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曲麻莱气象站1982~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曲麻莱地区牧草观测资料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分析了曲麻莱地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并对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平均每10a上升0.69℃,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多24.01mm;(2)1982年以来曲麻莱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趋好,草层高度、牧草覆盖度和生物量平均每10a分别增加3.44cm、23.34%、467.23kg/hm^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平均每10a增加18.85。(3)净初级生产力NPP值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较好,但与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差;(4)当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0%、30%和50%时,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分别增加8.96%、26.87%和44.79%。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反映在高度、产量和综合指标NPP要素上,近35a年来,曲麻莱地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基本不变,气候条件有利于NPP值增加,草地生态状况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 标签: 曲麻莱 三江源 植被 NPP 变化 气候效应
  • 简介:冰草对放牧胁迫适应是多方面的,表型性状上不仅表现为营养枝数量增加,生殖枝数量、生殖枝高度、营养枝高度、结实率、株丛径、穗宽、穗长、穗节数、穗小花数降低,其中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小型化变异虽然有保守性,但没有遗传性,解除放牧胁迫后经过一段时间,形态上就能恢复正常水平。

  • 标签: 冰草 放牧胁迫 表型性状
  •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0-2011年度“黑土滩”T1、T2样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结果表明:“黑土滩”样地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rtsGriseb.)、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和鲜重都呈下降趋势,H、E和P都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度,T1样地垂穗披碱草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分别较2010年显著降低了2.61倍、1.21倍和2.06倍(P〈0.05),H、E和P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43.22%、47.77%和19.33%,垂稳披碱草、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和总鲜重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51.38%、10%、26.21%和12.16%。以上结果表明,短期围栏封育并不能显著改善“黑土滩”群落结构,优良牧草并未显著增加。

  • 标签: “黑土滩”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 简介: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格局水平角度,选取景观斑块密度指数10个指数对乌审旗2000-201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类型水平上,2000-2005年变化以灌木景观增加和沙地景观减少为主,2005-2010年变化以沙地景观减少和城镇工矿用地景观及高覆盖草地、灌木景观增加为主,其他类型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水平上,景观破碎度提高,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不规则,边缘被分割程度增加,斑块分布均衡,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植被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和防御自然风险功能提高;在景观类型转移上,2000-2005年,向灌木景观面积最多,其次是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2005-2010年,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面积最多,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向中覆盖草地景观转移、向高覆盖草地景观转移面积分别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32.89%、23.38%、14.27%。

  • 标签: 乌审旗 景观格局 动态 分析
  • 简介: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7a青海湖流域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2)海晏牧草返青期以10d/10a趋势提前,刚察以9d/10a趋势显著推迟,天峻以4d/10a趋势推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呈推迟趋势.黄枯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推迟趋势海晏2d/10a、刚察10d/10a、天峻5d/10a,没有明显经向和纬向特征.生长季均呈延长趋势,海晏11d/10a、刚察2d/10a、天峻1d/10a,在空间上表现出与返青期相同走向.3)海晏牧草返青期主要受上年秋季(8~10月)降水量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返青期提前2.4d;天峻与刚察牧草返青期与返青前≥0℃积温正相关,积温每增加10℃,返青期分别推迟1.2d和0.7d.4)牧草黄枯期主要受降水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海晏、天峻、刚察黄枯期分别推迟1.3d、1.3d、0.5d.5)生长期受同期气温和降水增加影响均呈延长趋势.

