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学文体的重要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迄今为止,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在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标签: 语料库 文体学 硕士学位论文
  • 简介:内容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的两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各具特色。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未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学术化”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培养单位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各专业岗位的需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体现出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特别是学位论文撰写中的应用尤为迫切。

  • 标签: 实证研究 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 简介:摘要财经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极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办法,不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 标签:
  • 简介:一九一八年九月,徐志摩抵旧金山,后进克拉克大学历史系。次年九月,转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关注政治、劳工、民主、文明和社会主义等问题的研究。一九二○年九月,徐志摩以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这篇用英文写就的论文,从未被译成中文收入徐志摩的各种文集,顶多也是在编辑说明里注上:现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现由美国圣若望大学的金介甫教授寄来影印本,勉力译出。金介甫在给我的信中谈了他读这篇论文的印象:“从今天的标准看,徐论中国妇女地位的观点是很落后的了,但我想,在五四运动后仅两年,他的观点不致十分落后吧。显然,他过份强调中国妇女地位积极的一面,部分是因为本着爱国的精神,反击西方对中国的批评。”

  • 标签: 徐志摩 介甫 编辑说明 圣若望 硕士论文 妇女地位
  • 简介: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指导世界文学专业俄苏文学方向的研究生。1997年学科调整之后,世界文学专业的名称改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我带的研究生隶属于欧美文学方向。由于我本人的研究仍

  • 标签: 学位论文 学术创新 研究生 教育体制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 简介:陈忠实个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国当代农村题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考察,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本文分为两部分:作家论和作品论。作家论:寻绎陈忠实作为艺术个体的现实来源。探析熔铸作家农民意识、道德、情感、心理的先天质素、生活际遇和文化境域,揭示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生成、发展的内在根据,评述作家生活与创作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把握作家文学思想隐幽的演进轨迹和全部创作的整体精神态势。作品论:根据蕴涵的思想质量和艺术魅力,将陈忠实创作分为两个时期。论述前期作品在感召时代、反思历史方面存在的文学史价值,在思想意蕴方面存在的单薄浅显、作者理念较为外化的性质。论述后期作品在历史意识,文化视镜等方面深阔宏大的特点,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等方面开放进取的积极应变,在可读性和艺术性方面走向新境界的趋势

  • 标签: 创作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 陈忠实创作
  • 简介:这次选取的是一个较长的题目,比较直白,但也一目了然,读者从题目就能了解我要说些什么。随着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公布,全国高校均开始进行研究生招生复试。北京语言大学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共有25名考生进入复试。其中专业面试是复试的一个重要环节。

  • 标签: 文化传播 面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 日本 硕士 北京语言大学
  • 简介:<正>潘:不知始于何时,中国文坛上的一部分人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玩”风,“玩文学”、“玩小说”、“玩一回评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在他们看来,文学的位置不再那么重要,更谈不上什么神圣,于是,从事文学事业也大可不必付出情感、社会责任、良知等沉重的代价,而只要写“油”了便可。

  • 标签: 文学艺术 社会责任感 批评家 对话 位置 作家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关于对外汉语教材方面近十年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论文选题分布极不均衡,教材微观研究、具体教材研究和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占所用研究的90%以上,而很多研究领域研究较少,甚至还存在空白领域,硕士研究生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目前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 标签: 对外汉语 教材研究 选题
  • 简介:2012年5月25日至27日,新诗所2012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顺利进行并圆满结束。共有43位同学参加并通过答辩,其中1位博士、35位研究型硕士、7位专业型硕士

  • 标签: 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 新诗 研究型 专业型 硕士
  • 简介:[摘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和行业进步的关键。传统教育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实践教育,与现代最新技术脱节,难以满足专业硕士在职场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经验。因此,提出一种创新的培养方法,融合现代流控技术案例教学与校企联合实践培养,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升技术迭代适应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 标签: []专业硕士 校企联合实践 案例教学 培养模式
  •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阶级 “立人”思想 人群特征 知识分子 《新青年》 文化精神
  • 简介:2013年5月25日下午,新诗所201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圆满落下帷幕。此次答辩历时两天,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主席特邀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魏建教授担任,答辩委员由新诗所的蒋登科教授、陈本益教授、向天渊教授、熊辉教授、梁笑梅教授、张立新副教授、童龙超副教授担任。专业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主席由重庆师范大学谢贤杨教授担任,答辩委员由教育学部的李玉文副教授,新诗所的向天渊教授、熊辉教授、梁笑梅教授、张立新副教授、童龙超副教授担任。

  • 标签: 毕业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 新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副院长
  •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 标签: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 中国 文学评论 政治文化环境 社会关系
  • 简介:摘要电影《美丽心灵》基于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约翰.纳什因过度渴望成功而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后在妻子和朋友的关怀下与病魔顽强斗争,告别欲念一心研究,终获诺贝尔奖。电影反映了西方价值观中淡欲、宽容和真爱的传统,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电影作深入解读。

  • 标签: 《美丽心灵》 淡欲 宽容 真爱
  • 简介:本文认为九十年代依然延续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其作用机制变得更隐蔽、更间接、更有效,因此,九十年代并不是个体文化时代,而是过渡性的“准个体时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也不具备个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它在外部形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属性,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反个人化的潜在倾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准个人化写作”,其根本意义在于曲折地展示了在当今时代成长为个人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九十年代小说发展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描述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家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旨趣的冲击和改塑,寻绎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的精神指向、题材选择、叙述形态、接受图式、叙事模式、文体风格的渗透性影响,剖析九十年代小说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规避,在文化视阈内立体考察置身于各种冲击的漩流之中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潜在危机与新的生长点。

  • 标签: 《九十年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中国 文学评论 生存方式 审美旨趣
  • 简介:“现代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核心使命,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危机本质上也正是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当下文学中,便是现代性叙事的崩溃。现代性叙事形成于五四时期,文化启蒙与批判是它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则是承担主体(因而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正可视为是现代性文化的载体)。但是,这一叙事及其意义体系被后来的革命——政治文化所转换,直至“文革”后才逐渐恢复。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现代性意义叙事在复苏发展过程中,过于迷恋自己的社会即时性意义效果(现实主义小说)和形式意义(先锋小说),而逐渐偏离了现代性建构这一世纪目标;其次,商品经济的兴起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导致现代性价值的“落空”和现代性意义叙事的失效;第三,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对现代性意义及其叙事是一个致命打击,它俨然从学理上解构了现代性存在的合法性,宣告启蒙与批判的不可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流行和“新写实”的兴起,便是现代性叙事危机的体现,知识分子文化变得黯然无光。然而,只要稍作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现代性伟大叙事的终结”,只不过是中国式后现代理论所设的一个逻辑陷阱。实事求是的考察将向我们揭示出,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

  • 标签: 《世纪末中国小说文化格局的现代性批判》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精神 价值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