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学龄儿童(2-6岁)体力活动领域的相关研究。基于国民体育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对学前儿童的体育运动指导原则进行测量,约半数儿童未达到身体锻炼建议的标准。仅有54%的参与者达到每日至少60分钟的身体活动水平。其中,男童比女童更多地参与体力活动。因此,一方面,需要在儿童中大力开展身体活动的有效干预;同时,鉴于标准化测量手段对于后续的比较研究与追踪研究十分重要,因而对于儿童体力活动的客观测量评估工具需进一步标化统一。

  • 标签: 体力活动 学前儿童 测量 游戏
  • 简介:“携程亲子园”事件等托幼机构发生的权益纠纷,暴露出当下学龄儿童照顾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回溯托儿所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托儿所的发展正是社会转型的缩影之一。发展到当下,带有单位福利性质的托儿所消失殆尽,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照顾责任转给了市场和社会,由此引发出诸多问题。进而,需要基于宪法规范以及儿童利益的最佳保护,重新细化、厘清学龄儿童照顾政策中的国家、家庭和社会责任。

  • 标签: 托儿所 学龄前儿童 公私责任 市场化
  • 简介:学龄儿童群体中开展体育活动干预十分必要。近年来,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与慢性疾病也日趋严峻,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关注。学龄阶段正是开展这一有效干预的潜在关键时期。日托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托机构实施干预,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儿童的健康积极生活,可以带来巨大的公共健康利益。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体力活动 肥胖 预防 关键时期
  • 简介:本文基于对上海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访谈,分析了上海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基本特点、影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因素以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初步建议与思考.

  • 标签: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 简介: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中的第2题“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来测量儿童的幸福感。结果发现,与城市儿童一样,绝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关系(“是否与双亲在一起”、“朋友个数”和“受歧视感”)、留守时间和转学次数是流动儿童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流动儿童 幸福感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比较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好于留守儿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对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有积极影响,而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体验到的相对剥夺感对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男生、非独生子女以及高年级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差一些,而流动儿童则不存在这些差别。

  • 标签: 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 学校适应情况 比较
  • 简介:基于2007年末对南京市民的问卷资料,从社会距离的角度分析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相比,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分化相对较大;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会再生产或复制到流动儿童群体,不仅产生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排斥,而且还会映射到流动儿童的认知上,使流动儿童产生自我和社会认知的游离,导致这一群体的边缘性再生产,使其感受着作为“外来人”的身份尴尬和充当边缘人的迷茫心态。

  • 标签: 市民 流动儿童 社会距离 再生产
  • 简介:当在城市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流动儿童认可了城市群体的优势地位,并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能进入该群体时,他们会以未来身份掩盖当前的不利处境,或将当前生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比较,获得相对的满足感。同时,流动儿童还可能选择更具包容性的维度来模糊城乡间的差别,或是通过彰显自身所具有的品质来强调自身作为城市居民的资格。当流动儿童意识到在城市空间内所属群体的边缘地位,且认为现实生活中缺乏或没有充足的通道实现流动时,则可能会通过其他策略达到对高自尊的追求。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策略性 城市群体 农村生活 文化熏陶
  • 简介:王毅杰、史秋霞在《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寻求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认同。研究发现,在客观社会通道相对封闭、自身信念系统呈多元化的前提下,流动儿童可能会通过转换比较方向与比较维度、扩大城乡间的差距等策略,来追求高自尊并获得正面的认同。

  • 标签: 社会认同理论 流动儿童 策略性 《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 多元化
  • 简介: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伴随着父母一起流入到其父母务工经商的所在地,大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自我”概念形成过程呈现出特殊性。本文将围绕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分别对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利弊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期最终达致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清晰认识,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 标签: 流动儿童 自我 形象标签化 生活场域
  • 简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提出,对于许多城市而言,现在要较好地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负担依然沉重问题,建议流出地政府也要承担起一定责任。流出地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流入地政府更好地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 标签: 流动儿童 教育券 政府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全国政协委员 中学校长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该文从流动儿童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并以此提出对策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 标签: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资源 现状
  • 简介:广西政协委员袁曼虹提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宁有近10万名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他们大多随父母居住在各城区城郊接合部或部分“城中村”内,按照就近原则,被安排在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由于流动儿童居无定所,流动性大,住址核查比较困难,加上农民工的界定没有统一标准,广西一些地区的部分农民工子女没能享受到教育方面的政策照顾。

  • 标签: 流动儿童 管理制度 农民工子女 “城中村” 政协委员 数据显示
  • 简介:北京市适学流动儿童存在教育分流情况,在流动儿童小升初的时候,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成绩、家庭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返乡”或“留京”的抉择.但是,无论是返乡还是留城,他们都难以实现社会向上流动,返乡只不过是延迟了教育分流的时间.加强职业教育,引导流动儿童转变职业观念,这既可以解决大龄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也有助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 标签: 返乡 留城 流动儿童 教育分流
  • 简介: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儿童应充分享有发展权,流动儿童是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其发展权的实现面临诸多困境,平等发展可以成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可行路径。流动儿童平等发展权的保护具有复杂性,法律保护原则具有抽象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可以成为流动儿童平等发展权法律规则制定的一般性准则,也可以阐释个别存在的规则,流动儿童的平等发展权的法律保护原则包括国家责任原则、平等原则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标签: 流动儿童 平等发展权 法律原则
  • 简介: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及相关问题的不断尖锐化,流动儿童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流动性较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还没有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等原因,国家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将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流动儿童 政策 法国 骚乱
  • 简介: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家庭资本 流动儿童 教育贫困
  • 简介:流动儿童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问题,探索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重点考察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现状,通过对上海奉贤的三所公办学校的560名流动儿童进行实证调查,描述性分析得出如下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自杀意念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理性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另外,在社会人口因素中流动儿童所就读年级以及父母的工作方式都对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

  • 标签: 流动儿童 自杀意念 社会工作
  • 简介: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每年超过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打破传统农业社会封闭、半封闭的桎梏,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大规模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镇产业化增加了人力资源,而且激发出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正如马尔萨斯所说:“如果社会中没人指望升迁,也没人担心败落;如果勤奋没有带来好处,而懒惰也不会受到惩罚,

  • 标签: 妇女儿童权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 传统农业社会 维护 中国工业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