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关于词尾的研究,一向是个薄弱环节,如词尾“”“复”的探讨便是如此。蒋绍愚先生曾说:“形容词、副词词尾‘’‘复’何时形成,何时消失?这些都值得观究。”本文便拟就词尾“”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加以论说。词尾“”究竟起源于何时?蒋绍愚、王锳先生注意到诗词中的这一现象,称之为“词缀”;刘瑞明先生以为“词尾‘’之始,似可再追至汉代”,并在文中援引了个别汉

  • 标签: 词尾“自” 副词词尾 “复” 敦煌变文 韩擒虎话本 口语特点
  • 简介:中古“”多做副词和词尾,时贤已论之甚详。唯“”有“至”义,则不见有人论及,试举例说明如下:①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也……以弘始七年秋,达关中。(《高僧传》卷二)②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逾沙越险,达关中。[智严]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

  • 标签: 《高僧传》 《出三藏记集》 同义复词 支娄迦谶 直接表示 “达”
  • 简介:<正>汉语词头、诃尾的研究,长期处于静止停顿状态,《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对“”字提出“词缀”性质的判定。从所述“犹自”、“空”等词中“”字的虚义和粘附特征看,所言“词缀”当实指词尾。这是近几十年来汉语构词法,汉语词汇形态研究中的一个突破。蒋文谓:“这些词语大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词,但它们有些意义和用法既不同于先秦两汉,又不同于现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意义和用法。”1986年出版的王鍈《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在“”字条下新补一义:“,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后,构成双音副词,‘’在其中不为义。”“‘’偶亦可缀于单音节形容词、助动词之后,构成双音复词。”笔者以为词尾“”之始,似可再追至汉代,亦或先秦也有可能。也不限于缀在副词、助动词、形容词之后。以下分类胪述。

  • 标签: 词尾 助动词 副词 词缀 先秦两汉 单音节形容词
  • 简介:关于指和转指姚振武朱德熙先生1983年在《方言》杂志发表了《指和转指》一文(以下简称《指》),该文以先秦汉语为主要对象,讨论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两种类型:指和转指。文中许多观点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读后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 标签: 谓词性成分 形式标记 名词化标记 指称性 名词性成分 现代汉语
  • 简介:一、本居春庭的他(动词)研究关于日语动词的他问题,早在江户时代就已开始研究。本居宣长的长子本居春庭是当时最优秀的语法学家。他于江户中期宝历十三年(1763年)生于伊势松吸。春庭十三岁时,父亲命他抄录贺茂真渊的《新学》,契冲的《万叶代匠记》,新井白石的《东音谱》等,培养了他的语学素养。二十岁时,记父亲《御国词活用抄》的笔记。后来专门研究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二十四岁前后,从事《古事记传》的

  • 标签: 自动词 日语动词 词汇意义 使役态 助动词 词组
  • 简介:我对汉字缺乏研究,但对这个题目是很有兴趣的。汉字是记录传统文化、记录民族智慧的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如果汉字有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只是从这个意义上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另外,这时期我看到一个杰出的刊物《汉字文化》,上面发表了好多文章,有些是我的老朋友写的,尤其是袁大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好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杰出的思想。它对于保卫、维系(起码是维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会发生很重要的影响。既然看了文章,又有这么个会议,叫我来我就来了。让我先说我不敢,排到我说我也要说几句。对这个问题人人都会有看法,因为这问题太具体了,是个切身的问题。通知上说主要是繁体字,我要把意思稍微扩大一点,就汉字来说一点。如果不符合大会宗旨,请提出来,我随时可以打住。

  • 标签: 民族智慧 民族文化传统 尽信书 我自己 事要 少数服从多数
  • 简介:1886年出版的英国人威妥玛著《语言迩集》(第二版),在当时是一部权威性的北京话课本。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方音系。作为课本,语音、汉字、词汇、阅读并重,1500多条注释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价值均无超出课本。文章借以讨论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质疑“至少六百年来北京音一直是官话正音”的定说。

  • 标签: 威妥玛 《语言自迩集》 19世纪中期 北京话 北京官方音系
  • 简介:这几个动词都包含有“骄傲”、“自傲”之类意思,意义都比较相似。但它们无论在语义构造或使用范围上都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单从辞典上的汉语语释来理解它们,不仅难以很好地辨别它们的区别,而且易于造成错误的理解或使用。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区别。

  • 标签: 人的表现 给人不愉快的感觉 使用范围 非现实 比喻性 意识性
  • 简介:他对应动词这一表述范畴,可谓是日语语法的一大特色,亦是我们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以往的研究大多围绕其形态、构造及其分类而展开,从语用学角度展开的讨论似乎不多.

  • 标签: 他动词 对应 转换功能 语用 场合 自动词
  • 简介:《中原音韵》一处的“开合”问题──兼与王心先生商榷邓兴锋《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论及北曲押韵规律,中云:“《广韵》入声缉至乏,《中原音韵》无合口,派人三声亦然,切不可开合同押。”关于这里的“开会”以及与之相关的“合口”的含义,就笔者所见,目前大致...

  • 标签: 《中原音韵》 合口呼 开合 闭口音 周德清 《广韵》
  • 简介:高中语文四册《阎典史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人物传记。作者邵长蘅,清初著名文学家,其文与侯方域、魏禧齐名。他在清初文网严密的情况下,勇于道“人不敢道”,为“人不敢为”,替率众死守江阴孤城,同清军血战至死的江阴县史阎应元作传,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足智多谋的军事才干和英勇不屈的斗争气概。

  • 标签: 史传 简炼 衬托 人物传记 高中语文 民族气节
  • 简介:鲁迅先生的旧体诗《题小像》里有许多中外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具有多元阐释性。目前对其译本的批评还是停留在对语义因素的考察上,缺乏从交际层面对交际认知语境的研究,所做的评析难免有失偏颇。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标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题小像》中典故的五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通过认知语境来寻找翻译最佳关联性的途径。以期为具有多元阐释性文本的翻译批评提供参照。

  • 标签: 典故 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
  • 简介:《我是一条小河》,当这首诗歌优美的旋律浮现在1925年的新诗诗坛时,冯至这个诗坛并不陌生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我是一条小河》继之成为中国新诗的抒情经典之作。

  • 标签: 诗坛 冯至 中国新诗 诗歌 抒情 经典
  • 简介:为了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语言学习者要了解作文评分标准,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高分写作策略,使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达到较高的标准。现提供四级作文评分标准如下,并以2004年6月四级作文为例,通过对范文进行点评,来学习怎样较为准确地为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批,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 标签: 评分标准 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 写作指导
  • 简介:<正>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词,称《白石道人歌曲》,其特点是"清空""骚雅"。这和他那种怀才不遇,浪迹江湖的生涯分不开,又同作者"用全力"来锤炼词语分不开。炼词,一般来说,是指对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在另一些场合,自然也不排斥对某些辅助成分的锤炼。本文拟就这几点作一简要的剖析。一、动词1)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