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在这个读图时代,手机是人们获得影像的重要手段,也是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手机功能日益强大,也逐渐普及于广大民众。手机影像在美学上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伦理上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的倾向,在传播上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且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甚至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但手机影像也存在着问题,譬如技术上的瓶颈和关于隐私的法律问题。

  • 标签: 手机影像 技术 美学 传播
  • 简介:每个人都有极限,跑步冲剌时、面对压力时,以及拍照的时候,无论是照片本身还是拍摄方式,摄影作为载体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上,给予我们很多可以超越的想象空间。本期我们选择了摄影师拍摄难度和文章制作难度双高的“极限摄影”。

  • 标签: 拍摄方式 摄影师 想象空间 极限
  • 简介:常说往事如烟。我是一个在练功厅、演出后台泡大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虽然也看了不少戏,但看到的都是搬上舞台的成品,渐渐遗忘了曾经的那些记忆。2017年9月2日甘肃省大剧院上演的一部古典舞剧《粉墨春秋》,把我又拉回到二十年前的记忆,扎靠、水袖、髯口、踩跷、亮相、身段、一颦一笑、唱念做打……那些旧事故人历历在目,可见往事并不如烟。《粉墨春秋》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

  • 标签: 台上戏 台下名伶 名伶影
  • 简介:对于中国戏曲艺术来说,如何在虚实之间既创造又创新,既跨界又融合,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实践,反复思考的重要命题。在电影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各戏曲剧种相继把经典剧目翻拍成电影,中国戏曲的传承传播也打开了一条便捷、高效且符合时代的路径。对传统戏曲艺术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绝佳机遇,然而,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市面之下,我们需要警醒其中所暗含的挑战与隐忧。

  • 标签: 中国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艺术 对话 光影 梨园 传承传播
  • 简介:2018年第一部与北美同步的好莱坞大片《移动迷宫3》,近日联合央视电影频道在万达CBD店IMAX厅举行主题为“迷宫最终谜底.末日绝地逃生”的影迷超前观会。央视电影频道著名主持人蒋小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标签: 迷宫 口碑 电影频道 大学教授 中国传媒 好莱坞
  • 简介:新井白石的《俳優考》是最早梳理中日兩國俳優發展史的珍貴文獻,並首次提出能樂受元雜劇的響而成,此説引起了日本學界長久且深入的討論。此説在中國未見有反對者,在日本則毁譽參半。明治、大正間的漢學家及戲曲研究者如西村時彦、笹川臨風、青木正兒及七理重惠等繼承、發展了該説,而日本藝能研究者則傾向於反對。這種觀點分裂的背後或有文化認同的心理在發生作用。

  • 标签: 日本能樂 新井白石 俳優考 元雜劇
  • 简介:萧兵对张光直的学术批评以“萨满论”为核心,表现在对虎食人卣、良渚玉琮、濮阳西水坡墓葬及三蹻的阐释,以及对中国与中美洲文明的比较等方面。从二人论述时间看,张光直未曾回应过这些批评,但对类似质疑有过预设和解释,本文称之为“潜在的对话”。二人的研究都围绕“物”展开,萧兵把“物”作为史料,旨在还原古史;张光直把“物”及物与人的关系视为理解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关键线索,希望建构新的文明起源观和古史研究范式。然而,张氏在反西方史学理论的霸权叙事的同时,所凭借的资源仍是西学话语中的萨满理论,故受多方争议。当下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的前沿发展呈现出将这两种“物”观念进行整合的趋势。

  • 标签: 萧兵 张光直 萨满论 艺术考古 “物”观
  • 简介:近五年来,新媒体纪录片从仅指新媒体之中播出的纪录片,逐渐扩展为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平台投资出品、制作并发行的作品。当新媒体从渠道渐渐转换为主体,当纪录片介入新媒体领域,观众所看到的,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交融与渗透。从此,此种媒介里出现的纪录片更多具备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更加自如地适应多屏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 标签: 新媒体领域 纪录片 发展趋势 精品化 中国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