  • 标签: 青海湖流域 气候变化 物候 响应
  • 简介:本文以霍林河南露天矿为研究区,利用该区1986年、1996年、2008年、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在Arc—GislO.0及Fragstasts4.0软件支持下,分析矿区近27年景观格局变化,进而研究开矿导致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从景观水平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研究区内斑块总量增多,联接度提高,相对应景观破碎性、景观多样性呈现增加趋势,景观格局稳定性逐渐下降。(2)通过计算得到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在人类活动干扰作用下,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由1986年1.1999增加到2013年1.4599,但土地复垦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风险指数增加速度。

  • 标签: GIS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霍林河露天煤矿
  • 简介:本文以最具代表性苏尼特左旗草原大范围草地生物量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了荒漠化草原生物量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生物量决定因素是与降水、温度关系呈正相关,与0~50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容重也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看对于荒漠化草原而言,气象要素尤其是降水条件是草原生物量变化决定因素。

  • 标签: 荒漠化 生物量 气象因子
  • 简介:本研究选择不同海拔高度未退化矮生嵩草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植物高度、盖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生物量随海拔高度降低逐渐增加;苔草生物量随海拔高度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呈“V”字型;早熟禾生物量随海拔高度降低而逐渐减小;甘肃棘豆生物量随海拔高度降低先增加后减小;美丽风毛菊、兰石草、多裂委陵菜、鸟足毛茛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平均高度随海拔高度降低逐渐增大;植物平均盖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 标签: 群落 海拔 生物量
  • 简介: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鸟审旗为研究对象,利用乌审旗2000、2005、2007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矢量数据、动态变化矢量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分析2000年、2007年荒漠化类型面积数据,得出其变化幅度、动态度,由此可看出在研究时间段内各个荒漠化类型面积增减。通过分析2000—2005、2005—2007两个阶段荒漠化类型转移情况数据,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得出各个类型荒漠化土地面积在这两个阶段转移情况。再利用乌审旗气象站点1980至2006年气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选择降雨量、气温、蒸发量、大风日数气候因子数据,对其进行了5年滑动变化分析得出乌审旗气候时空变化,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荒漠化影响。

  • 标签: 乌审旗 荒漠化动态 气候因子
  • 简介:利用青海省茫崖气象站1961-2016年逐月温度、降水、风速、日照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显著性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茫崖55a以来温度、降水、风速、日照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a来茫崖地区平均温度年、季、月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0.8℃;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1.6mm;平均风速年、季、月都呈显著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小0.6m/s,并在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平均日照年、季、月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少51.10h。

  • 标签: 茫崖 气候 变化 趋势
  • 简介:本文探讨了乌丹蒿幼苗在干旱环境中抗旱特性,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方式研究盆内土壤含水量(40.0%、25.0%、15.0%和5.0%)对乌丹蒿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乌丹蒿苗期株高、茎粗、根长、生物量指标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下降,4片、8片、12片真叶时期CK组与HS组相比,株高分别下降3.39cm、6.25cm和10.72cm;茎粗依次降低0.57mm、0.41mm和0.42mm;根长降低0.55cm、1.27cm、1.15cm;总生物量分别降低1.65g、5.56g、6.43g;侧根数量和根冠比随着含水量减少而增加,其根冠比分别增加4.5%、5.57%、8.12%.叶片和根系SOD、POD和CAT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后期大体上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及根系酶活性均在12片真叶时期MS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72U/g·Fw、310.20U/g·Fw;162.53U/(gFw·min)、226.62U/(gFw·min);96.02U/(gFw·min)、144.69U/(gFw·min).

  • 标签: 乌丹蒿 苗期 干旱胁迫 保护酶活性 形态指标
  • 简介:通过近20a来对青海省共和县小麦、油菜物候和区域气象变化同步观测,分析了小麦和油菜物候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共和县年平均气温呈现增加趋势,和全球变暖趋势表现一致。年降水量也呈现微弱增加趋势,阶段性和季节性明显,每年以6-8月降水量最高;气候变化对小麦和油菜生育期影响有所不同,小麦平均全生育期缩短,油菜平均全生育期延长,各个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响应差异明显。小麦播种期明显提前,其它各个物候期都表现提前趋势,变化规律保持一致,整个生长季有缩短趋势。油菜从播种期至五叶期提前,现蕾期至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6~8月气温变化是物候变化主要驱动气象因子。小麦和油菜生育阶段与历年气温变暖具有显著相关性(P〈O.05),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O.05)。

