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对文学上的"80后"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他们被认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从事写作的青年群体。由于时间所限,"80后"的发展期其实很短,计约十年的时间。在白烨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文情报告》中,作为焦点现象与热点事件,"80后"曾被两次提

  • 标签:
  • 简介:80后这一个群体作为中国计划生育国策制度下产生的第一代“小太阳”,已经被太多的关注和溺爱围得没有了透气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代人身体和心智开始步入成年人的世界,他们想要以自我的身份,自己的思想同父辈对话。但是社会对他们质疑、父辈自以为是的经验自傲。让这样对话得不到对接。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压抑,使他们放弃沟通从而选择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逃离。达到身体和心灵上的解放。这样,“在路上”的逃离状态也就成为80后一些人共同的生存处境中一则悲凉而又无奈的寓言。

  • 标签: 80后 逃离 浪子 计划生育 人的世界 自我放逐
  • 简介:那天在去北大东门的路上,被洪子诚老师截住,说,《谢冕编年文集》发布会上发言,报题目,现在就报16月的大太阳当头照着,那情形比七步成诗还严峻。我一急,就报了现在这个题目。后来回头一想,发现这题目还真有点意思。首先,它是从我大约三十年前,为谢冕老师的一本书写的序的题目套过来的,那题目就叫《通往不成熟的道路》。刚才开幕式,洪老师还引用了序里的一段,说谢冕是“二十世纪诗歌造山运动”的“地质师”云云。其次,“道路”在时间上是双向的,既向前又向后:向后是怀旧,

  • 标签: 道路 80后 造山运动 二十世纪 老师 洪子诚
  • 简介:影片《80’后》由女性导演李芳芳指导完成,讲述了一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孩的青春成长故事。本文将分析《80’后》的女性遭遇,女导演在影片中呈现了怎样的女性形象,以及影片的画面和剪接所表现出的观看视角,并借由这些分析来研究女性主体意识在《80’后》中的反映。

  • 标签: 《80’后》叙事 女性形象 女性遭遇 主体意识
  • 简介:<正>写这篇评论之前,我试图寻找关于郁郁的评论。有些意外的是,只找到两篇文章,一篇是对《郁郁短诗选》的评论,这本诗集收入了郁郁2000年的20首诗,一篇关于"郁郁其人其诗","其人"为主,"其诗"为辅。①对于一位见证和参与了"文革"之后当代诗歌整个进程的重要诗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忽略。

  • 标签: 诗歌流派 后朦胧诗 话语方式 海上诗群 当代诗歌 《无题》
  • 简介:摘要随着时间的流逝,“80后”辅导员已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注重“80后”辅导员的培养,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并探索其形成原因,对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做好学生工作具有非凡的作用。

  • 标签: &ldquo 80后&rdquo 辅导员 思想行为特点 研究
  • 简介:关于80年代诗歌精神,已经作为一份遗产在展开讨论,听起来是有点反讽意味的事。说明80年代诗歌精神在今天可能巳然失去了。在80年代诗歌运动风起云涌时,就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论和评价,一派说“好得很”,一派说“糟得很”。有人认为这是西方“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在中国的重演,嘲讽得有点像抬举,有人冠之以后现代主义文化掮客等等。我在想,这

  • 标签: 诗歌精神 80年代 “垮掉的一代” 后现代主义 反讽意味 文化掮客
  • 简介:<正>一共和国文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经历了几番思潮发展到今天,在诗中表现"自我"这个主题已经带不起最初的感动。但在乌托邦政治刚刚解体的上世纪80年代,"表现自我"与"如何表现自我"是十分郑重而高贵的、带给人兴奋与动力的、被激烈探讨的问题,那个时代也是诗的书写方式及其把握世界的方式发生变革的时期。

  • 标签: 诗歌传统 诗歌创作 王小妮 海蓝色 新乡土诗派 诗探索
  • 简介:黄平:从历史想象、改革时代、左翼悲情、学科现状一路谈来,以文学为志业,最终要面对当下写作。我们恐怕不止一次听学界朋友带着骄傲的口吻讲过,90年代之后不读小说了;对于年轻读者情况也不容乐观,至少我在课堂上提到茅奖级别作家时,我校那些普遍高考六百分以上的同学们一片茫然。在一个被牢牢判定为“文学边缘化”的时代,当下写作的境况如何?我们不谈初步经典化的作家,比如王安忆、余华、贾平凹、莫言;我们也不谈高度市场化的作家,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笛安。我们选择六位携带各自美学特色的作家,从混沌的当下写作多样性谈起。

  • 标签: 多样性 写作 80后 文学边缘化 学者 历史想象
  • 简介:本套春树作品系列2012年7月出版,包括《红孩子》《长达半天的欢乐》《2条命——世界上狂野的少年们》《抬头望见北斗星》《激情万丈》五本。以不同的形式,从别样的角度展现了青春的另一面,皆为春树的代表作。这套书涵盖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随笔和诗歌多种文体,全面呈现了春树不同时期的创作,也恰切地诠释了一个少年成名的女作家的青春时光。

  • 标签: 上海文艺出版社携手 个性作家 作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