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1958年9月动工.1973年建成。移民搬迁工作自1959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历时20年.先后分六批搬迁21万人左右。集中安置在新疆、青海、湖北等地。2008年.新一批移民开始,此次需搬迁移民15.6万人。为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四十年里.约40万淅川移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尤其是初期移民,补偿款仅7070万元,

  • 标签: 移民搬迁工作 丹江口水库 1959年 2008年 集中安置 搬迁移民
  • 简介:第一乐章,奏鸣曲第一部分:(呈示部),主部主题命运如噩运的风魔骤至,铜管乐器猝不及防地发出锐利声响,划破长空,席卷幸福的房屋和安宁的树木。刹那间天地摇动,世界陷入昏暗,主人公怆然倒地,随后挣扎着匍匐前行。外界的毁灭辐射到内心,命运不停地给灵魂注入毒素:惊惶焦躁,抑郁悲凄。宿命难拒,人生若梦,精神的磨折绵延不断。逃离,逃离似乎是不绝的音调,而忧伤毫无结果……

  • 标签: 移民岁月
  • 简介:时间当代某夏日。地点奋斗水库项目办公室。人物郝一民30余岁,库区工作人员。刘嫂30余岁,库区移民。朱大娘60余岁,库区移民。吴大爷70余岁,五保户,库区移民。[幕启:舞台上有桌椅,桌上有"移民安置办"牌子。

  • 标签: 库区移民 民情 工作人员 移民安置 办公室 五保户
  • 简介:<正>1虽然打着伞,但武友谊赶到玉阳汽车站时,人还是变成了一个雪人。他走进大厅,站到红色的电子大屏前寻找去宜昌的车次,有人冲他喊道:出去把身上的雪抖干净进来!武友谊这才知道他头上和衣上落了厚厚一层雪。

  • 标签: 张得胜 邓方 一只手 给你 就是你 不知道
  • 简介:我的襟弟黄先生故去了。他患肝硬化病虽经换肝,但终因排斥而不治。他的一辈子现在可以盖棺论定了。他是一个为了家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我这里说他"为了家庭"是饱含褒意。他自幼丧父,事母至孝,成家后十分体贴自己的妻子,极其关心自己的儿女。他毕生所追求的远不是构筑一个温馨的家庭。他把儿女的教育问题置于首位,并为此作出了自我牺牲。移民不易,他们初到美国之时,儿女年幼,他们

  • 标签: 移民 家庭 父母 肝硬化 教育问题 自我牺牲
  • 简介:长安城是一座移民城市。秦国时候,关中这片土地文化是薄弱的,奉行先军政治,有点类似今天的朝鲜。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进一步恶化成文化沙漠,把周朝遗传的文化因子荡涤得干干净净。秦朝由前221年到207年,存世仅14年,一个时代,突出强调军事,而做为基础的文化和经济一无是处,注定是粗糙的。一把弓过于僵硬,会断的。

  • 标签: 移民城市 长安城 土地文化 先军政治 焚书坑儒 文化因子
  • 简介:巴黎三空间在巴黎,可看到三个很有意味的发人深省的空间。巴黎旺多姆广场,那里有英国王妃戴安娜在车祸前吃最后晚餐的丽池饭店。她的情人小法伊德送了她在饭店旁边的珠宝店买的二十多万美元的珠宝。这些大珠宝店是犹太移民开的。在巴黎19区,那里有很多一个挨一个的中餐馆和充满中国货的小超级市场,店主是中国移民

