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正当防卫的场合,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二款对防卫限度进行判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造成重大损害”之间是并列关系.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认定上,应从侵害行为的强度、防卫人的防卫能力与防卫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造成重大损害”,在有关司法解释没有明确之前,应当把握在造成侵害人重伤以上人身损害这-限度,而不必将判断重心放在法益的衡量上.

  • 标签: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法益权衡
  • 简介:2015年3月4日出台的《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对家庭暴力中正当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给予了突破性的规定,即抛弃了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基本相适应说'而提倡'必需说',并且在防卫过当的认定步骤上先判断结果归责,再单独评价行为限度,不仅在本体论的构建上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在方法论的革新上也取得进步。由此,可以建构出家庭暴力中正当防卫限度论的一般原则和判定方法。但具体到家庭暴力的不同情境中,保证人地位等法规范要素会对防卫限度论的一般原则作出调整,使得'必需说'的内涵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在一般原则之下还需有针对具体情形的特别规则。追根溯源,防卫限度论背后的立场即正当防卫教义学的前提值得反思:法益衡量原理在教义学上值得批判,而法的确证原则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从正当防卫作为权利的本质属性出发,应定位为权利保护原则和法秩序统一原则。

  • 标签: 家庭暴力防卫限度 必需说 保证人地位 权利保护原则 法秩序统一原则
  • 简介:正当防卫的法律意义上来看,控方应该承担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辩方的证明责任是相对的,控方的证明责任是绝对的。在具体的司法证明过程中,根据案件证据的具体情况,证明责任在控辩双方之间进行转移。辩方承担正当防卫的“程序启动”的证明责任,控方则最终承担正当防卫实质上的证明责任。

  • 标签: 正当防卫 证明责任 司法证明
  • 简介:对警察防卫行为正当性判断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审查。规范依据是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规定,行政法中的相关限制警械、武器使用的规定是防卫相当性的类型化、具体化规定。对于防卫限度的认定应该考虑具体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以行为时一般的理智第三人的立场进行判断。据此,"庆安火车站警察枪击事件"应属于正当防卫。解释论的角度只是权宜之计,还应该从立法论的角度系统解决警察防卫问题。

  • 标签: 警察防卫 实质审查 正当防卫
  • 简介:防卫人对现实中并非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时,确实存在防卫行为的强度超出制止其假想的不法侵害所需限度的情形,即不法侵害事实的欠缺不是否定假想的防卫存在过当性的前提。假想防卫过当虽与假想防卫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假想防卫过当中防卫行为超过防卫所需限度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并非被假想防卫所包容。对假想防卫过当概念的界定应注意其与防卫限度错误的关系以及行为人对过当性认识的问题。

  • 标签: 假想防卫过当 假想防卫 不法侵害 过当性
  • 简介:回想中华学子,百年以来为实现中国梦留学归国的几代的流血牺牲,辛勤奋斗,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我们这一代中的受益者,既然比同龄人多得到这么多的资源,就应该更多的回馈社会。不能左右的命运回顾过去,也可以用两个30年概括。前30年,是求学阶段,或者说是在社会上汲取营养。每个人赶上的时代不一样,境遇不一样。

  • 标签: 求学阶段 中国梦 这一代 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 全球化研究
  • 简介:传统的刑法理论要求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主观的正当化要素,即包含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防卫意识。然而,对防卫意识中意志因素,即防卫目的的要求,其本质是一种对动机的立法,也是一种道德立法。为了实现正当防卫的法确证功能及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法律只须要求从客观上看来,行为人认识到了不法侵害,实施了在允许限度的防卫行为,便足以成立正当防卫。对防卫动机过高的要求,一方面,存在难以探测行为人内心的弊端;另一方面,违背了正当防卫实现其法益保护的功能,不利于公民防卫权的实现。因此,只要行为人认识到了不法侵害行为,便可满足正当防卫的主观正当化要求。至于防卫动机,则只是当防卫行为超出必要限度时,作为一个量刑要素予以考察。

  • 标签: 认识因素 防卫动机 道德立法 规范论
  • 简介:对原始法、罗马法和普通法的考察表明,法律与习俗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长期流行的"发生学"解说和"法源论"解说不仅没有注意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习俗对于法律的正当性意义。为此,需要在对西方习俗与法律关系历史传统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法律与习俗关系的正当性解说,即认为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若不符合习俗,法律便没有效力或减损其效力。习俗本身的正当性基础可以归结为习俗的两种内在品质:即习俗体现着人民同意与渐进理性。

  • 标签: 实证法 习俗 罗马法 法律正当性
  • 简介:受虐妇女杀夫案无法通过正当防卫加以合理化,也不能通过“受虐妇女综合症”对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进行修正。针对危险源本身的反击有两条解释进路,一是采用“对物防卫”理论纳入正当防卫,二是通过“防卫性紧急避险”概念的构建解决此类问题,后者更为合理。防卫性紧急避险在时间限度上比正当防卫宽缓,在限度条件上比紧急避险宽缓。考察其合法性依据,是因为考虑到对危险源本身的反击具有“法确证利益”的属性,因此根据利益衡量理论应当予以合理化。在定位上,防卫性紧急避险根据保护利益是否超过损害利益可以分为阻却违法与阻却责任两种。

