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在“中国”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 启示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刊布于中国期刊上的"苏俄通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新闻文本。数量众多的"苏俄通讯"总结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苏俄经验"中国"的主张,如中国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中国接受苏俄经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苏俄经验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学习苏俄民众的埋头苦干精神。

  • 标签: “苏俄通讯” 苏俄经验 “中国化”
  •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内在逻辑架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逻辑 主题逻辑 过程逻辑
  • 简介:“解放生产力”与“解放生产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性使命的双重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思现代性基础上求索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它不仅将成功的实践凝练为现代性的理论,而且指向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并通过制度构建与文化改造推进中国人的自由与解放,进一步实践现代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现代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以“怎样夺取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怎样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阶段”、“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为主题形成了三大历史阶段。党内思想认识和实践相应地也经历了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中心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论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论再到共产主义过渡论、从“初级阶段论”提出到对其长期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村中心论” “过渡时期论” “初级阶段论”
  • 简介:《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所做的关于整风学习的动员,是毛泽东有的放矢地纠正党内主观主义错误的方法论,从根本上区分了"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脱离实际"的两条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发表后,延安整风"三管齐下"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的错误,初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标签: 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出场路径的最佳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出场主体是人民群众、出场形态是群众实践、出场价值是为了群众。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出场路径 群众路线
  • 简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的判定研究学术界分歧较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的内涵,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的实质,从而在源头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科学标准的生成,进而导致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的判定各执一词,造成了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现状。从逻辑起点内涵的解读到典型观点的评析,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理性判定三个方面逐一展开研究,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起点做出更加合乎理性的判定。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起点 内涵 解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总是一定的人或者人的组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在全球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力量主体构成主要有:知识精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居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力量主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特点,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其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开拓者。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现代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现代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即现代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现代建设。文化现代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深知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面临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建设.更有必要坚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 标签: 文化 现代化建设 文化现代化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及方针政策,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实现中国发展的一种政治宣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民族性上。唯有作为时代旗帜反映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文化,唯有服务于无产阶级进行现代大生产要求、将其文化功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科学文化,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凝聚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中国化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即立场、观点和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立场、观点、方法,还是从实践结果,都与“马克思主义”相异。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合理成分,但这些合理成分与马克思主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不应包含“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合理成分”。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借鉴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合理成分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借鉴
  • 简介:2014年6月22日,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广东省委党校共同主办,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教研室与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暨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东召开。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教授,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韩庆祥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谭泽中,副校长苟志效、马星光教授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党校系统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科建设理论 党校系统 广东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土壤亦是何其深厚.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深入开展.

  • 标签: 墨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土壤 消费观
  • 简介:法律儒家是瞿同祖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法的一个重要论断,其在国内外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文献表明,先秦诸子均认同尊卑贵贱并提倡忠孝,故阶级观念和家族主义是先秦诸子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而并非儒家的私学.儒家真正独特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了仁和仁政的学说.假若真的有法律儒家,其无疑应该是体现了儒家仁爱学说和精神的法制理想和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落实和安顿.故有重新厘定法律儒家内涵的必要.不过,尽管瞿同祖先生当年关于法律儒家的相关论断需要作出适当的修正,但法律儒家也并非子虚乌有,而却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 标签: 典型合同 混合合同 示范法 立法
  • 简介:新华网刊载方朝晖的文章说,所谓“权力家族”,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与家人亲友共享权力,二是与家人亲友共享财富。二者密不可分,各有所重。前者是利用手中权力将家人亲友提拔,形成权力场中的近亲繁殖;后者利用自身特权为家人亲友谋利,形成权力与财富循环互动。

  • 标签: 权力场 家族化 才能 中国 近亲繁殖 循环互动
  • 简介: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人权话语曾被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动员的口号和批判的武器,但1949年以后,西方在人权话语上的政治和作为西方政治工具的人权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使人权话语在中国长期政治。当代中国5部宪法性文献虽然没有使用人权一词,但其中的诸多内容及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出台,记载了人权话语在当代中国的宪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宪法对人权、公民基本权利的有关规定,甚至宪法的人权思维,堪称中西方人权分歧的一个样本,不仅保持着对西方人权观的提防和警醒,与人权不可侵犯性、普遍性、人权主要是个人权利这些西方人权核心话语拉开了距离,并且实现了人权来源、性质、主体、范围等人权话语在中国的宪法

  • 标签: 西方人权观 自然权利观 人权中国化 人权宪法化
  • 简介:我作为《新华文》的编辑,近年来,非常关注新型城镇问题。想把我研究社会政治冲突的视角和维度奉献给大家,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城镇问题。

  • 标签: 城镇化 维度 中国 政治冲突 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