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广元伊斯兰考略周传斌广元市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辖青川、剑阁、苍溪、旺苍4县和市中、朝天、元坝3区,总面积16316平方公里。1990年回族人口1052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35%,约占四川省回族总人口的10%,是四川省回族和伊斯兰的主要分布...

  • 标签: 伊斯兰教 清真寺 广元市 回族乡 青川县 赛典赤
  • 简介:由云南大学姚继德教授和李荣昆、张佐等著的《云南伊斯兰史》一书,于2005年6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云南伊斯兰 伊斯兰教 史出版
  • 简介:本文认为柯尔克孜族人民于17、18世纪才信奉伊斯兰,时间不长,但伊斯兰及其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柯尔克孜文化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议学者们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 标签: 伊斯兰教 柯尔克孜文化 文学 民间故事 语言 伊斯兰文化
  • 简介:本文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伊斯兰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医学、农业科学和建筑学等方面揭示了伊斯兰文明对科学的贡献;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比如哲学、史学、文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等,伊斯兰文明也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最后的结论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在过去,它们难以分离;在现在,它们还是相互依存。

  • 标签: 伊斯兰教 科学 文明
  • 简介:众所周知,教育对于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类的每一种文明要继续发扬光大,都非常需要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人才,只要需要人才的地方,那么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伊斯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准确地说已经历时135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与十六世纪中叶起形成的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即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培养人才 教育制度 十六世纪 穆斯林
  • 简介:本文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今世界伊斯兰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特别对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及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澄清了有关对伊斯兰的曲解与偏见,有助于正确认识发生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现象.

  • 标签: 当代 伊斯兰教 公正 思考
  • 简介:伊斯兰较早进入浙江,仅在省内主要城市中传播,清真寺少,穆斯林不多,基本为回族。数百年来,历史变迁,教门内、回族中的组织多有变化。兹根据组织的性质,时期的不同,按地区分门别类列表展示,表后辅以说明。

  • 标签: 伊斯兰教 组织 回族 浙江 历史变迁 清真寺
  • 简介: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

  • 标签: 西夏 大食 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
  • 简介:清代随着国内回回群体的繁衍、壮大,伊斯兰在华的生存地位得以巩固。虽然在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伊斯兰因一些地区穆斯林的反抗斗争,一度遭受重创,并曾牵连到江南地区,但综观清代杭州乃至江南伊斯兰生存状况,清真寺仍不断获以重修,回回人的教育、学术活动日益活跃,伊斯兰在平和、有序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 标签: 清代杭州 穆斯林 寺院修建 经堂教育 学术活动
  • 简介:<正>本文欲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回族伊斯兰育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关系作一番历史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一、回族伊斯兰教育思想;二、明清之际伊斯兰育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冲突;三、当代回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探讨。

  • 标签: 回族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回族教育 穆斯林民族 回族穆斯林 阿訇
  • 简介:和平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所倡导和践行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圣训”的和平理念,牢牢把握伊斯兰的和平宗旨,充分挖掘伊斯兰的和平的精神文化资源,为维护民族团结,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圣训” 和平 “吉哈德”
  • 简介:七八世纪之交,伊斯兰与西藏已有所接触,但直到14世纪才真正传入西藏。伊斯兰分别从境外和祖国内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并在保持宗教特色的同时,通过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上的不断自我调适,日渐“本土化”,受到藏传佛教和藏族社会的包容与接纳。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内地穆斯林入藏人数的不断增多,现存于拉萨、日喀则、昌都三地的4座清真寺已难以满足其宗教生活需求,于是伊斯兰临时礼拜点“应运而生”。民族宗教情况复杂的西藏,需要对其加强管理、合理引导和完善服务,进一步发挥伊斯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伊斯兰教 西藏 清真寺 临时礼拜点 穆斯林
  • 简介:一、经堂教育的产生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回族先民 伊斯兰教信仰 回族穆斯林 居住格局
  • 简介:北京伊斯兰何时形成,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一致认为北京自元代以来就已经是全国伊斯兰的中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观察了解中国伊斯兰的窗口了。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伊斯兰在北京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伊斯兰与清真寺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伊斯兰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北京地区 文化现象 清真寺 传播与发展 信仰体系
  • 简介:伊斯兰何时传入中国,史无定伦。众所周知,伊斯兰是通过海陆两路进入中国的,二者何为先行,历来也众说不一。学者们多数认为陆路传入较迟于海陆。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评述道:“回教传至中国,有由陆道,经今新疆而来者。有由海道,经广州而至者。”可以说,伊斯兰传入新疆的时间,也就是它通过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关于伊斯兰何时传入新疆,主要有唐代说、五代说和宋代说三种。

  • 标签: 张星烺 海陆 阿拉伯通史 喀什噶尔 苏非派 中国伊斯兰教史
  • 简介:济贫思想是伊斯兰经济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伊斯兰有很多要求穆斯林救济穷人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落在伊斯兰经典中。通过对伊斯兰经典著作中经济思想的分析发现,在伊斯兰经济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济贫的要求,各个部分的综合又恰好为济贫活动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本文通过对伊斯兰关于财富的性质的探讨,财富的获得、财富的分配、财富的享用等经济活动环节的分析,论述了伊斯兰经济思想中的济贫观念。

  • 标签: 伊斯兰教 济贫 经济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