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电视节目主持的现场意识的表现形式为公众形象及与节目风格相统一的主持节目形象定位,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主持风格,机智的现场应变能力,高超的现场采访能力。增强主持现场意识的措施有提高主持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

  • 标签: 电视节目主持人 现场意识 表现形式 措施
  • 简介:在对于同一主体的处理风格和手法方面,T.S.艾略特的早期和后期作品存在关联,同时也有显著不同。在早期作品《一位夫人的画像》中,艾略特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目的,将关注点投射在两个独立个体在失败感情中的挣扎上;在后期作品《空心》中,艾略特继续阐释了死亡这一主题,但其叙述者几乎不带主观色彩,重心也明显向结构偏移。从前者到后者,诗中的韵律变化成为了低吟的符咒,而社会关系几乎未曾再提及;现实的意象变得抽象,而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始终。

  • 标签: T.S.艾略特 风格变化 结构 音乐 沟通 死亡
  • 简介:在高考的诸多文体中,与动辄空发一番议论的议论文,或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形散神也散”的散文相比,记叙文这一文体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记叙文写作应避免平铺直叙地记“流水账”,需要在“事”“”“情”三个字上下功夫,即全面掌握“故事”“人物”与“情感”等核心三要素。

  • 标签: 高考 记叙文 核心元素 刍议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事诉讼案件也日益增多,且案件涉及的利益方也更加复杂。不少民事案件中不仅包括原被告当事,也出现了很多与案件存在特殊关系的他人人员。这些人员的出现,推动了民事诉讼中第三制度的产生。由于我国的第三制度起步较晚,在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民事诉讼第三制度的概念及其分类,并探讨了目前民事诉讼第三制度的一些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第三制度的改善策略。

  • 标签: 民事诉讼 第三人制度 独立请求权
  • 简介:本文以2005年至2016年中俄领导讲话0为语料,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中俄领导讲话中互文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俄领导对互文的引用存在倾向性,且在引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互文现象的运用可以映射出该国家的政治语言世界文化图景,俄罗斯更侧重宣传“俄罗斯新思想”,塑造一个强大、统一、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而中国则通过大量引用传统文化,展示出一个历史悠久、民主、和谐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 标签: 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现象 政治话语 国家形象
  • 简介:一般认为,第一称代词没有敬称的形式。但在河北平山方言中,却发现有第一称代词“我”的敬称用法。在称说自己长辈时用“我”,在称说平辈或晚辈时用“俺”,音[n]。两者在其他语法表现上也不同。

  • 标签: 第一人称代词 敬称
  • 简介: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嫌疑X的献身》是一部结构精致的推理小说。书中所写的诡计巧妙,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小说主人公、数学家石神哲哉为了替所爱的人脱罪,不惜以牺牲自己一生的自由为代价来为她顶罪。通过探讨石神这种人类学意义上的自我献祭行为,继而发现,来自石神所处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是形成他本人极富宗教精神的献祭性格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他自我奉献的过程,我们可以挖掘出现代社会结构及现代主体中被遮蔽的深层缺陷。

  • 标签: 《嫌疑人X的献身》 东野圭吾 献祭 石神哲哉
  • 简介:英雄史诗《尼伯龙之歌》(约1200年)中有四段关于梦境的描写,它们都对之后的情节起到预示作用。本文从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反应、情节发展、意义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史诗中的梦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史诗中的人物对于这些梦境的反应不完全遵循逻辑,但是都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些梦境,史诗塑造了一种"毁灭的机制",将所有情节的发展都预先注定,也使所有角色的行动都与情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些梦境中所出现的母题和意象在中世纪文学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有揭示作用。最后,梦境指出了爱情(minne)、忠诚(triuwe)、痛苦(leit)和复仇(rache)之间存在的联系。

  • 标签: 《尼伯龙人之歌》 中世纪 史诗 梦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