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湘中一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一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一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一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一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 标签: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寒武系 湘中一湘南地区
  • 简介:蛇绿岩普遍被发现在碰撞型和增生型两种造山带缝合线上,因此经常被用来确定板块边界。自从欧洲地质学家在19世早期提出蛇绿岩的概念以来,蛇绿岩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早期研究认为蛇绿岩是侵入地槽的一套侵入岩;板块构造理论兴起后,蛇绿岩被认为是产生于大洋中脊的洋壳;在1972年的Penrose会议上,科学家们将蛇绿岩定义为一套从基性岩到超基性岩的,可以区分的复式岩体。此后,蛇绿岩的起源(构造背景),侵位机制,特征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多进展。进入21世,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蛇绿岩形成模式和划分方法。

  • 标签: 蛇绿岩 起源 造山带 划分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埃迪卡拉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冀东新发现一处冲积地层,岩性为砂砾石层,未固结成岩或半成岩,其后期风化强烈,片麻岩、混合岩、花岗岩及闪长岩等形成的砾石均风化成砂土状、土状,仅保存了其砾石形态。其形成后经历了中更新世比较温暖阶段,上部形成相应的红土状堆积物。该地层形成明显新于新近而早于中更新世,时代应为早更新世。

  • 标签: 地层 早更新世 冀东
  • 简介:利用1961年以来宁夏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重点分析了21世以来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同期500hPa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极小值明显上升,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显著减少,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减少趋势大于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的增加趋势。21世以来,易发生极端冷暖事件,异常偏高年份多于异常偏低年份。2007/2008冬季以后为1997年以来冬季平均气温偏低频率最高时段;冬季阶段性平均气温异常有4个特征:(1)气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月和2月;(2)异常偏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异常偏高的幅度;(3)相邻2旬间气温变化幅度增大;(4)最冷时段发生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极小值、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为最高或次高值,夜间异常偏低日数多为最低或次低值。500hPa高度上宁夏上空是影响冬季气温异常的关键区,其年代际及冷暖年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异常的最直接原因。宁夏冬季气温对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响应更加敏感。

  • 标签: 冬季气温 异常特征 500 hPa环流 宁夏
  • 简介:方正断陷是位于依兰伊通断裂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依兰-伊通断裂构成盆地边界的控堑断裂,在盆地中部发育走滑断裂(伊汉通断裂),与边界断裂一起构成统一的断裂系统.该中部断裂的最新活动在地貌上具有明显的表现,在卫星影像上显示出清晰的线性.笔者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测量等手段,分析认为此断裂为一长期活动断裂,普遍错断河流一级阶地,并有连续的断层陡坎展布,最新的活动时代为全新世,应该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现今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垂向滑动分量,并且垂向上表现为枢纽断层的运动特征.这些结果与前人认为的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以来活动性极弱,东北地区是我国构造最稳定的地区的结论似乎不甚相符.笔者认为还需要更深入的工作,以分析该断裂与盆地边界断裂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依兰-伊通断裂活动特征,充分认识其地震危险性.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 方正断陷 伊汉通断裂 地貌面 陡坎 位错
  • 简介:基于对渤海湾西岸河北省海兴小山火山丘附近500.25m深CK3孔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认该钻孔揭示了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科奇蒂(Cochiti)亚时以来的地层,底部层位年龄约为4.38Ma;结合^14C测年和地层关系,可见本孔中所见4期火山活动分别发生在2.12Ma、1.34Ma、35—70ka和10-15ka;与渤海湾滨海平原几个质量较高的钻孔古地磁研究成果对比显示,黄骅坳陷第四期间整体向NE方向倾斜,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与测井曲线有较好的对比关系和同步性。依据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相、粒度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全孔揭露地层大多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即使是分支间湾亚相也少见湖泊一湖沼相沉积,沉积物多呈氧化状态。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地层皆为潮坪沉积,其底板埋深与整个渤海湾西岸所见相符,可以按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划分。

  • 标签: 河北省 海兴小山 火山口地区 磁性地层 第四纪火山活动 海侵地层
  •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各个时期的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 标签: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 简介: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marginatus,Chairidogenysborealis,Cornugenyssp.,Porrhogrnyssp.,Channahaniasp.,Paradrilonersgenys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 标签: 微体化石 牙形石 虫颚 奥陶纪 安阳山 霍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