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发生一只铁丝耙子搁置在柴草旁因了耙子的搁置,往往勾起柴草的自闭症灶膛的火,已熄灭很久日子就是这样。每一堆被遗忘的碎屑都反刍着光阴。它堆在未被耙子搂过的柴草底部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名的"洞喻"里,被锁在洞穴里的囚徒的目光从洞内向洞外的不断转向意味着对真理的不断切近。现代性意义上的目光的不断转向是主体自我建构与更新的过程。两种目光的转向都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发生与运作。本文通过对鲁迅世界里的"目光"不断转向的呈现,解析其主体精神的发生与运作。

  • 标签: 主体精神 世界 鲁迅 现代性意义 自我建构 柏拉图
  • 简介:<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批判的靶子是"今日之文学",火力又集中于骈文、律诗,原因是骈文、律诗"不讲文法"故而"不通""言之无物",因而胡适大力号召"废骈废律"[1]。但如果从深层来看,则胡适此文涉及自古有之的文质之争。胡适认为文胜质则弊害丛生,导致言之无物,因而他力图矫正这一弊端,但是他并不是要回到"文以载道"的路上,而是在废骈废律的旗帜下表示出反传统、反复古的决心,正如有论者所揭示的:"胡适所言文学革命‘八事’,几乎每一‘事’都与‘废骈’有关。‘文当废骈’的主张与‘以白话

  • 标签: 文学传统 八事 载道 文质 刘半农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