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反应堆退役将产生大量放射废物金属,熔炼处理可使其减容、再循环再利用,以大量减少放射废物处置量,回用绝大部分金属。熔炼处理有减容、整备、包容放射核素、降低比活度、便于放射监测等优点,但会产生二次废物、对一些放射核素的去污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因此采用这项工艺要预先用其他去污工艺去污,预计去污效果和落实再循环再利用的去向,还必须有效控制二次废物。

  • 标签: 反应堆退役 放射性金属废物 熔炼处理
  • 简介:本文结合三核电对设备自主化和国产化的要求,讨论了标准化设计体系、先进核电标准体系、合格供应商体系、仿真与快速制造技术体系、设计制造单位联动体系等三核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保障体系的建设,探讨了从设计和制造的源头提升三核电设备安全和可靠的基本策略。

  • 标签: 三代核电 设计与制造 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障体系 3D打印
  • 简介: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与临界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中子学动态特性。采用瞬跳近似导出了次临界状态下反应扰动引起中子密度和堆功率变化的关系式,与基于RELAP5开发的次临界点堆动力学程序做了不同次临界度(keff=0.90,0.95,0.97,0.98和0.99)下1s内引入反应+1β的中子学动态特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有外源的瞬跳近似能够精确地描述受扰动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的中子密度和堆功率的变化情况,能用于求解有外源的点堆动态方程渐进情况下的解;②反应引入事故过程中,次临界堆表现出内在稳定性,次临界度越深,偏离临界越远,反应扰动对次临界堆的影响就越小。

  • 标签: ADS 反应性引入 RELAP5 瞬态分析
  • 简介:设计反应谱对评价核电厂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极为重要。本文从统计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反应谱时选取的强震数据及统计方法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美国RG1.60设计反应谱和我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核电厂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提出需考虑的关键因素,为核电厂抗震设计和审评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电厂抗震设计反应谱 RG 1.60设计反应谱 强震数据 统计方法
  • 简介:核电厂双机组共用问题是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重要经验反馈.而双机组同时发生全厂断电事故是国内二改进型(M310)核电厂面临的重要共性问题之一.本文对M310型核电厂在发生全厂断电事故后的处理策略和用水压试验泵应对全厂断电事故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压试验泵应对双机组同时发生全厂断电事故时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二代改进型核电厂 全厂断电 水压试验泵 水装量
  • 简介:对于除核电厂以外的其他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文件中推荐使用一组适用于不同场地情况的标准设计反应谱。通过研究分析其特点,并将GB50011-2010规范中推荐的设计反应谱与其他核设施反应谱相对比,为核设施设计中适当选择设计反应谱提供参考。

  • 标签: 其他核设施 设计地震反应谱 外部事件分类
  • 简介:本文对先进三核电AP1000的丧失正常给水事故从稳压器满溢、冷却系统压力边界完整和燃料包壳完整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于AP1000设计中考虑汽机停机可能会引起电网扰动,因此考虑了反应堆紧急停堆之后汽机停机引起的丧失厂外交流电的情况。丧失厂外交流电后,主泵将停运,一次侧排热能力将降低,冷却升温升压;但丧失厂外交流电也将引起化容系统不可用,从而可能降低稳压器满水和冷却系统超压的风险。因此,本文对于不同的限制准则,分别进行交流电是否有效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无论交流电是否有效,在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的运行下和操纵员动作下,堆芯余热可以有效导出,稳压器没有满溢,冷却系统的压力边界以及燃料包壳的完整均能得到保证。

  • 标签: 丧失正常给水 稳压器满溢 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完整性 DNBR 交流电
  • 简介:反应堆中的石墨废物体积庞大并且含有长寿命放射核素,是放射废物管理的难点。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放射石墨废物处理技术、部分国家石墨废物处置策略和替代方案研究的进展;分析总结了石墨分类处理处置策略、适用中等深度处置的废物最小化发展方向;最后对我国在反应堆石墨废物处置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 标签: 反应堆 石墨 废物最小化 放射性废物 分类 中等深度处置
  • 简介:本文根据IAEA要求的可接受标准、基本原理和反应堆退役一般的处理方法.对反应堆退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放射总量估算方法.并与实际值进行分析比较,对核设施退役过程中的辐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核设施 退役 辐射特性
  • 简介:反应堆操纵员是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对操纵员的筛选、培训和考核尤为重要。但随着核电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对电厂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反应堆操纵员的培训与考核在某些方面已逐渐不能适应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笔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操纵员考核制度、培训手段、选拔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我国核电发展对操纵人员的要求,提出操纵人员考核及管理体系可优化性、加强复杂工况培训以及重视操纵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 标签: 反应堆操纵员 培训 考核
  • 简介:水冷反应堆包括轻水堆和重水堆,轻水堆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分为加压重水堆和加拿大的氘铀堆。国际上把它们归为一类进行研究。本文涉及的破损燃料元件的在役检测和处理包括:反应堆运行时的检测;换料时或换料后的检测;在燃料组件内鉴别破损的燃料棒;燃料组件的监测、拆卸和修复;破损燃料棒拆出后的检测,破损定位与修补。

