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类。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峡谷地类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摘要:货是直接作用于货物、需要承受数吨以上载荷重量的工作装置,货缺陷是造成货变形、断裂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货物跌落伤人和车辆倾翻等严重事故。笔者在多年的叉车检验中发现的货一些常见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希望能引起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拒绝叉车货带病运行,确保叉车的使用安全。

  • 标签: 叉车 货叉 常见问题 对策
  • 简介: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问题是GIS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数字水深模型(DDM)为研究对象,从DDM的几何形态角度出发,通过挖掘水深点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构建了基于不完全四树的DDM多尺度表达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在符合DDM多尺度表达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能较好地保持DDM的基本地形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 标签: 数字水深模型 几何形态 地形特征 不完全四叉树 多尺度表达
  • 简介:人卫跟踪仪一般采用地平式跟踪机架,由于这种机架固有的天顶盲区,致使观测数据不连续而造成卫星精密定轨的困难。讨论了小型光电人卫跟踪仪的ALT-ALT机架原理,分析证明采用这种机架形式没有天顶盲区、跟踪速度和加速度较小。同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摆动式ALT-ALT跟踪机架,具有全天覆盖无遮挡、体积紧凑小巧等优点,其力学性能也十分优良,适合小型光电人卫跟踪仪和流动观测仪器使用。

  • 标签: 人造卫星跟踪仪 跟踪机架 结构力学 空间目标光电成像跟踪
  • 简介:本文以1969年以来中国大陆9对MS≥5.9级地震为例,引出诱发性前兆的概念。诱发性前兆是指远区强震(A)发生后3个月内产生于未来后续地震(B)附近(△≤200km)的,并与该地震有某种成因联系的继发性异常和新异常。诱发地震与诱发性前兆是反映强震间耦合作用的同因异象。1988年以来南北带强震组(1988年耿马、澜沧7.6级地震──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诱发地震和诱发性前兆显著,并呈连锁式分布,表明该地震组各强震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作用。

  • 标签: 诱发性前兆 同因异象 耦合作用
  • 简介: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数值天气预报 动力模式 雷达产品
  • 简介:基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及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群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定义年代际群发性指数以及群发高值区,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和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指数70年代在南方地区的加强很可能为该年代际偏冷的气候背景贡献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事件的群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这和大暴雨事件的定义可能存在联系;强降水事件的高群发带与中国近50年多雨带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标签: 极端温度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 群发性 年代际群发性指数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摘要: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在常温下,沸点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废气即为挥发性有机废气。主要形态为挥发性和有机物两个部分。主要成分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利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产生途径为人们日常活动及企业生产过程、日常生活有加油站油气的挥发、装修涂料的晾干过程和酒精等日常的消毒等;企业生产过程产量较大,包括喷涂、印刷、有机溶剂清洗作业等,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VOCs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引发人体畸变和癌变,属于大气防治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章对关于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标签: 挥发性有机废气 治理技术 发展
  • 简介:摘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主要大气污染物质,也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是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VOCS通过光解反应或者与OH-、NO3-和O3的氧化反应进行转化和去除。VOCS的氧化过程会打破NO2-NO-O3者之间的平衡,导致O3的生成和积累。

  • 标签: 挥发性 有机物 治理技术
  • 简介:近日从北京市地勘局获悉,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立项报告目前已报北京市发改委,以期尽早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实现突发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和预警,切实保障首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

  • 标签: 突发性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 北京市 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立项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化工行业的规模也出现了大幅扩张的趋势。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化工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为了避免这些挥发有机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应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整体控制效果能够达到最佳标准,为后续的进一步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首先分析挥发性有机物的基础概念,随后从有组织排放与无组织排放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治理方法,以供参考。

  • 标签: 化工企业 挥发性有机物 治理措施
  • 简介:“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项目旨在为气象部门提供一套预测功能先进且响应迅速,同时具有业务化应用前景的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瑷飓雯”(EWSSWE:EarlyWarningSystemforSevereWeatherEvent)原型。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WEATHER SYSTEM 预测功能
  • 简介:摘要: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常温下饱和蒸气压高、分子量小的较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所含成分相对复杂,检测方式、流程存在较大难度,若不采取科学有效治理,势必会对生态环境平衡产生严重破坏影响,并对人们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措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治理措施 现状
  • 简介: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利用实测数据建立了用于大断面隧道收敛变形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具有预测精度高,使用方便灵活,适合于复杂系统的特点,是解决隧道变形预测问题的一种崭新途径。

  • 标签: 神经网络 预测 隧道变形
  • 简介: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和卫星云图估计降水的原理.从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中抽取12个降水云图特征量,构造了网络结构为12-98-7的降水估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用1993年的小时地面雨量资料和GMS数字云图资料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用1992和1994年资料对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进行测试.在日面降水估计试验中,地面雨量计值和卫星估计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7,相对误差分别为41%和32%.

  • 标签: 卫星云图 降水估计 人工神经网络 地面降水
  • 简介:射流汇聚射孔技术通过引爆一组上中下个射流共面聚焦的射孔弹,上部和下部射孔弹产生的射流以一定角度在地层交汇,穿孔后释放两发射孔弹间的地层应力,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射孔弹,延迟引爆,穿过地层应力减小的区域,射流由于受这一有利因素的影响,其穿深大于普通射孔穿深,并且个射孔孔道的射孔压实带相互被破坏,提高了射孔孔道的导流面积和导流能力。通过对射流射孔技术的原理、特点进行阐述,提出今后发展方向。现场应用证明,该项技术能够提高注入井的注入效果和采出井的采液强度。

  • 标签: 三射流 射孔原理 汇聚射孔
  • 简介:利用天气图、物理置、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暴雨分别发生在一次强对流和一次弱对流环境中,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一片低云;强对流云体高度为15km,弱对流云体高度为9km。

  • 标签: 特大暴雨 弱冷空气 台风 强对流 弱对流
  • 简介:摘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VOCs是指常温下沸点在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中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低于260℃的有机化合物,或20℃下蒸汽压大于或等于10Pa的所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主要来自于工业源,可分为烷类、芳香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等,具有毒性、刺激性、致畸性和致癌性,是形成对流层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质,也是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 标签: 大气环境 挥发性 有机废气 治理技术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