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世界上的各事各物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找出事物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分析事物现象本身,进而可以一定程度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命名理是指事物命名的缘由和依据,名物词的命名也是有其来源的,而名物词的命名理多与名物词的某一特征有关,解析名物词的命名理对我们深入了解某一名物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名物词 命名理据 理据的探求
  • 简介: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 标签: 德语 认知理据 识解
  • 简介:性作为一种独特的语法范畴,关注的是信息的来源。由于英语语言缺少表示信息来源的形态标记,言性主要通过其他词汇语法手段来体现。鉴于物理语篇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在韩礼德(Halliday)有关言性论述的基础上,选取物理学教材和论著作为语料,借助语料库软件观察和分析感知动词、认知动词、意愿动词、情感动词和言语动词作为言手段的行为,从而说明言性动词在不同语篇类型呈现信息来源的特点。

  • 标签: 言据性 言据性动词 物理学语篇
  • 简介:《谷梁传》范宁集解、《毛诗正义》中多有“厶地”“厶氏”的情况,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认为是俗从简便,“厶”其实即是古“某”字。在北宋,已经出现了“厶”“某”通假的说法,然而两字音形无可通之理,“厶”实际是代表阙文或疑义的标识符号,“鑯以识之,非有音义”,功能类似于古书中常见的四角空围。明正统道藏存留了陶弘景整理《真诰》的很多古本旧貌,“厶”被用作阙文标识符号;传世敦煌写本卷子中“厶”的功能近似于“△”;元刻本《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中“厶”则作为分隔符。诸例共同说明,尽管“厶”具有文字属性,但在古书中常被用作标识符号,不能认为是“某”之古字。

  • 标签: 陆游 古今字 标识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