  • 标签: 移民文化 新环境 智能资源 制度文化 希伯莱 犹太移民
  • 简介:摘要拉丁美洲各种族之间,种族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历经数百年,融合之多元,融合之充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且有趣的现象。通过历史考察,研究拉美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中存在问题,对任何多民族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拉丁美洲 种族 融合
  • 简介:近年以来,中国大陆文坛的新移民文学(或留学生文学)的热潮方兴未艾。《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都曾一纸风行神州。这种轰动的接受效应,正反映了大陆读者打开门户,探首域外,尤其感兴趣于大洋彼岸的那块神秘的新大陆的热切心态。作为发端,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但从文学发展和审美批评的视角去看,它们又都带着学步期的印痕。一是它们大都沉溺于“我的故事”,以个人自传作为小说的底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留学生文学 中国大陆 审美批评 接受效应 文学发展
  • 简介:移民文学走过整整30年的历程,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大军中的绝对主力军。从初期以曾经的知识青年为创作主体的重于经验性倾诉性的宣泄,到新世纪头十年进入一个健康的成长期,再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历史和人性的深度开掘、题材的宽阔拓展、艺术手法的多种多样以及语言的精雕细刻为重要标志,新移民文学进入成熟期,而新世纪前后出现的新一代留学生文学亦值得期待。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新世纪
  • 简介:海外新移民小说的都市书写呈现出后工业时代人性的多面性,纽约、芝加哥、巴黎等西方现代都市镜像及唐人街意象,反衬出中西文化冲突中新移民的困惑与无奈。但这不是对西方消费社会的一种屈服,而是通过批判来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性的完美塑造。

  • 标签: 海外新移民小说 都市 中西文化冲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2
  • 简介:WMO的建立将填补目前国际组织处理移民问题的空白地带,国际移民问题正属于后者,国际移民问题业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心问题之一

  • 标签: 中国应有 国际移民 应有对策
  • 简介:移民文化在澳大利亚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澳大利亚作家把移民文化作为重要的创作母题,反思和探讨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作品分析,试图勾勒出澳大利亚小说创作中移民文化的独特视角及其特征.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创作 移民文化 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 民族精神
  • 简介:荣昌陶这一传统手工艺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整个陶业三起三落而不灭。在荣昌陶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明未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明末清初拯救了即将衰败的荣昌陶.可以说移民文化是构成荣昌陶文化的重要因子,对其研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究社会变迁对工艺变迁的影响,试图通过移民文化与本土陶文化碰撞融合的研究,探究社会变迁情境下的荣昌陶工艺变迁。

  • 标签: 湖广填四川 移民文化 荣昌 传统手工艺 社会变迁 历史意义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于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们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们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因此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新移民文学 比较 文化认同
  • 简介:新崛起在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其首先面对的是文化"移植"的困惑,由此而展开对"家""国""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反思和突破.他们在异质文化的分裂对峙中经历了精神"迷失"的痛苦,然后在"茧"的挣脱中伸展了"蛾变"的翅膀,他们开始寻找"个体人"的生存空间,他们有意在"边缘"状态的独立清醒中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超越乡愁"的高度上寻找新的生命理想.

  • 标签: 迷失 突围 海外新移民作家 文化移植
  • 简介:2000年,裘帕·拉希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出版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拍成电影。拉希莉的第三本书《不平常的尘世》更是超越了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平。拉希莉的小说首先聚焦在孟加拉人身上,其次是移民一代,探索背井离乡、孤立、同化的主题。《不平常的尘世》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扩大和深化,它将会长久打动读者的心。拉希莉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演变洞如观火。她的文章虽然有点正统,但又简明易懂,这是令人称道的。《波士顿环球报》评价《不平常的尘世》为"八篇精彩故事再次肯定了拉希莉作为这个国家最多才多艺和优雅的年轻作家之一的地位"。尽管她是个年轻作家,但她的作品是成功和永恒的,《不平常的尘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8年4月1日,《不平常的尘世》首版上市,4日我电话采访了裘帕·拉希莉。

  • 标签: 拉希莉访谈 文化阐释 移民文化
  • 简介:新旧世纪相交的海外华文坛,新移民文学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脉。在东西文化空前剧烈的碰撞和交融中,新移民作家群体以其开阔的视野、娴熟的笔致,构建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学殊然迥异的文学空间,彰显出与前辈移民作家不同的文学观。为了给新移民作家建立一个交流和切磋发展的平台,亦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学术界对海外新移民文学深入广泛地研究,“新移民作家笔会”自成立以来,得到了海外作家的热烈响应及国内学坛的热切关注,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致力于推动海外华文学研究的理论扩展。2004年9月曾在江西南昌召开过“第一届国际新移民作家笔会”。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海外移民文学的发展轨迹,并且与国内文坛交流接轨,笔会将于2006年7月17日-21日与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第二届国际新移民作家(成都)笔会”。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作家群体 对外文化交流 世界华文文学 东西文化 文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