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1981年10月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乡前河村窖藏的这件北朝时期的金龙项饰,通长128厘米,重212克。龙身用金丝精心编缀成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似鳞片相叠,盘曲自如。龙身两端都有龙头,形象相同。龙头用金片卷成长4.8、直径1厘米的圆管状,形制瘦长,五官、两腮、下颔的纹饰点缀均匀,

  • 标签: 北朝时期 包头市 内蒙古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
  • 简介:本文认为北朝的遣使制度出现了四方面的变化:(1)出现了常设性质的大使;(2)大使的分工更为明确,出现了以职能命名的专门使;(3)大使出使区域的划分更为细密;(4)大使与北朝其它中央派出机构在功能上有合一的趋势.这些变化因北朝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并开唐代使职制度之先河.

  • 标签: 北朝 遣使制度 变化 礼制功能
  • 简介:河北蠡县发现一件北朝四神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例。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北朝石棺 四神图案
  • 简介:近读新出中古墓志,深感新史料之大有助益于读史。兹整理笔记,举北朝墓志中有关材料,以证北朝史相关问题,非敢谓确知新史料之价值,聊以示意云尔。一、和绍隆墓志与和士开族属北齐和绍隆墓志,1975年9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公社张家村,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妻元华墓志,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墓志

  • 标签: 和士开 文物研究所 冉闵 族属 萧渊明 张家村
  • 简介: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 标签: 北朝 胡人形象 墓葬陶俑 类型特点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岭北地名的溯源,现在看来只能追到.汉志北地郡下辖19县,首县为马领县,现已确定为西汉北地郡治所,谭其骧先生主编图说部分定其今地为"甘肃庆阳西北".凉州北地郡下辖6县,已无马领县.卷3记庆州马领县沿革,"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朝大业元年(605)"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十三年(617)因"陷贼"而废,次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其地理位置变动不大.

  • 标签: 《汉书·地理志》 十六国 地名 凉州 北朝 西汉
  • 简介:赙物指送给丧家以助丧事的财物,诏赠赙物指的是贵族官僚死后朝廷下诏赐予的赙物。两汉时期的诏赠赙物有东园秘器、金缕玉柙、绢、钱等。曹魏时曹氏父子力行薄葬,诏赠赙物之风不兴。西晋时,王公死后,朝廷多赙以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布若干,颇成制度(详见后文)。十六国时期丧制混乱,又兼史料散佚,

  • 标签: 东园秘器 东园温明 十六国时期 物指 下诏 明元帝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

  • 标签: 北朝时期 都城 魏晋 山川 漳河 初探
  • 简介:<正>从时间方面观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从空间角度审视,北朝又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地域。北朝版图内,除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和当地土著汉人外,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居民。北魏首都洛阳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专门安置南朝归附者,境外各族的使者、客商及投诚人员等,最多时达到一万多户。当时人形容这里是“四方风俗,万国千城”(《洛阳伽篮记》卷3),确实是名不虚传。洛阳是整个北朝的缩影,北朝疆域里多数地区都是几种民族混居,四方风俗错杂。在民族融汇的过程中,

  • 标签: 民族融合 鲜卑族 民族风俗 南北朝 汉族 北魏孝文帝
  • 简介:<正>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意象 庚信 枯树 庾信 中国文化研究 《哀江南赋》
  • 简介: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郭学雷(山西省文物鉴定组)张小兰(太原市文管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四一青瓷唾壶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

  • 标签: 北朝瓷器 出土瓷器 河北磁县 北魏 北齐 中国陶瓷
  • 简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研究先唐政治、经济、文化重要文献总集,论文对严辑南北朝文未收部分文献进行了辑考,希望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严可均 南北朝文 补遗
  • 简介: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儒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阶段。这个时期,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不再能垄断思想界,但仍保持着优越的地位。它历经激烈的争辩而有所发展,在政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学极盛于东汉。伴随着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学者们崇尚刑名家的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魏志·杜畿传》)。然而,大

  • 标签: 东汉王朝 世用 五经博士 儒家道德 玄学家 春秋谷梁传集解
  • 简介:联珠纹,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有时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有时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动物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联珠纹在我国很早就有,如我国的原始彩陶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都曾见过。

  • 标签: 联珠纹 装饰纹样 北朝 原始彩陶 青铜器 商周
  • 简介: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颇多口语词,写本也有大量俗字。本文对一些口语词试加诠释,有些是由于俗字或文字讹变而难得其解,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校理和疏解.对古籍整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南北朝 词语 考释 俗字 讹变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秦汉杂述及地理志书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国古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繁盛阶段。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各种方志层见锗出。计有:“记”、“志”、“录”、“传”、“赞”、“图”等多种体例的方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结合时代特点来考察此一时期的方志,才会在总体上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方志 时代特点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