  • 标签: 防卫性紧急避险 对物防卫 法确证利益
  • 简介:警察防卫控制术是警察所必需掌握的一种制服罪犯的基本技能。首先分析了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的基本内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就当前我国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的实战训练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为更好地加强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实践方面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警察 徒手防卫与控制 实战训练
  • 简介:警察表明身份是行政行为的前置性程序之一,属于行政告知的一种.然而现行立法对警察表明身份制度的规定过于狭隘.对于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表明身份的形式没有做系统的分门别类,从而导致学理上的混乱、执法者的无所适从以及普通民众的众说纷纭.在司法实践中警察表明身份的环境通常为流动性以及存在侵益可能性的行政行为中,而且警察表明身份的形式多样,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免除事先表明身份的一般义务.

  • 标签: 警察 表明身份 执法活动
  • 简介:直接适用法所体现的单边主义立场,已经突破了萨维尼的理论预设。直接适用法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欧陆国际私法发展到一定阶段顺应时代潮流所做的一种自我反省和调适,也是欧陆传统国际私法面对生存困境所做的一种自我救赎和完善。国际私法的范式的转换、价值取向的嬗变、功能主义的勃兴,以及公共秩序的式微,共同为直接适用法的产生提供了正当性理据。

  • 标签: 直接适用法 范式 价值取向 功能主义 公共秩序
  • 简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商学院以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商人为目标,现开设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营销与策划、文化事业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会计与审计6个专业,在校学生2269名。

  • 标签: 文化产业 经营管理 活力 青春 文化市场 在校学生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行政许可,通常也表达为行政审批,按照《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存在大量的行政许可,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这一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不过,政府管的事情过多过滥仍然是我国行政许可领域的严重弊病,究竟在哪些领域应该建立行政许可制度也因此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较早的观点大都将行政许可的立足点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如在马怀德教授看来,凡

  • 标签: 正当性反思 行政许可正当性
  • 简介:不久前,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从法律要求、处置流程、行为举止、策略技巧等方面,对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进行了直观演示,此举被视为公安机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 标签: 规范执法 合法 公众 公安机关 直观演示 执法规范化
  • 简介:《京华时报》:近年来,有关街拍执法现场而被执法者殴打的事件屡见不鲜。正常的执法为何不让人拍摄、围观呢?一个能够拿到桌面上说的理由可能是:保护执法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从法理上分析,有权拒绝被拍摄、遭围观的主体应是相对人,执法主体并没有这样的权利;

  • 标签: 执法者 拍摄 《京华时报》 合法权益 执法主体 相对人
  • 简介:侦查人员欺骗侦查不同于“诱惑侦查”之处在于,欺骗侦查并非是国家在制造犯罪,而是侦查人员为了方便侦破犯罪,在证据收集等侦查过程中使用欺骗手段。这些欺骗手段的共同特点是违法程度较轻,但做法欠缺公正性。在强制侦查(处分)和任意侦查(处分)中都存在侦查人员欺骗侦查的情形,欺骗侦查原则上是违法的,但是,这种违法是否直接导致证据排除的后果则至少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欺骗是否导致本来应当实施的合法的强制处分或任意处分未实施,欺骗的性质、程度是否达到了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大程度,因欺骗所受侵害的法益是否重大等。

  • 标签: 正当程序 认识错误 任意处分 强制处分
  • 简介:法律拟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立法技术,其正当性却一直备受质疑;由于立法者认识的局限性和思考的图像性,不可能通过符合纯粹逻辑的方式制定法律,采用相对简化的规则设置拟制的条文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在同一性与差异性辩证互动的诠释循环的思考路径之中,两个不同的构成事实具有同一的意义和关系是制定法律拟制的决定性因素;同一的意义和关系是诠释循环中形成的比较点,具体表现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沟通了实然与应然,是制定法律的本体和核心。法律拟制并非立法者恣意的行为,需要通过事物的本质所展现的规范目的来控制其正当性。

  • 标签: 法律拟制 正当性 诠释学 事物的本质
  • 简介:内容摘示:为破解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试点改革突破法律规则的法治难题,新《立法法》第十三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这一授权暂停法律适用的做法其正当性缺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其合法性角度来说,授权主体缺乏相应的权限,导致这一授权本身为违法授权且其授权暂停的法律有突破了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二是从其合理性角度来说,以改革为目的授权暂停法律适用,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违背了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原则,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平等价值。

  • 标签: 立法权 暂停法律适用 正当性
  • 简介:关联交易涉及法学、公司、证券、金融等多个领域,牵连公司与关联各方的利益,普遍存在于各国的公司运营中,因此其问题较多且复杂,学者对其争议颇多。关联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竞争力,但同时也存在利益输送,公司被掏空等问题,面对关联交易的是与非,本文主要从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对关联交易的概念予以界定,通过追本溯源、类型化分析及近似概念的对比,对关联交易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其次主要通过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论证关联交易的正当性;同时承认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弊端,指出关联交易法律规制的重要性。只有将关联交易的正当性分析与法律规制相结合,才有可能寻找发挥公允关联交易优势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关联交易 利益输送 正当性 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