  • 标签: 气候变化 小麦 油菜 物候期 响应
  • 简介:气候变化分析表明:青海东南部地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相对偏多期后,进入90年代后明显趋于偏少。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地区干旱、鼠虫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频发,致使牧草产量下降,覆盖度降低,优势种牧草因发育进程受限而减少,毒、杂草类孳生,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

  • 标签: 气候变化 草地 影响 牧草
  • 简介:选用称多县清水河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资料,采用WMO推荐极端气候指标定义计算了8种极端气温指数,并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6a称多县极端冷指标(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标(暖夜指数、暖昼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近56a时间尺度上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存在多个比较明显周期。称多县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有很高相关性,且未来各极端气温指数均持续现有趋势。

  • 标签: 称多县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
  • 简介:应用2000年CBERS-1卫星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1989年TM数据作为比照信息源,对青海生态环境恶化典型地区龙羊峡库区草地类型进行详细解译和统计,结果表明近10年来,库区草地类型分布面积变化较大,正在以较快速度向着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演替,并提出了保护建设意见.

  • 标签: 草地 动态变化 遥感分析
  • 简介:本文选取祁连山地区10个气象站1973~2016年最新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及M-K检验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比较了东、中、西段气候变化差异性。结果表明,1973~2016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8℃/10a,其中在春季表现尤为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表现出升温不对称性;近44a祁连山区降水明显增加,增加速率为9.7mm/10a,其中春季增加最多;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少东多分布;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有明显8~10a振荡周期,平均气温无明显转折点,降水量在2003年后明显增加;近44a东、中、西段气候变化有明显差异,其中祁连山中段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暖湿化趋势最为显著。

  • 标签: 祁连山区 气候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青海省海晏地区近40a降水量分析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呈现出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特点,其中每年5—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85.9%,通过利用Mann-Kendall检验,该地区降水量在1994~1995年前后发生一次突变,突变后降水量有了显著上升。且年降水变化趋势与夏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 标签: 海晏地区 降水 变化分析
  • 简介:根据西宁地区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水汽压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年际气温、突变和未来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近地面水汽压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1月是一年之中水汽含量最少月份,在7月达峰值。近43a来西宁地区冬季水汽含量增加趋势显著,年及其他季节水汽压变化趋势不明显;近地层水汽含量在1982年发生突变,西宁地区年和四季水汽压存在明显Hurst现象,除夏季水汽压(较弱)外其他季节气温均表现出十分强劲势头;水汽含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秋、冬季水汽含量变化与平均气温有显著性正相关。

  • 标签: 水汽压 变化特征 西宁地区
  • 简介: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年代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和植被特征变化数据,分析各年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特征变化规律和植被特征变化对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响应。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上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年均气温分别为4.52℃、4.75℃、5.94℃和6.14℃,54年间上升1.62℃,平均每年上升0.03℃。随着气温增加植被特征逐渐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降水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7.08mm、176.93mm、169.27mm和167.8mm,其下降率分别为0.85%、4.4%和5.2%。54年间下降9.28mm,平均每年下降0.17mm。随着降水量下降植被特征也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植被特征 影响
  • 简介:以12个不同经度(从低到高依次为94°16′、94°46′、95°28′、95°58′、96°22′、98°0′、98°54′、99°26′、99°46′、102°26′、103°09′、105°03′)梯度内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种群裸果木与土壤有机质、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沿经度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裸果木叶C、P含量(319.15~493.98mg·g-1,0.55~1.36mg·g-1)随着经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裸果木叶N含量(5.41~32.71mg·g-1)随经度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C、N、P含量及碱解氮均随经度升高而增加,土壤pH、速效磷以及速效钾随经度增加而降低.裸果木叶片元素除C含量、C:N与土壤含水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裸果木 经度梯度 化学计量学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 土壤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