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虹鳟消化做了显微结构的观察,口腔基膜之下有经伊红染色较深的密层,有味蕾,无唾液腺。食管粘膜厚,有纵行褶皱,肌肉层内纵肌层厚于外环肌层,肌肉为横纹肌。胃有纵行平滑肌纤维的粘膜肌层,有稠密排列胶原纤维特化层和颗粒层。在固有膜与粘膜下层之间,有一个不规则环形网和纵行平滑肌纤维组成的独特部分,称粘膜肌层。幽门区有胃腺,为颈粘液细胞特殊腺体,肌肉层最厚,肠后部有特殊的瓣,由粘膜和环肌形成螺旋隔伸入肠腔。幽门盲囊每排54—82个、肝为网管腺。

  • 标签: 虹鳟 消化道 幽门盲囊 螺旋隔
  • 简介: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草鱼 食性 消化道
  • 简介:消化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胃肠激素。该类激素除了能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外,还能控制摄食行为、调控消化运动以及细胞营养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了解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基本概况有助于深入地研究鱼类的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是研究消化内分泌细胞鉴别、定位以及形态学的重要方法,利用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鱼类消化内分泌细胞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理,对研究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手段,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硬骨鱼类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胃肠激素 组织化学 免疫细胞化学
  • 简介:1997年5月份起,尤其在7月中旬到8月初,我市爆发了大规模的鲮鱼出血病,其涉及面广,鱼类死亡之多均属罕见。该病经笔者初步诊断认为是病毒性出血病。鲮鱼出血病是近几年发生的新病,我市1994年首次在松花镇鸭垠村发现,1995年亦有3个村的鲮鱼发生该病,但因发病数量

  • 标签: 草鱼出血病病毒 鲮鱼 治疗 病毒性出血病 初探 发病数
  • 简介:本文针对暴发于北海市水族馆中的一次鲨鱼出血病,作了一系列的分离、培养、鉴定后发现,从病鱼体内分离出一种优势菌株,其形态、致病性、培养特征都与弧菌属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一致,因此,认为本次鱼病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本文并对该病的防治方法和经验作了报道。

  • 标签: 鲨鱼 出血病 喂溶血性弧菌 感染试验 药敏试验 防治
  • 简介:综述了海水养殖鱼类消化酶活性研究的以下三方面:(1)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内容包括消化酶的活性分布,温度、pH、外界环境及季节变化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2)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内容包括与仔鱼生长发育相对应的消化酶形成的时间,稚鱼、幼鱼在生长进程中,消化酶的变化规律;(3)鱼类的食物组成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内容包括饲料的种类和性质,以及饲料不同成分对鱼类消化酶的分泌、活性的影响,进而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本本对海水养殖鱼类消化酶的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为海水养殖鱼类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海水养殖鱼类 消化酶
  • 简介:1在水温6℃、14℃、22℃下和180×60×50cm控温水族箱中,饲养初始鱼体质量11.3±0.9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lenok幼鱼21d,测定了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和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水温14℃下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水温6℃时,22℃时消化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前2个处理组(P〈0.05)。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胃和肝中(P〈0.05),其次为幽门盲囊。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14℃时最高,其中肠和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各水温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肠。6℃时,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14℃和22℃时,幽门盲囊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胃和肝脏中差异不显著(P〉0.05)。14℃时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最高,6℃时肝脏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14℃时,其它组织中各处理组间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细鳞鱼 水温 消化酶活性
  • 简介:现代养猪生产中,规模化猪场已逐步采用仔猪超早期断奶(SEW)或早期断奶,国外有的提前到5-10日龄,而我国较多是4周龄断奶。早期断奶可以提高母猪年生产力,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然而仔猪阶段是生长发育最强、饲料转化率最高,同时也是死亡最高、饲养管理最复杂的阶段嘲。主要是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统和胃酸分泌量不足,正常的消化微生态系统还未完全建立。断奶应激往往导致仔猪食欲减退,消化能力差,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差,

  • 标签: 消化生理特点 断奶仔猪 现代养猪生产 超早期断奶 调控 酸化
  • 简介:对患出血性败血症幼鳖内脏分离出的细菌,经生理生化鉴定,菌体凝集反应和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是该场幼鳖暴发性疾病的病原,根据药物敏感结果选择敏感药物,采用内服外消,结合水质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幼鳖 出血性败血症 温和气单胞菌 诊断 治疗
  • 简介:鲫鱼出血病是一种暴发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是近年来鱼类养殖中比较流行,危害严重的疾病。1997年河南省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背河河滩地彭泽鲫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鲫鱼出血病。现将发病情况及防治结果总结如下:

  • 标签: 鲫鱼 出血病 症状 防治
  • 简介:王潇等选择9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公母各半)。Ⅰ组为对照组,为普通玉米豆粕等配制的日粮;Ⅱ,M,N组分别以占日粮20%、40%和60%含量的膨化玉米替代日粮中的玉米,其它饲粮成分不变。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膨化玉米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以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膨化玉米的各组都显著提高了0-14d的平均日增重;

  • 标签: 膨化玉米 养分消化率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平均日增重 普通玉米
  • 简介:从三尾患有细菌性出血病的鲫鱼腹腔内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回归接种,初步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种类,采用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土霉素,二氧化氯以及大黄,黄芪,黄连,黄芩四种中草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对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中草药和其它两种化学药物对所分离病原的抑菌效果较差.

