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已经家喻户晓,然而学界对于广场舞的理论研究仍然欠缺,社会大众对广场舞活动的质疑仍然存在。本文通过社会调查,总结了广场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性、自发性、开放性以及非赢利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广场舞对提高参与者的身心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政治治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广场舞 功能 特性 文化自信
  • 简介: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广场舞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自发参与,使得广场舞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如何引导这一潮流,丰富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对如何推动广场舞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 标签: 广场舞 社区群众文化 积极作用 建设途径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中老年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广场舞有效实现了身体展示、"集体"意义的编织及群体互动的分层效应。但在个体化社会,广场舞女性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呈现个体认同的符号化、社会形象的污名化及群体归属的情景性等悖论。为推动广场舞女性社会身份的正常化,需要建构包容性公民身份的发展路径,进而承认其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来实现社会的再嵌入。

  • 标签: 广场舞女性 社会关系 体化实践 社会身份 群体互动
  • 简介:巴人文化是巴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文化母体,为巴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提供了主题思想、价值范式、文化标识和设计源泉。应弘扬农耕文化元素,挖掘田园文化元素,彰显山地文化元素,浓缩渔猎文化元素,从而打造具有浓郁巴人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 标签: 民族文化 巴人文化 景观设计 品质提升
  • 简介:广场舞蹈作为一个社会的“记忆”不仅位于民族历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也在个人和集体的身份认同中发挥着力量。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考察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媒介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被继承和产生的变化:一、广场舞蹈与历史之关联;二、广场舞蹈与个人、集体情感归属之关联;三、广场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凸显历史、集体、民族文化流变的媒介——广场舞蹈的考察,不仅丰富、细化这种形态的来源,而且希望能够寻觅到一条新的研究线索,并使这条线索能够具有延展性,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

  • 标签: 广场舞蹈 社会记忆 民族文化 个体与集体
  • 简介:即将于2月底拉开帷幕的2018年上海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上,将有5部作品亮相。《麦琪的礼物》改编自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夫妻,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为爱人准备一件圣诞礼物的故事。来自宝岛台湾的《隔壁亲家》.以上世纪五六+年代为背景,描写了海边贫穷农村的两个小男孩各自长大成家后,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在友情、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与矛盾下逐渐改变的故事。《秋裤和擀面杖"讲述的是“北漂”的经历.

  • 标签: 文化广场 音乐剧 上海 华语 原创 《麦琪的礼物》
  • 简介:6月8日晚,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民族器乐系承办的“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艺术惠民音乐会于盛京大剧院太阳广场成功举办。

  • 标签: 群众艺术馆 音乐会 成功 广场 太阳 剧院
  • 简介:广场舞”是当下最受舆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反映了艺术生活化的发展趋势,生动诠释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广场舞”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产物,而非舞蹈艺术内部逻辑演化的结果。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特征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以及当代中国民众以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回应,“广场舞”的确立表明舞蹈或文艺与社会的互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场舞是中国舞蹈史的最新篇章。

  • 标签: 广场舞 中国舞蹈史 现代化 伴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