有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观点。

  • 标签: 中国人参 河北北部 产区分布 辽州 医药文献 檀州
  • 简介:此前报告的《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一)》中,简要介绍了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国医学家、道学家陶弘景在本草学方面的贡献,谈到《本草经集注》中“朱书”、“墨书”,以及“小字”在本草文献中的学术地位,讨论了“小字”中关于人参“生上党及辽东”问题,同时历数了国内外在人参学术上道德不端者的种种作为与伎俩,痛斥其否定中国人参药用历史、歪曲自古以来中国所用人参不是五加人参而是桔梗科党参诸多谬论。

  • 标签: 人参 历史 药用 南北朝 国内外 桔梗科
  • 简介:紫苏为一年牛草本唇形科植物.叶面和面背都呈紫红色,有特异芳香,又称香苏、苏子,原产我国。叶、梗、种子、根均可人药,其生长期可长可短(3-4个月),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又是一种时尚蔬菜和保健品,是卫生部公布的第一批60种食药兼用植物,在食品和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开发价值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对紫苏价值的不断开发研究,紫苏更重要的更广泛的用途将被发掘,对其开发利用价值的广泛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中老年人健康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广范的注意。

  • 标签: 药用植物 中老年人 保健品 紫苏 开发利用价值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紫锥菊不同药用部位中主要有效成分菊苣酸的含量情况,为紫锥菊药材的入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21:79),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330nm。结果该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3.26%,RSD为0.09%(n=9)。结论:菊苣酸在紫锥菊药材各个用药部位中均有分布,8~10月份采摘的全草含量最高。

  • 标签: 紫锥菊 菊苣酸 含量测定
  • 简介:本文仅就本室十余年来,对人参、西洋参、刺五加和刺楸等4种五加科药用植物皂苷的化学研究进行综述。从人参地下部位(根和根茎)和地上部位(种子、茎、叶、花蕾和果实)中共分得G-Ro、G-Rb1、G-Rb2、G-Rb3、G-Rc、G-Rd、G-Re、G-Rf、20-gluco-Rf、GRg1、G-Rg2、20(R)-Rg2、20(S)-Rg3、G-F1和Z-R1等15种已知皂苷。从西洋参叶中分得G-Rb2、G-Rb3、G-Rd、G-Re、G-Rg1、G-F2、P-F11和P-RT5等8种已知皂苷。从刺五加叶分得HederasaponinB、Eleutheroside和Saponin-1等3种已知皂苷;又从中分得CiwujianosideA1、A2、A3、A4、B、C2、C2、C3、C4、D1、D2、D3和E等13种新皂苷。从刺楸根中分得KalopanaxSaponinA和B、ChikusetsuCaponinIV(C-IV)和SpinaSaponinA等4种已知皂苷;又从中分得KalopanaxSaponinC、D和F等3种新皂苷。又从刺揪叶中分得KalopanaxSaponinA和B,Eleuthero-sideK、Aekbosidestb和SaponinPg等5种已知皂苷;又从中分得KalopanaxLa、Lb和Lc等3种新皂苷;还发现1种新皂苷配基即Kalopanax-geninL1。以上从人参、西洋参(我国引种品)、刺五加(叶)和刺锹(根和叶)4种五加科药用植物中共分得35种已知皂苷;19种新皂苷和1种新皂苷配基。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植物化学分类学、生物活性,以及药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人参 人参皂苷 西洋参叶 西洋参皂苷 刺五加叶 刺五加皂苷
  • 简介:本研究以综合利用大豆副产物为目的,从卵磷脂生产中的三部分残渣提取可供药用的大豆总甾醇,收率分别为1.5%、1.7%、1.0%;含量分别为50.91%、48.29%、40.74%。本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且周期短,是提取大豆总甾醇的一种优良方法。

  • 标签: 卵磷脂 大豆总甾醇 洋地黄甙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了毛百合的经济价值及人工栽培的具体方法,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操作模式.

  • 标签: 毛百合 经济价值 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