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9
  • 简介:《毛诗序》和《诗谱》还提出风雅正变说,《毛诗》这种以诗为史,那就是认为汉人以《诗》为史、以史证《诗》

  • 标签: 化解读 历史化 解读诗学
  • 简介:  2006年,苏童的长篇小说出版,这可能会令评论界困惑不解,苏童在这样的年份推出一部这样的小说,苏童是不是太率性而行了?苏童沉迷于个人的文学世界,难道说如此与世隔绝,写出如此与世隔绝的小说?不用说,这样的疑问我也有,但读完这部小说,我还是不得不为自己释疑.我几乎是一点点地理解了这部小说,理解了苏童.……

  • 标签: 历史残酷 新著碧奴 残酷苏童
  • 简介:主流历史写作常常把历史解释为一部意识形态史.苏童作品重新勾画了主流历史写作所遮蔽的,所隐瞒的部分,从生命真实的角度揭示出一部部鲜活的个人历史,这种历史由于其个人叙事性而成为一种更接近本真的历史.对于当代文学的创作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苏童 历史 真实 叙事角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但是对鲁滨孙来说,鲁滨孙的父亲就用描绘伊甸园一般的语言来描绘鲁宾孙的生活,笛福发表了《鲁滨孙漂流记》

  • 标签: 人类悲剧 历史英雄 孙形象
  • 简介: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是一个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时代。此时,尚酒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士都好饮酒,文学史上著名的魏晋风流,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而竹林七贤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人团体,其成员及作品更是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中国历史 文化视角 作品 解读 阮籍 魏晋风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9
  • 简介:(p392)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们对待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联系,《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高度重合的典型范例,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

  • 标签: 历史主义解读 叔叔小屋 小屋新
  • 简介:《八阵图》一诗末句“遗恨失吞吴”向来解读甚多,大致可分为文学研究和历史分析两类。文学研究多以此诗咏史之性质,重视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分别考证仇注四说之正误,抑或新论。历史分析重史料发掘及史料间联系,于此诗而言常关注《隆中对》及东征前后事。立足于前人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刘备、诸葛亮对《隆中对》的政治实践和东征前后诸葛亮战略构想的转变,并结合杜诗中诸葛亮形象特点及渊源,仇注四说之解读,“旧说”最为近似。

  • 标签: 《八阵图》诸葛亮《隆中对》 历史验证
  • 简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以至与“革命”和“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大众文艺”,可以说是一批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者近年的“冲动”。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而言,继收集了多位中国中青年学者精辟的“解读”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的出版,已从北京、纽约、芝加哥、伊州香槟辗转到香港“落户”的黄子平的个人专著《革命·历史·小说》(1996)最近又问世。黄子平说,过去七年他“身心二境”而“无法沉潜”,是这书“粗糙不成体系/系统/体统”的原因之一。对于我这个在过去七年也曾经就一些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黄子平的批评意识进行“解读”的读者来说,从书中却能读出一点包括批评对象和批评主体的“体”、“系”和“统”来。从内容编排来看,十章的《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作两部分。占前五章的第一部分集中讨论“革命历史小说”,即批评者界定为中国大陆五十至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2页)的作品;第二部分则由没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后五章所组成,涉及的批评对象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西西的《肥土镇灰阑...

  • 标签: 中的解读 历史小说 子平革命
  • 简介:《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文学创作中最具代表性、总结性的作品。小说中那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那对人性善的固守与诠释,那不肯就俗、坚守着本真的美学理想,都从那既神奇如天马行空,又古朴似“伊甸园”清流般的话语叙述中,从现实、神话与历史的三维时空的建构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文本解读 神话 历史 布尔加科夫 文学创作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新历史主义 边缘话语 中心话语 创作倾向
  • 简介:奈保尔《世间之路》凡九篇,看似相互独立,但确又构成了一个所谓的“序列”或“一部小说”。在表面上碎片化的叙述与内在主题的一气呵成的张力场中,通过把曾经写过的故事冠以“未曾写过的故事”进行重新书写,奈保尔使我们看刘,对历史的重演并不是要与过去进行比较以突出当前的优越性,表现时代的进步;相反,历史作为叙述,并没有真正开始和结束。以不同的视角接近历史,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历史之路,作者在此记录的只是世间历史的一种道路。而对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则总是随历史的大潮时起时落。奈保尔在《世间之路》中为我们讲述的,正是后殖民时代“新大陆”历史道路的寓言。

  • 标签: 《世间之路》 历史 叙述 寓言
  • 简介:从女性主义视阈解读郭沫若民国时期的历史剧,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交织的复杂状态,一方面,出于郭沫若的理性创作动机,作品中多时代精神的投射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信息。另一方面,郭沫若思想意识中传统男权文化的毒素,左右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性别关系的设置。他把女性形象的依附性和工具化特质作为肯定和赞美的品质,在男女性别关系的设置上沿用封建男权文化的男尊女卑性别模式,流露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绝对支配权。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了郭沫若的意识表层,但真正塑造郭沫若灵魂的仍是中国封建男权文化。

  • 标签: 郭沫若 建国前历史剧 性别模式 性别态度 审美形态
  • 简介:<正>诗题“纯棉的母亲”,非常有质感,有重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有质感的母爱,“温暖、柔软、俗不可耐”这是母爱恒永的天性,也是纯棉恒永的属性,于坚似乎就是要以“温暖、柔软、俗不可耐”写出一份不落俗套的母爱。但是诗人似乎还不在于写母爱,而仅仅是写母亲;也不想写感天动地、崇高大写的母爱,而只是写自己那不合时宜的、小写的母亲,一

  • 标签: 于坚 重量感 感天动地 格格不人 历史感 个体生存
  • 简介:2009年10月,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Mantel)凭借历史小说《狼厅》(WolfHall)荣获布克奖(ManBookerPrize),此后又接连收获四项文学大奖。时隔三年后的2012年10月,曼特尔携新作《提堂》(BringuptheBodies)再次摘得布克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奖的英国作家,而且再现夺奖狂潮:2012年英国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2012年科斯塔长篇小说奖、2012年科斯塔年度图书奖和2013年大卫科恩奖。

  • 标签: 历史人物 希拉里 国家图书奖 英国作家 解读 篇章
  • 简介:1993年后,一批中国大陆赴美学者和留学生的著作在两岸三地相继问世.它们是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张旭东《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话语》(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 标签: 意识形态 大众文艺 解读 历史转型 著作 小兵
  • 简介:羊子(本名杨国庆),出生在四川羌族聚居地——理县,当代羌族诗人。曾经出版过诗集《一只凤凰飞起来》等。他的诗歌先后在《民族文学》、《星星》诗刊、《文艺报》等刊物上发表。一直以来,他的诗歌以羌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作为关注点,不断地进行散文化的诗歌吟咏。

  •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 羌族 诗人 汶川 长诗 解读
  • 简介:作为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延安文艺”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现当代文艺史上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艺术能量,更是巨大,不仅屡遭“告别”而不死,而且,愈是经历时光的淘洗,愈是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因而,解读“延安文艺”,可以从多种角度切人,写出多样理论文章。但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经常集中在几篇经典文献上,比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代价值 历史视野 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 精神遗产
  • 简介:作为英雄失路的千古悲歌,项羽《垓下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它曾拨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悲歌慷慨的项羽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形象。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从中我们能够窥见项羽的个性与弱点,进而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这首诗进行历史与文学性的解读,揭示其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背后的深层意蕴。

  • 标签: 项羽 《垓下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