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提到新城,不由人不想起《辞海》;提到《辞海》,不由人不想起新城。新城的名字,是和《辞海》连在一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新城虽然不是《辞海》的第一任主编,然而他是《辞海》的任期最长的主编。1936年版《辞海》的编纂,实际上是从新城开始的。1979年版《辞海》的筹备,则由新城主持。接连担任新旧两版《辞海》的主编的,只有新城一人。

  • 标签: 舒新城 辞海 辞书编纂 中华书局 道尔顿制 综合性辞典
  • 简介:安东·甫洛维奇·契诃夫和我国的鲁迅先生一样,也是一位医生出身的大文学家。他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始终象医生痛恨疾病那样,把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和人性的坏疽。高尔基曾明确指出:“庸俗是他(指契诃夫)的敌人,他一生都在与之进行斗争……从未有人能象他那样无情...

  • 标签: 契诃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主义 普希金 俄国文学史 作家
  • 简介:从文献统计和语法分析可确认许慎释“”为“虫”或“蛇”缺乏可考依据,先秦文献中的“”没有一处可释为“虫”或“蛇”,今使用的“”的义项也没有一项与“虫”或“蛇”有关。甲骨文符号“”学术界多采唐兰“”说,相关历史、考古等支持该说。从字形看,“”本义应指臂长、手大,善于攀爬的人,在文献中首先以此特征作为族称、国称,然后作为其长期居地名称,并逐步引申出“紧贴”“粘附”等相关意义,这些意义涵盖了“”的几乎全部常用义。这一演进线索非常清晰,有充分的文献材料和语用材料的支持。

  • 标签: 文献统计 语法分析 甲骨文 “巴” 原始意义
  • 简介:汉代以后的许多历史文献都说汉代有一种叫作“渝舞”的舞蹈。如:[晋]常璩《华阳国志·志》云:“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候。帝将讨关东,民皆思归;帝嘉其...

  • 标签: 《巴渝舞》 《风俗通义》 名称考 《史记》 《上林赋》 《文选》
  • 简介:鲍里斯·瓦连京诺维奇·谢尔科夫(БорисВалентиновичЩербаков,1916-1995)是当代俄罗斯老一辈优秀画家,少年时就迷恋静物画,艺术创作受17世纪荷兰绘画影响巨大。他说,“我力求追寻先辈的足迹,为此收集了一系列荷兰传统静物画,旨在弄清这些画家运用什么方法获得了几乎不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什么他们的画作直至今日仍魅力不减……”

  • 标签: 《水果》 绘画影响 17世纪 艺术创作 静物画 俄罗斯
  • 简介: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于1888年创作了《埃拉加卢斯的玫瑰》(布面油画,132.7厘米×214.4厘米)。

  • 标签: 玫瑰 劳伦斯 英语 阅读 理解
  • 简介:一年冬天深夜二三更的左右、周围达呼尔人的相聚集居住乡村在忽然间人的呐喊的声马蹄的一点点声音一齐出来本雷打雷海哨似人耳都戳透

  • 标签: 巴图 阿伦 那女孩 达呼尔 嘈杂声 俄罗斯人
  • 简介:文章通过对518个中古入声字在晋东南晋语中化情况的调查,从古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入声化后的调类归属三个方面对晋东南晋语入声化的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山西其他晋语区的入声化现象做了比较。

  • 标签: 晋东南晋语 入声 舒化
  • 简介:十三世纪中叶,蒙古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适应文化交流的需要,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由西藏喇嘛八思创制了一种统一的蒙古新文字,称为八思文。蒙古统治者原想用这种文字来代替原来使用的古畏兀[wù]儿文,并用来拼写境内各民族的语言,达到“书同文”的局面,于是在世祖至元六年(1269)下令颁布通行。八思文颁行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彻底地推广,但是这种文字在当时的官方文书上以及官方造发的各种实物上应用得相当普遍。就拼写汉语的文

  • 标签: 八思巴文 官方文书 畏兀 世祖 书同文 八思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