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作者: 龚彩凤 孙永琨 解亦斌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免疫治疗有望改善其预后。胃癌分子分型作为胃癌分子诊疗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根据基因、免疫微环境等多个层面对胃癌患者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就胃癌的分子诊断与免疫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一评述。

  • 标签: 胃肿瘤 分子分型 免疫治疗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肝转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外科手术是胃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减瘤手术无法改善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但治愈性手术切除可使患者生存受益。需挑选合适的患者行治愈性手术切除。胃癌肝转移中国分型为患者治疗决策制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整合靶向、免疫等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治愈性手术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晚期胃癌患者因缺乏有效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手段,其生存时间始终难以突破1年。近年随着多学科诊疗及新药研发的推进,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及治疗策略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近期几个Ⅲ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伊立替康和紫杉类为代表的细胞毒药物仍为二线治疗之基石,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也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之一。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或可成为改写晚期胃癌三线治疗格局的关键。本文总结了晚期胃癌当前现有的二线及后线药物治疗的进展和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晚期胃癌 二线化疗 药物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性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用于胃癌筛查的可行性以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及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癌患者及胃镜检查阴性者的粪便样本共156份,同时收集胃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按照1∶2的比例将这些样本随机分成训练集(n=52)和测试集(n=104)。提取粪便中的DNA,然后检测Syndecan-2黏结蛋白聚糖2基因(SDC2)、分泌性卷曲蛋白2基因(SFRP2)、Ras相关区域家族2基因(RASSF2)、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甲基化水平,同时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Hb)含量。使用单项粪便DNA标志物的Ct(Cycle threshold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次数)值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单个标志物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基于Akaike信息准则(AIC),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最优的标志物组合,并在测试集中评价胃癌早期筛查标志物组合筛查/检测胃癌的效果。结果各标志物区分胃癌和阴性对照的准确度排序为:SDC2甲基化(71.2%)>TERT甲基化(67.3%)=RASSF2甲基化(67.3%)>Hb(63.5%)>SFRP2甲基化(61.5%)。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在训练集中筛选出一个由SDC2甲基化、TERT 甲基化和Hb组成的粪便生物标志物组合,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检测胃癌的总灵敏度为 66.7%,总特异度为 78.9%。在不同分期以及不同部位胃癌样本中,该标志物组合对Ⅰ期胃癌及胃体部胃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8.6%、75.0%)最高。结论粪便中SDC2、SFRP2、TERT、RASSF2基因甲基化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度,是胃癌早期筛查中的潜在粪便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筛查 粪便生物标志物 DNA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2014版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病理分级标准,建立并评估在前列腺根治术(RP)前可预测前列腺癌(PCa)患者根治术后ISUP病理分级≥2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71例经RP且获得术后全标本病理结果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46~83(70±7)岁。以患者RP后ISUP病理分级为金标准,根据病理分级是否≥2级分为两组(ISUP病理分级=1级患者42例,IUSP病理分级≥2级患者12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的预测因子,建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诊断RP后病理分级≥2级的效能,并通过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相比ISUP病理分级=1级患者,IUSP病理分级≥2级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增加[14.21(8.57,24.98)ng/ml比7.98(5.41,12.54)ng/ml、0.33(0.20,0.74)μg.L-1.ml-1比0.16(0.12,0.24)μg.L-1.ml-1],前列腺体积(PV)减小[48.62(34.17,73.99)ml比38.94(28.15,54.84)ml](均P<0.05)。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前列腺影像与报告系统(PI-RADS)评分、穿刺针数阳性比例及穿刺ISUP病理分级在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MRI PI-RADS评分(OR=3.337,95%CI:1.990~5.593)和穿刺ISUP病理分级(OR =4.041,95%CI:1.960~8.334)组成的联合模型对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AUC=0.916,P<0.05)。结论mp-MRI PI-RADS评分和穿刺ISUP病理分级组成的联合模型对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病理分级 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种气管插管术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2至9月择期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0):双腔气管插管组(S组)、单腔气管插管组(D组)、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联合单腔气管插管组(C组)。采集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0)、人工气胸开始后(单肺通气)30 min(T1)、人工气胸结束后(双肺通气)30 min(T2)、拔管后30 min(T3)的动脉血,检测并分析3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差异;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心率(HR)、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气道压(Paw);分析3组患者气管插管术完成时间、CO2胸内充气压力、肺萎陷程度、术后3 d肺炎发生率的差异。采集患者T0、T2、手术结束(T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过程中一共剔除14例患者,其中9例手术时间超过6 h,3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2例手术时间少于1 h。最终S组56例、D组54例、C组56例完成试验。S组、D组、C组患者肺萎陷满意率分别为85.7%(48/56)、100.0%(54/54)、89.2%(5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08,P>0.05);D组患者CO2胸内充气压力为(10.2±2.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S组、C组的(5.1±3.4)和(5.6±3.1)mmHg (F=-9.303,P<0.05);D组患者术后3 d肺炎发生率为14.8%,低于S组、C组的39.3%和17.8%(χ²=8.300,P<0.05)。T4时D组患者TNF-α值为(122.4±4.4)ng/L,低于S组、C组的(257.9±6.3)和(185.8±5.6)ng/L(F= 69.020,P<0.05);T4时D组患者IL-6值为(175.4±4.9)ng/L,低于S组、C组的(289.6±6.8)和(226.2±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50,P<0.05);T4时D组患者IL-8值为(303.1±7.2)ng/L,低于S组、C组的(595.4±22.1)和(436.8±10.9)ng/L(F=55.359,P<0.05)。结论3种气管插管术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均可以产生满意的通气效果,但是单腔气管插管对肺损伤影响更小。