  • 标签: 水堆 燃料元件 在役检测
  • 简介:国内外较为普遍地应用浸渍活性炭吸附去除放射碘,最常用的浸渍是碘化钾和三乙撑二胺,能有效提高活性炭吸附去除放射甲基碘的效率。而浸渍三乙撑二胺将活性炭除碘性能提高的同时,也会由于其浸渍含量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降低活性炭的着火点,另外三乙撑二胺的解吸和高温分解也会影响到浸渍活性炭的除碘性能。考虑到三乙撑二胺的挥发损失,为保证活性炭浸渍后的除碘效率,推荐采用真空干燥三乙撑二胺浸渍的活性炭。鉴于三乙撑二胺浸渍的固有缺陷,建议深入开展浸渍替代品的研究。

  • 标签: 气态流出物 放射性碘 活性炭 浸渍剂 着火点 解吸
  • 简介:本文综述了我国研究性反应堆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研究堆 核事故 应急准备
  • 简介:反应堆卸料过程中,燃料组件吊运是关键操作之一,由于在燃料组件吊运时发生跌落事故的后果较为严重,需要预先对该事故进行详细分析,评价事故对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的影响。本文从事故起因、事故进程、事故缓解措施、事故处理程序及事故后果等方面对燃料组件吊运跌落事故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评价。从事故分析可见,发生燃料组件吊运跌落事故时,由于^85Kr的逸出而造成工作人员受到浸没外照射的剂量不超过1.28×10^-1mSv。工作人员对事故进行处理而受照的剂量最大为15mSv。从环境影响评价可知,事故致使厂址N方向距离厂址边界约1.5km处村庄公众接受的个人有效剂量最大,为2.56×10^-6mSv,10km范围内公众集体有效剂量为3.75×10^-2人·mSv。

  • 标签: 反应堆卸料 燃料组件跌落 事故分析
  • 简介:回顾了美国核管会反应堆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新监督管理体系的监管理念、运作流程、安全评价框架及行动矩阵,并多角度对比分析了新旧监管体系,为我国的核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 标签: 监督管理 安全基石 性能指标 检查发现项 安全评价
  • 简介:针对我国目前有大批活度60Co放射源面临退役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放射源 退役 辐射安全
  • 简介:压力管卧式重水反应堆(CANDU6)具有相互独立的冷却系统和慢化系统。慢化系统将堆芯高能裂变中子慢化到能维持持续裂变所需的热中子水平,并将慢化中子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出。在反应堆大修期间,需要对再循环冷却水系统(RCW)进行检修,则需要并投入其备用系统,但是RCW备用系统仅对反应堆冷却系统进行冷却,不提供慢化系统热交换器冷却水。所以在RCW备用系统投入的情况下,慢化系统丧失冷却。为判断在此情况下慢化的温度变化情况,本文对CANDU6大修期间慢化系统丧失冷却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是否会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系统失效。

  • 标签: 慢化剂系统 热负荷 换热系数 温升
  • 简介:研究堆与核动力堆的使用目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系统设计和固有安全方面有较大的不同。针对国内某研究堆一回路冷却泄漏事件的审评,根据该堆的设计特点,阐述了审评者的关注问题及技术观点,并分析了研究堆与核动力堆在事件审评方面的差异。

  • 标签: 研究堆 一回路冷却剂系统 核事件分级
  • 简介:以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反应堆为例,运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MCNP程序建立了模拟计算模型,构建出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堆芯组件成分及排布,利用MCNP程序中的KCODE卡计算了反应堆中可燃毒物棒数量和位置的变化对有效增值系数Keff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控制棒和化学补偿控制对反应堆Keff值影响的情况下,随着可燃毒物棒数量的增多,Keff值呈线性下降的趋势,当毒物棒的布局由密到疏时,Keff值由大变小,这与理论结果一致。

  • 标签: 核反应堆 可燃毒物控制棒 有效增值系数 MCNP
  • 简介:为防止田湾核电站3号、4号机组安全设施驱动系统(ESFAS)自动和手动触发信号由于软件故障没有生成,设置一套数字化安全设施驱动多样系统(或称为手动安全驱动系统,简称MASS)提供TXS软件之外的手动操作手段,在计算机化保护系统失效后执行安全功能。MASS采用一套独立的处于计算机系统以外的多样化的硬件系统实现,从主控室发出的ESFAS手动触发信号经MASS后与计算机系统形成的ESFAS驱动信号经"或"逻辑处理后传送至驱动控制装置(PAC),从而可有效避免由于计算机软件共因故障而导致的ESFAS不可操控。

  • 标签: 软件共因故障 TXS MASS ESF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