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把一个人的意志、勇气、胆识及其表现出的能力,说成是他拥有的力量,可我宁愿相信那一切更深的意蕴是魅力;这种魅力可以感染你,影响你,进而推动你去认识他从事的工作和开辟的事业,并最终使你进入他的世界。当你熟悉和了解了王世俊的经历,恰恰是验证了这一魅力的过程。他拥有这种魅力!同样,我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于,或者说不自觉地形而上地把改革者们、创业者们统统描绘成高大伟岸的形象,以致成为一种范例。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王世俊又确确实实长得高大健壮,是个坚强而硬朗的汉子。这种生理上的高大健壮赋予他一种威严,而这种威严似乎无需令人敬畏便可以让你从中感受到他的信任和热情。他笑着,

  • 标签: 王世俊 选择压力 现实生活 新桥矿 铁矿储量 不自觉
  • 简介:  行为艺术家高氏兄弟创造了一件极具震撼力的艺术作品:他们组织了几百人来到黄河边上,让大家两人一组,随意组合,互相拥抱.他们把这件作品命名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拍摄了各种各样的人们拥抱的照片:有的热烈,有的勉强,有的腼腆,有的尴尬,有的僵硬,有的自然……千姿百态、不一而足.此后,他们还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组织过各类人群参与相似的"拥抱"活动.……

  • 标签: 心灵饥渴 皮肤心灵 饥渴之中
  • 简介:在我们居住的圆形球体的另一边,一位长着八字胡的中年人名叫萨尔瓦多·达利,他时常抱怨弗洛伊德这个家伙:他把人类最隐秘的东西全暴露了出来……老家伙还把人一个劲的往梦境里推。我想他一定是疯了。这并不奇怪,达利和我不同,他走完了春夏秋冬之后便一头扎进了由一行行一页页组成的新的历程。不管春夏秋冬这条路抑或是一页页的路,都有开始和结束。好像旁

  • 标签: 页页 达利 狗日 我不知道 对我说 人说
  • 简介:<正>雷达在《论世纪眼光与新状态文学》(《文艺争鸣》1994年5期)一文中指出:一切都非单因单果,每进一步,必会牵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整个民族生存的方方面面,于是,一种更深广的反思开始了,它围绕着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和历史的现状,试图开出重铸民族灵魂的道路.这一思考重心的迁移,归根结底,就是思索我们的生存状态一先不忙下结论我们“是什么”,先弄清“我们在哪儿”.正是在研诘生存状态这—点上,我们与西方思潮具有某种“同构”,但国情的悬殊,又使之具有“异质”.抓住写生存状态一枢机,不但可以抓住它与以往创作潮流相互区别的特质,而且以此为轴心辐射开来,可以打通它与20世纪人文思潮,与当代中国现实,以及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诸多关系.新状态文学决不应只是一个空壳,决不应只是满足于写

  • 标签: 同构性 生存状态 新状态文学 文化心理 民族灵魂 异质性
  • 简介:著名散文家韩少华在为一部水电工人撰写的散文集序文中曾写道:“水有形而电无迹。但是,水和电交织成的,却是生命的网,文明的网,幸福与希望的网。”“水,自古就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电,至少是现代文明的神经。对待水电自然资源的态度和开发能力,早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具文明程度的评价依据之一。”笔者也

  • 标签: 中水局 再创辉煌 十三陵蓄能电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即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  现代与后现代,  现代和后现代的矛盾分析

  • 标签: 后现代性 现代性后现代
  • 简介:<正>人有痛苦和悲哀,但更希望欢乐和喜庆。每当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千家万户团聚在电视荧屏的前面,无不翘首期望:演员们能够逗引他们笑的神经,让他们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晚上,以消除一年的疲劳和辛酸,换来新的一年的愉悦和希望。这样,以笑为标志的喜剧,就象以哭为标志的悲剧一样,成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人类有悲也有喜,有哭也有笑。哭有多种多样,笑也有多种多样。由于笑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喜剧。有的是因为生活美满,歌颂生活的幸福愉快,这是生活的喜剧;有的则因为生活的虚假做作,加以揭露和鞭笞,这是讽刺的喜剧;还有的是以轻松的微笑,消除生活中的误会或令人不够愉快的事,这是滑稽和幽默。西方的喜剧,兴起于希腊