  • 标签: 食管肿瘤 胸腔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KCNC3)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系中KCNC3蛋白表达差异;胃癌组织芯片218例胃癌[男165例,女53例,年龄(62.8±11.2)岁]和119例对照无癌胃黏膜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KCNC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KCNC3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胃组织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KCNC3高表达(598例)的患者预后不良,与表达低和无表达组(277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69,95%CI:1.39~2.05,P<0.001)。预测通过KCNC4与MAZ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γ氨基丁酸转运和电子运输链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KCNC3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一致,KCNC3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²=9.512,P=0.023),TNM分期(χ²=12.927,P=0.024)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CNC3高表达(HR=1.911,95%CI:1.198~3.050)、TNM分期晚(HR=1.962,95%CI:1.497~2.572)、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高(HR=2.007,95%CI:1.268~3.404)是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胃癌发展中,KCNC3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为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C成员3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前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入路RARP)和机器人辅助膀胱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入路RARP)的术后结果和尿控恢复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的92例进行RARP的低、中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 μg/L,临床TNM分期≤cT2bN0M0,Gleason评分≤7]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施行前入路RARP(前入路组),40例施行膀胱后入路筋膜内RARP(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感染、术后漏尿、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及手术效果(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尿控恢复时间)。结果9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前入路组手术时间(103±23) min,后入路组(130±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入路组术中出血(100±54) ml,术后感染率为5.8%(3/52),术后漏尿率为3.8%(2/52);后入路组则分别为(103±64) ml、5.0%(2/40)、2.5%(1/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入路组切缘阳性率为7.7%(4/52),后入路组切缘阳性率为12.5%(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尿控恢复率比较,后入路组均优于前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6个月尿控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后入路RARP术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控制,术后早期尿控恢复较传统前入路RARP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可选术式。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后入路 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整合素A5(ITGA5)在胃癌(GC)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从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中收集35例胃癌组织[男21例,女14例,年龄(53.8±5.4)岁]以及35例匹配的癌旁组织,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公司购买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细胞。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ITGA5、细胞黏附相关基因pFAK、pSrc、aRa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细胞增殖检测(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黏附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表型。结果与正常胃黏膜细胞比较,ITGA5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1.00±0.26与1.23±0.27,P<0.05)。并且过表达ITGA5后能够通过FAK/Src/Rac1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由1.14±0.14升至1.61±0.14、迁移能力由(20.3±2.3)%提升至(56.4±6.1)%、侵袭能力由144.0±4.6提升至216.7±6.6,并增强与基质蛋白的黏附能力(99.0±8.5提升至152.0±12.3)(均P<0.05)。结论ITGA5在胃癌中高表达并作为促癌因子发挥作用,为寻找胃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胃肿瘤 整合素A5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青年患者行机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机器人膀胱癌根治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青年(≤4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发现方式、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合并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尿流改道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其中男18例(75%)、女6例(25%),年龄(40.4±3.5)岁,体质指数(24.7±2.5) kg/m2。初次就诊时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9例(79%),下尿路刺激症状者4例(17%),剩余1例(4%)由体检发现。肿瘤单发者15例(62%),多发者9例(38%);14例(58%)膀胱肿瘤直径≥3 cm;术前合并肾积水者3例(13%)。2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机器人膀胱癌根治术,手术时间(325.8±57.2)min,失血量200(162,300) ml,术后住院时间11(9,22) d。17例(80%)患者尿流改道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剩余7例(20%)采用Bricker回肠膀胱术。对于保留性神经的男性患者,有6例(6/9)在术后1年恢复性功能。术后病理分期及分级:T2期16例(67%),T3期7例(29%),T4期1例(4%);6例(25%)发生淋巴结转移;低级别尿路上皮癌8例(33%),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4例(58%),腺癌1例(4%),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4%)。术后早期并发症多轻微,2例(8%)患者发生Clavien Ⅲ级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少。患者随访时间(26±12)个月,1例(4%)患者因化疗死于肝肾功能衰竭,1例(4%)患者发生复发,4例(17%)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P=0.018)和≥T3分期(P=0.038)与术后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复发有关联。结论血尿是青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要临床表现,且肿瘤级别高和分期晚;机器人膀胱癌根治术治疗青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保留性神经有助于性功能恢复;高肿瘤分期(≥T3)和淋巴转移与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复发有关联。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青年 机器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HBV相关ICC行根治切除术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60.8%),女31例(39.2%);年龄(56.9±11.2)岁。采用X-Tile统计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²检验分析术前NLR和GPR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X-Tile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3和1.31,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79例患者分为NLR≤3.13组(45例)和>3.13组(34例)以及GPRI≤1.31组(54例)和>1.31组(25例)。