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性能受发电机温升的影响较大,根据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的运行特点和结构特点,结合热力学相关方程对该装置运行过程中的发热源进行分析和计算;再根据圆柱体导热模型确定绕组的等效导热系数,并根据片层叠加模型确定铁心的导热系数;通过建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温升计算模型,确定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各部位的温升状况;建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的三维温度场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温升的措施。结果表明,在常温射击环境下完成单发射击,定子绕组平均温升为1.05℃,可以满足火炮连续射击条件下的性能要求。

  • 标签: 兵器科学与技术 温度场 发热源 传热学
  • 简介:针对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振动现象,分析了电磁振动对装置运行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对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电磁场进行分析,结合麦克斯韦张量法对该装置运行过程中的径向电磁力进行计算;建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三维结构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将计算出的径向电磁力耦合到结构有限元模型当中,对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磁振动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电磁振动幅值较小,但容易发生共振,电磁振动特性分析对装置电磁参数和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兵器科学与技术 径向电磁力 模态分析 电磁振动
  • 简介:针对实际弹靶试验中存在的靶板不规则和固定方式对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影响,采用数值仿真的方式对靶板在不同的边界条件和不同几何尺寸下的弹丸耗能做了对比研究。将500mm×500mm×25mm靶板四周完全固定作为基准,通过改变靶板几何尺寸和四周的固定方式,研究在入射条件不变时弹丸出靶速度和弹丸动能消耗的变化,得到的结果显示,平头弹侵彻过程中的耗能较球头弹和锥头弹更多,但靶板面积的变化对耗能比的影响不大,依仿真结果对相关试验方式给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兵器科学与技术 侵彻 能量消耗比 仿真试验 有限元
  • 简介:为了大幅降低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并保持弹丸初速基本不变,设计了一种药室低后坐能弹药和验证火炮机构。根据火炮内弹道理论和火箭发动机内弹道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药室低后坐能弹药的内弹道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弹药后药室喷管喉径、装药质量及燃速对弹药前推力的影响,确定了与弹药前药室底推力规律和总冲量大小相当的最优设计方案,得到了火炮后坐运动部分发射过程中的受力规律。仿真计算表明:发射某中口径火炮弹丸的后坐冲量可减少82.1%,初步验证了火炮发射药室低后坐能弹药技术可行,对未来大幅减小火炮的后坐力和提高火炮机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兵器科学与技术 低后坐力 双药室 内弹道 正交试验
  • 简介:弹丸初速的标称值与实际值存在着差异,此误差影响火炮的射击精度,因此有必要对弹丸的实际初速进行测定。基于激光幕区截原理的弹丸初速测量系统,采用激光测距机和光栅尺进行距离的测量和标定,选用ARM和CPLD对测速过程进行全过程记录采集,通过平均测速法计算得到弹丸初速,对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系统样机经过实弹射击试验得到某口径弹丸的试验数据。对系统的误差分析及实弹射击证明,激光幕测速系统在弹丸初速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较好地进行初速的校准测量。

  • 标签: 信息处理技术 双激光幕 速度测量 弹丸初速
  • 简介:以某路供弹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药燃气驱动、弹链供弹、横向移动式路供弹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扭簧是供弹机构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并对供弹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双路 自动机 燃气驱动 结构特点 工作原理 计算结果
  • 简介:针对高速机载雷达数据传输速度快、数据量庞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速大容量冗余载雷达数据存储系统。系统以FPGA为逻辑控制中心,采用高速FIFO和Flash流水线操作实现了高速雷达数据无缝缓存和连续高速存储,并采用二维无效块检测列表刷新算法保证了冗余数据的可靠性,减少了FPGA内部资源的占用。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能够实现对传输速率为24MiB/s高速并行雷达数据的冗余存储。

  • 标签: 飞行器仪表、设备 机载雷达数据 双冗余 高速FIFO Flash流水线操作
  • 简介:针对传统飞行器遥测存储设备记录仪电路体积庞大、功能扩展性低以及记录数据的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iosII的新型备份记录仪设计方案.该方案以SOPC技术为基础,将整个控制系统构建在单片FPGA上,通过备份存储提高存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设计方案具有可扩展和微体积等优点,试验结果证明系统性能稳定,能实现单路模拟信号的采集、备份存储功能.

  • 标签: 记录仪 FPGA NIOSII 双备份 SOPC
  • 简介:随着数字计算机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在离散时间内设计数字化控制器具有现实意义。在陈庆伟学者提出的连续时间口内模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伺服系统的离散时间口内模控制器设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基本的内模控制结构上增加一个控制器,从而获得更高的系统性能。并对系统的鲁棒性能、跟踪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模型参数存在较大误差时,系统性能优于PID控制,且具有高阶无静差特性。

  • 标签: 自动控制技术 离散时间内模控制 双口控制 伺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