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到北京学习快两个月了,“例假”一直没来,怎么回事?晓晴自己也不知道。水土不服,还是……?身体并无不适之感,饮食、情绪也可以,奇怪,自有“例假”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不正常。“一定是有喜了。”河南大姐非非在乡下干过几天赤脚医生,又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俨然一个过来人的口吻。“不会的……”晓晴望着非非,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涌上一阵甜蜜。

  • 标签: 在乡下 医院检查 软缠 透不过气来 北京火车站 一遍遍
  • 简介:画了三十多年的画,苦趣乐趣实在不少。窗外云淡风轻,画,内心并不自足。为什么?因为自己大多时候并不满意自己,我还没有画出自己理想的画。所以尽管此刻的内心世界心恬意足,却总有一种满足感在。从天台山甫归,古寺高僧的那句话萦绕在耳:艺术家都是迷惑的人。如果我总怀抱着种种审美的欲望,并为此欲望的不能理想表达而苦恼,则我也算得上一个本质上的艺术家。从艺术的立场看,我还算本色,而从佛家的宗教立场看,我也不过是迷者众生中的一员。

  • 标签: 内心世界 艺术家 宗教立场 满足感 天台山 理想
  • 简介:读蔚然的小说非常轻松,这一是因为他的叙述很流畅,一个故事讲下来,基本上没有故意绕来绕去的地方,不让人费周折;其次是他的语言很本色,既不造作也不简陋,与他写的乡村故事融为了一体。在读多了当代文坛上那种佶屈聱牙、矫揉造作的小说后,突然读到这样的作品,确实有一种新鲜和欣喜的感觉。我们首先来看他的叙述。这三篇小说叙述的都是中国社会这几十年中的乡村故事,乡村的现场感很强,人物的心理和语盲很鲜活,完全是乡村人的真实生活和面目,丝毫不带知识分子气,也没有生硬的居高临下的说教色彩。

  • 标签: 小说 作品 乡村 真实生活 生活细节 语言
  • 简介:在我创作社会派环保小说《葛藤根》、《柱与棺》、《围猎》之时,曾想起在某个年代如同圣经般的训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生存权委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起码权

  • 标签: 惩罚 回归 人类 每个人 生存状态 社会派
  • 简介:<正>一那个女人死了,她的女儿和前夫在烧她的枕头时烧出了钱。在烧她的棉袄时,火焰里现出了皱巴巴的存折。他们的出现让周围的人很纳闷,眼形和嘴形基本都呈现了“O”——她还有丈夫、女儿,他们先前在哪儿来的?你似乎听见自己心里在问,但不是这样的,其实是你旁边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女人磨叨,她和你想到一块儿去了。“那个女人叫梅艳丽。”你又听见她这么说了一句。这个名字你觉得有点儿意外,听上去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想着她青面獠

  • 标签: 嘴形 人的皮肤 就是你 花园里 你喜欢 就这样
  • 简介:<正>阿斯卡尼奥·特林达杰坐在镇公所的办公桌后,思忖着为庆贺水电站提供本镇照明用电这一盛举的庆典节目单。节目单还得提请镇议会在最近一次的例会上审定。工程师们估计,大约一个月之后,电线和电杆即可架设到阿格列斯捷。阿斯卡尼奥决定举行宏大庆典:用帕乌洛-阿方索电站的电力张灯挂彩,此乃本镇在复兴道路上迈出的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谁能料定,除去工程师外也许“瓦列多-圣弗兰西斯科”公司的某位经理大人或联邦政府的某位著名政治家将会大驾光临?须知,这是在光辉途程中刚刚举步的年轻行政官员、未来的镇长的初露头角。庆典应有当年之盛况,那时许多富豪和政界人士、首府当局代表光临阿格列斯捷:有演讲、欢宴、舞会、焰火,镇上居民还将在街上载

  • 标签: 圣保罗 总工程师 阿斯卡 好妈妈 圣诞节 女秘书
  • 简介:这七个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念。格致说她的散文拥有“情书的高度”,朝阳拒绝“炊烟袅袅”式的美化——包括美化自己,方希渴望被一些“子弹”一般的别致看法击中,吕不在南方的烟雨之中想象一种语言利器,刘春意识到“文学是个人之道德与价值观的冒险”,雷平阳——别名“雷诗人”——固执地将散文视为诗,黑陶庄严地宣称他的散文要达到“四个度”:精度、速度、密度、信度。

  • 标签: 散文观念 背叛 诗人 文学 情书 回归
  • 简介:第一次尝试在地图上寻找我所生活过多年的这座小县城的位置时,我大约是八岁的样子.记得当我终于在云南省地图上找到了那个代表这座小县城的双圈圆点的同时,意外地发现还有一条长长的虚线也正好从县城当中穿过,地图上标示说那条虚线叫北回归线.

  • 标签: 回归线之城
  • 简介: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携。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 标签: 如影相随 如水 就是你 上跳 方寸之间 孤烟
  • 简介:英国有个历史学家,叫斯科特·帕金森,他分析了"为何大型组织大而无当,毫无生气"后,得出一个定律:"事情增加是为了填满完成工作所剩的多余时间."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工作效率低,是因为我们给了这个工作太多的时间.

  • 标签: 时间 陷阱 历史学家 工作效率 斯科特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