  • 标签: 喜剧性 讽刺喜剧 悲剧性 审美范畴 生活美 弗洛伊德
  • 简介:<正>一、文化与环境《辞海》(1979年版)指出:"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的基础。"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历史连续性 社会物质生产 精神财富 绿色文化 组织机构
  • 简介: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一种令人瞩目、轰动社会的文化现象,是最显著的一种样式──电视片,它使电视──这个“二十世纪最新的艺术载体”,发挥其快速、直接、及时、逼真、兼容的特性,它是把握中国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政策传播以及反映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的不可缺少的重型武器。电视片从目前创作和播出的情况看,包括了政论片、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调查报告、电视纪实文学等几大类型。本文拟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电视片创作的心得体会,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有影响的电视片成功作品和作者为例,分析和论述,电视片创作理论与实践未来走向的问题,全面阐述电

  • 标签: 电视片 思辩性 当代电视 纪实性 政论 创作理论与实践
  • 简介:作家赵清学同志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近50年,写出了大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适合于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斗争生活,也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欣赏习惯,这恐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想谈谈他为少年儿童创作的《郭亮不死》一书。这本书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四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的《革命先辈的故事》丛书的一种。论字数只有十万字,谈影响却比较深广。这本书1982年8月出版,截止1991年共印刷了五次,总印数19万多册。国家教委和湖南教委先后向全国、湖南省中小学生推荐,列为“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用书。这本书获《革命先辈故事》丛书优秀创作奖。

  • 标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协作出版 赵清学 革命先辈 欣赏习惯 民族风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许多人都喜欢有月亮的晚上,我自然也不例外。的确,比起纤芥毕现、言行嘈杂的白天,迷蒙或明丽的月夜,似乎总是具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缥缈神秘和幽雅静寂,从而更令人喜欢或独爱的了。由此我肯定月夜是有魔的。这魔就在于它的似虚又实、既动又静,也在于它的难以捉摸,不可名状。这种魔,常常能在你亲临其境时,恍觉手掬莹白,怀抱清芬,思绪起伏,神鹜八极……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多年以前的一个月夜。那是深秋的夜半,我从田间放水回来,发现天上的铅云不知什么时候已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含有宝石一般幽蓝的层峦之上,忽然出现了一轮冷洁的月亮。一瞬间,水一样银白的月光,把山岗、树

  • 标签: 魔性 月亮 神秘 宝石 静寂 银白
  • 简介:西蒙·波芙娃与萨特不仅是以自己的存在主义理论和创作成果留存于世,其中更有他们那惊世骇俗的情感处理方式:放弃婚姻,不经结合的结合,却永不离弃,而又允许双方偶尔的风流韵事.他们订立的"君子协议",的确是为了克服现代人面临的尴尬的无法克服的伦理学困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因为这个世界虽然仍有战争、流血和不义种种关于政治理念的事务要求人们为之花费精力;但是,在警报解除,人们从避难所、从壕堑、从硝烟中走出以后,走进缱绻而迷蒙的长夜,那关于身体和情感的棘手之事很快就会到来.波芙娃和萨特究竟解决得怎样呢?

  • 标签: 暧昧性 道德暧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12]三笛卡尔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对科学作真理定位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但笛卡尔以来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为科学作真理辩护的努力并未成功,[8]当启蒙哲学家们在为科学作真理辩护的时候

  • 标签: 透视现代性
  • 简介:新时期电影创作中有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三统一论。三是指思想、艺术和观赏,并要求三的统一。一部影视片的好坏与质量高低,就靠这三及其它们完美统一的程度来衡量。在三统一论之前,文学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批评标准是两统一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定的。他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是:“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及其关系的完整论述。三中的思想和艺术,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统一论的影视标准,似乎可以理解为在新时期对毛泽东两论统一论的文艺思想的新补充和新发展,不过,这应该是理论家们研究的课题,笔者不敢问津,本文只想对其中的观赏发表点肤浅的看法。三中的观赏属于什么标准呢是从属于政治标准,还是从属于艺术标准看来既不像政治标准,也不像艺术标准。因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都有它特定的具体的明确的内容,这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分析...

  • 标签: 观赏性之我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8这种自反现代成为吉登斯所言的既不同于现代也不同于后现代的,甚至他认为后现代并非是现代之后才产生的,——《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后现代与知识分子》(1987年)、《现代与大屠杀》(1989年)、《现代与矛盾》(1991年)

  • 标签: 现代性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