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1月2日至4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召开。来自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近百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围绕"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主题,就汉学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展开对话。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本届大会更强调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的重新审视。

  • 标签: 汉学 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中西文化交流 孔子学院
  • 简介:汉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汉学指研究儒学的学问或者明末清初研究经学名物制度、训诂音韵学等的考证学。被大部分国外研究者所接受的汉学,指的是广义的汉学,即“中国的学问”。世界范围内的汉学热已经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以总结性论文集而言,《汉学与汉语言文学文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堪称其中精品。

  • 标签: 文学文献研究 汉语言 汉学 世界眼光 东方 大学出版社
  • 简介: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近400年来,中外商贸往来互惠互利,文化典籍互相传播,风土人情互鉴交融,一批批卓有建树的汉学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人类文明包容共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标签: 汉学家 世界 中外文化交流 国务院副总理 互惠互利 文化典籍
  • 简介:马其顿汉学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马其顿汉学主要体现在汉语作品的马其顿文翻译和马其顿作品的中文翻译方面。马其顿汉学研究队伍年轻,汉语和汉学功底扎实。随着中马两国关系的发展,马其顿汉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或会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 标签: 马其顿 汉学 翻译
  • 简介: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主要表现为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而乾嘉汉学家作为阐释主体("实事求是者"),其所采用的阐释方法("求")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由训诂通义理来弥合语言性断裂,另一是以剥皮主义来弥合脉络性断裂。不过,这两种方法都必然遭遇到瓶颈问题。

  • 标签: 实事求是 语言性断裂 脉络性断裂 剥皮主义
  • 简介: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 标签: 林语堂 汉学 文化思想 霸权话语
  • 简介:美国汉学中的孔子研究是在还原取向指引下进行的,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去圣化研究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必然选择,而孔子教师形象中的榜样与典范成分则是其圣人化教师形象得以确立的合理性依据所在。在美国汉学界看来,孔子本质上乃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人师典范,而孔子之学与教则构成了其人师典范形象的两大表征。历史地考量,作为教师的孔子堪称是一名失败的成功者,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而志趣难酬,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其立身行道式的教师风范也一举奠定了中国教师传统的核心精神基础。

  • 标签: 美国汉学 孔子 教师形象 还原取向研究
  • 简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学生,他们的母语属阿勒泰语系,与汉语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他们使用母语上学,最后考入大学.因而他们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先要学习一年汉语.它们的这种情况其实和某些外国留学生有些类似.在这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中,常遇到错别字问题.本文拟在这一问题上作一探讨,并同已有的汉族学生的错别字调查作一对比,希望能在教学中有所帮助.本人在去年所教的两个班近80名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学生作业中作调查,从中得到

  • 标签: 汉族学生 对比分析 错别字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教学 哈萨克族
  • 简介: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是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1815-1897)。他执教期间撰写的《〈离骚〉及其作者》一文是《离骚》英译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后继译介者影响很大。通过历史考察与文本分析,发现他对《离骚》本身评价不高,出于教学需要才对其加以译介。他主要采用了评介、翻译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译介策略。译文虽有少许误译之处,但在研究的深度与迻译的准确性方面,都已经达到当时西方汉学界的最高水平。

  • 标签: 理雅各 离骚 英译
  • 简介:19世纪英籍赴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在传教布道之余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英文翻译,其译作《中国经典》讲训诂、重实证,集中体现了他求真笃实的治学特点,也体现了乾嘉汉学的治学思想对其译经的影响。

  • 标签: 理雅各 《中国经典》 乾嘉学术 考据学
  • 简介:早期西方汉学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汉学研究认知基础。经过汉学研究范式的几次转型,西方汉学研究认知途径也从语言基础论、比较论转向同一论、合作论。西方汉学研究认知途径的转型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代中国的崛起、汉学研究方法的实证化转型等诸多因素相关。分析西方汉学研究认知途径的转型及其影响因素的同时应该注意,外来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语境时解释力会有局限,对这些自西方经验总结出来的汉学研究成果,既不要盲目地全部否定也不能不加分辨地全部接受,而是要立足中国文化实境,重新理解“文化中国”的精神维度。

  • 标签: 西方汉学 语言基础论 比较论 同一论 合作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以外,利用自身业余时间所进行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有文化宫、体育活动室等。随着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日趋多样化,现如今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对处于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同学要求更高——承担着保卫与建设祖国美好边疆的使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业余活动,是对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与丰富。西藏具有多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中藏族与汉族占据着主要地位。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研究西藏大学藏汉族同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而为西藏高海拔地区开展丰富适宜的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高海拔地区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与进步,继承与发展一些特色民族体育活动。

  • 标签: 西藏大学 藏族 汉族 课外体育 现状 分析
  • 简介: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就东亚汉学界之荀子名学研究成果,分别从四方面来进行论述:一、荀子名学之本质;二、荀子之哲学立场;三、荀子名学之定位;四、"共名"和"别名"之问题,并试图寻绎出东亚汉学界之荀子名学研究对于中文学界之荀子研究所可能赋予之意义。

  • 标签: 汉学 东亚汉学 日本汉学 韩国汉学 荀子 名学
  • 简介: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 标签: 德国汉学家 顾彬 跨文化研究 平议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

  • 标签: 学位论文 致谢辞 语用对比
  • 简介:童年在我心中是最快乐的一幕,但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深圳观看“世界之窗”。今年春节期间,我随妈妈去了一次深圳。妈妈领着我去游览“世界之窗”。好大呀!许多国家的名胜都有模型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身临其境。进门先看见几个法老的雕像,坐态端庄,脸上洋溢着神秘的微笑,使人觉得这里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 标签: 世界 春节期间 深圳 妈妈
  • 简介:机缘巧合,《初中生世界》创刊之时我刚好步入讲坛。23年与《初中生世界》结伴而行,我撷取着前进的能量、分享着油墨的芳香,收获着奋斗的喜悦,彼此见证着一路的成长。透过《初中生世界》,我看到了一本杂志的蜕变历程,更看到了一个广阔曼妙的大千世界

  • 标签: “世界” 《初中生世界》 奋斗
  • 简介:在近代外国驻华外交官中,对中国古老而深邃的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确有不少。他们之中,有的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去主动接触,成为“中国通”。还有的通过不懈努力和悉心钻研,成为颇有建树的汉学家。曾任英国驻天津总领事7年半之久的金璋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他是早期搜集殷墟甲骨的西方人之一,在甲骨文和中国古钱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发表了不少著述。他的后半生实际上就是在浓浓的汉学氛围包裹中度过的。

  • 标签: 殷墟甲骨 领事 英国 “中国通” 学情 汉学家
  • 简介: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 标签: 科举考试 乾嘉汉学 考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