  • 标签: 细菌性出血病 试验研究 病原 鲫鱼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 简介:研究了盐度对高体革(Scortumbarcoo)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温度25±2℃下,将平均体质量为2.50±0.23g的高体革幼鱼分别饲养在盐度0,5,8,11,13和16条件下20d,检测幼鱼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高体革幼鱼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盐度的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先升后降,当盐度升高到13时又急剧升高;脂肪酶的活力则是随盐度的升高而受到抑制,当盐度升高到13时也急剧升高,盐度16时最高;而淀粉酶活力变化则是盐度升高时显著降低。这说明环境盐度对高体革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比较大,不同消化酶随盐度变化规律有所差异。

  • 标签: 高体革鯻 盐度 消化酶 影响
  • 简介:鲤鱼出血性败血病是目前养殖鱼类的常见鱼病,是鲤鱼养殖中具有毁灭性的传染病之一,这种鱼病于1910年首先发生于波兰,后来在德国、前苏联、荷兰、捷克、美洲、南斯拉夫等国家都有流行,我国于1954年在南方的少数地区发生此病,目前已有20多个

  • 标签: 出血性败血病 亚硝酸盐氮 鲤鱼养殖 阳性药物 克瘟灵 药物治疗
  • 简介:解剖观察了哲罗鱼(Huchotaimen)和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Walbaum)的消化系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鳃耙、胃、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的形态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长;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这二种鲑科鱼类的消化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0.71,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肝脏和胰腺。文中讨论了消化分段及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大麻哈鱼 哲罗鱼 消化系统 解剖 食性分析
  • 简介:根据猪体组成,消化生理特点以及不同生长目的,相应配制不同的饲粮,一方面可以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以促进其快速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浪费、节约成本以增加经济效益。其类型大体分为:乳猪料(出生至5周龄)、仔猪料(5~10周龄)、生长猪料(10~17周龄)、空怀妊娠母猪料(后备、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料(分娩至仔猪断奶)和种公猪料。

  • 标签: 消化生理特点 配制饲料 乳猪料 快速生长 妊娠母猪 营养需要
  • 简介:研究了不同季节体质量为107.824-22.97g的兴凯湖野生红鳍原鲐(Cultrichthyserythropterus)肝胰脏、肠道消化酶活力及夏季昼夜变化和肌肉氨基酸种类组成、含量及其变化,探讨其营养生态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红鳍原铂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比活性显著不同(P〈0.05),夏、秋季高于春、冬季,同一季节蛋白酶比活均显著高于淀粉酶比活(P〈0.05);红鳍原鲐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昼夜变化为:19:00~21:00、19:00和16:00~19:00时值最高,7:00、7:00和21:00值最低。红鳍原鲴肌肉由18种氨基酸组成,冬季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五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低于春、秋季(P〈0.05),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季节谷氨酸含量均最高,最低为胱氨酸。春、夏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较高,秋、冬季较低;秋季鲜味氨基酸含量最低。研究表明,野生红鳍原鲐消化生理具有不同季节和日变化特点,氨基酸组成的季节变化提示:冬季鱼体代谢活动对肌肉组织中必需氨基酸的依赖。

  • 标签: 不同季节 消化酶 氨基酸 红鳍原鲌
  • 简介:在水温24~29℃下,将675尾规格整齐、健康、体质量为(35.59士0.44)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放养于水泥池中的网箱(100cm×50cm×100cm)内,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的3个蛋白水平(24%、28%、32%),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4%、6%、8%),共计9种饲料。饲料蛋能比(P/E)在15.81-22.46mg·kJ-1之间。92d的饲养表明:D4组(蛋白质含量为28.02%,脂肪为4.30%)草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草鱼全肠中蛋白酶的活力逐渐升高,之后又降低,以D4组饲料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D1、D8和D9(P〈0.05)。本实验表明,该生长阶段的草鱼所需最适蛋白水平为28.02%,能量为14307kJ.kg-1,P/E约为19.58mg·kJ-1。

  • 标签: 草鱼 蛋白质 能量 生长性能 消化酶
  • 简介:在15±0.5℃条件下,向初始体质量为(21.00±2.00)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Selenka)体内注射400μL(质量浓度为1.2mg·mL-1)几种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枸杞多糖、黄柏提取物、苦参提取物、党参提取物、菊粉、天蚕素、神曲提取物、山楂提取物),第1、3、5d时测定仿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第5d时制作前肠组织切片,研究不同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射免疫增强剂后第3d,菊粉组仿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达15.16μg·g-1·min-1,与对照组7.07μg·g-1·min-1差异显著(P<0.05),而黄柏提取物抑制了蛋白酶活性;神曲组淀粉酶活性达72.57U·dl-1,与对照组(53.2U·dl-1)差异显著(P<0.05);菊粉和山楂提取物对仿刺参肠道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黄芪多糖组褐藻酸酶活性最高,达2.06μg·g-1·min-1,其次是菊粉组。在养殖试验期间淀粉酶比活力变化趋势较稳定,纤维素酶次之,褐藻酸酶和蛋白酶变化幅度较大。各种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黄柏、苦参提取物损伤了组织结构,而黄芪多糖、菊粉等促进了细胞分泌。

  • 标签: 免疫增强剂 仿刺参 消化酶 肠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