与术前NLR≤3.13组患者比较,术前NLR>3.13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病理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以及分期晚的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与术前GPRI≤1.31组患者比较,术前GPRI>1.31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的比例明显增高(P=0.025)。7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1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和3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水平、GPRI水平、肝脏硬化萎缩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影响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50,预测效果接近患者实际生存结果。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和GPRI可用于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内胆管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5):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术毕行PCIA,S组镇痛泵配方:右旋氯胺酮1.44 mg/kg、舒芬太尼1.0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2.0 mg/k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共剔除10例患者,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中途退出研究,3例手术时间超过4 h。最终S组和C组各50例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时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为(64±9)μg,低于C组的(95±12)μg(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1±0.2)d,早于C组的(1.6±0.5)d(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0.4)d,早于C组的(1.8±0.6)d(P<0.001);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0.6)d,早于C组的(3.1±0.7)d(P<0.001)。S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4.0%、2.0%和0,均低于C组16.0%、10.0%和8.0%(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噩梦、谵妄等精神症状。结论右旋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右旋氯胺酮 自控静脉镇痛 腹腔镜 直肠癌 早期康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NRS),术后24 、48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阻滞操作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若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非劣效应界值负值(-3.8)时,即认为联合组非劣效于TPVB组。结果两组患者在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NR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术后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分别为(15.8±4.7)、(15.2±3.2) μg,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1.478~2.694,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负值;TPVB患者诱导后及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63±7)、(70±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联合组的(77±5)、(79±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B组和联合组使用血管活性药比率分别为56.3%和18.8%,TPVB使用血管活性药更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VB组神经阻滞时间为10(9,11) min,联合组为8(6,10) min,联合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具有相对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非劣效应,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时间更短。

  • 标签: 乳腺肿瘤 镇痛 胸椎旁阻滞 前锯肌阻滞 胸肌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与经专用通道装置单切口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接受RARP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A组)29例,经专用通道装置(B组)41例。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术者采用机器人辅助经腹膜外途径单切口顺向剥离膀胱颈入路术式完成。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切口长度、治疗费用和术后6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结果7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的年龄[(68.9±3.9)比(69.4±5.4)岁]、术前PSA水平[14.1(6.3,19.8)比13.7(5.8,18.1)μg/L]和前列腺体积[44.8(30.7,172.6)比 56.3(40.9,163.4)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59.1±18.5)比(59.6±18)min]、术中出血量[93(66,198)比95(68,203)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12.6±1.3)比(13.7±2.8)min]、术后住院时间[(8.1±2.3)比(9.1±1.3)d]、术后排气时间[(1.4±0.6)比(1.3±0.6)d]、切缘阳性率(20.7%比19.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8±1.5)比(7.1±2)d]、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31.0%比27.0%)、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79.3%比75.6%)、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17.2%比14.6%)、切口长度[(5.1±0.5)比(6.1±0.4)cm]、术后6周PSA≤0.2 μg/L者占比(86.2%比8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费用[(6.2±0.4)万元]低于B组[(6.8±0.4)万元](P<0.05)。结论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单切口RARP安全可行。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腹膜外入路 机器人手术 单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潮气量双肺通气辅以二氧化碳气胸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2至9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不同潮气量组(V1~V3组,n=60)。胸腔镜操作期间,V1~V3组潮气量分别为4、5、7 ml/kg。3组患者均经口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持续人工CO2正压气胸,CO2压力为1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双肺通气,频率均为20 次/min。记录胸腔镜操作前(T1)、胸腔镜操作开始后30 min(T2)、胸腔镜操作结束即刻(T3)、胸腔镜操作结束后常规双肺间歇正压通气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在T1、T2、T3、T4监测动脉血气;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术中肺萎陷情况。结果T2时V1组患者MAP值为(81±10)mmHg,高于V2组、V3组的(69±7)和(7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0,P<0.05);T2时V1组患者HR值为(83±7)次/min,高于V2组、V3组的(68±6)和(71±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60,P<0.05);T2时3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262±16)、(249±16)和(241±2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9,P>0.05);T3时V3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6±5)mmHg,低于V1组、V2组的(63±9)和(62±1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90,P<0.05);T3时V3组患者pH值为(7.35±0.04),高于V1组、V2组的(7.28±0.04)和(7.3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9,P<0.05);V3组患者肺萎陷满意率为57.1%,低于V1组、V2组的94.7%和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601,P<0.05);3组患者苏醒及意识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020、1.110,均P>0.05)。结论5 ml/kg潮气量双肺通气辅以二氧化碳气胸在血流动力学、手术野暴露方面具有优势,更适合作为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呼吸管理的适宜剂量。

  • 标签: 潮气量 胸腔镜 食管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