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正>嘉陵发源于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西南流经甘肃两当、徽县,又入陕西略阳县,与西汉水汇。南流经宁羌县入四川之广元境,纳白龙江,是为上游。然后继续南流,会渠、涪诸流,经四川阆中、南部、合川、重庆入于长江,成为四川境内之巨川。自古以来,嘉陵就担负着陕、甘物资南运四川及四川物资

  • 标签: 嘉陵江上游 航运 四川 陕西凤县 陕西略阳 西汉水
  • 简介:嘉陵中下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持续动荡,战乱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防御性民居建筑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样式。根据建筑形态的不同,嘉陵中下游地区防御性民居大体可分为碉房结合式、寨堡式两大类,并各自发展出多种式样。

  • 标签: 嘉陵江 中下游 防御 民居
  • 简介:<正>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许多石刻标语。它们和有关历史文献一样,是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就当年红四方面军留在四川广元地区的两条石刻标语(图一、图二)来分析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的原因。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争论的。在一些党史资料和党史论著中,有些同志认为,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是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的结果。于吉楠在《张国焘其人》一书(四

  • 标签: 红四方面军 嘉陵江 刻标 条石 中央红军 川陕革命根据地
  • 简介:本色语文,近年风靡大江南北,在语文界刮起一阵“黄旋风”。本色语文已成为语文界不可忽视的力量,黄厚已成为一种现象。学习黄厚,研究黄厚,则显得非常有意义。黄厚现象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密码?本文谨从以下几方面对黄厚现象作一破译。

  • 标签: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也许是长江的闻名,游人忽视了上游金沙的风景;也许是在云南有众多的风光景点,吸引了太多的观光客;或者是金沙藏于深山,一直带着朦胧的面纱。对于金沙,我们了解的太少。不久前,我1门有机会走进了金沙

  • 标签: 金沙江 中国 云南 气候条件 地理环境 自然风光
  • 简介:.俗称“涵头”.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莆田县.涵一直隶属莆田县。贞观元年(627).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之称。1984年,

  • 标签: 古镇 秦汉时期 莆田县 直隶 刘氏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川西考古工作队对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蜀文化遗址的初步调查,预示对古蜀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7月上旬,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都市考古工作队、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的重新调查,拉开了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神秘的帷幕。为了证实龙马古城是否为长江上游早期城邦和古人类的发祥地,同年10月至12月,上述三单位联合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一个从未发现过的文化类型——宝墩文化。1996年,都江堰芒城遗址发掘,1997年,崇州双河遗址试掘,继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崇州紫竹等史前城址相继被揭开面纱。2000年后,又在大邑发现同一文化类型的城址。这八座同属宝墩文化类型的城址都在成都西南,其中有四座在文井江流域、六座在古原县境内。

  • 标签: 古城 日本早稻田大学 文化遗址 古蜀文化 文化类型 史前城址
  • 简介:1985年5月,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为南京军区,拥辉作为福州军区最后一任司令员,功成身退。被誉为“铁流勇将”的拥辉早年投身革命,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而成长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和平年代致力于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潜心研究现代军事理论;中央决策裁军100万,他积极响应,保证了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的顺利进行。

  • 标签: 勇江拥辉 铁流勇
  • 简介:,字文涛,江苏邗江(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青年时好读书,后学习绘画,主要活跃于清代康熙、雍正至乾隆前期,雍正年间曾供奉内廷。其画师法宋人,擅画山水、楼台、花鸟、蔬果、走兽,尤其擅长界画。他的山水楼阁界画,以风格华丽、笔法严谨独具一格,在流派纷呈、巨匠如林的清朝画坛,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标签: 雍正 画师 宋人 康熙 乾隆 生卒年
  • 简介:沿着滚滚长江东下,我们曾先后登临过岳阳楼、黄鹤楼、太白楼,也去过南昌的滕王阁,“中国四大名楼”已尽收眼底。可是心中总还觉得有“遗珠之憾”,那六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学士宋濂为之写记的阅楼,何时能够倚天而立,为龙盘虎踞的石头城再添一道旖旎的风景呢?

  • 标签: 大学士 江东 明太祖 黄鹤楼 石头城 朱元璋
  • 简介:浙江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其有明一代,姚人物甲天下,孙、王、谢三大家族,并立邑中,名扬全国,其中孙氏尤盛。邵廷采《姚孙氏世传》称:“孙氏自燧及嘉绩六世,世以文章忠孝嗣其家绪,蔑有废坠。海内高仰之为当代宗臣。”

  • 标签: 明代 孙氏家族 族谱 姚江
  • 简介:<正>先父炳灵(1885—1972),字庆林,湖北沔阳县②下查埠人。先父十岁时祖父便病逝。先父兄弟四人,他为长子,最小的叔叔当时还在襁褓中。由于早年丧父,维持家中日常所需都极为困难,仅靠曾祖母与祖母纺织﹑耕种为生。依靠亲友的照顾,先父才在免交学费的条件下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在祖父病

  • 标签: 炳灵 沔阳县 革命党人 讨袁军 中华革命党 施方白
  • 简介:<正>《新安东关济阳江氏宗谱》(以下简称《氏宗谱》)是安徽省博物馆于1987年自歙县购藏.此谱共10册24卷,为乾隆55年刊本,雕版绘图,宣纸精工印刷,字口清楚.书高36、宽23厘米.天蓝色封面,典雅大方.题签是白色长纸条,直行隶书谱名,端正显目.书口上端印谱名,中部有单鱼尾、篇目.每页20行,行19字,世系表每页横列五世.卷首有乾隆53年翰林院庶吉士罗廷梅撰写的《新安济阳江氏宗谱序》和乾隆54年,总修30世孙国忠的《重修宗谱自序》,卷末有族长江理的《重修宗谱序》和《宗

  • 标签: 宗谱 济阳 新史料 新安 世系 杭州
  • 简介:据有关谱牒资料记载,张化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第二十二代孙,张九龄的第十八代孙,原居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镇,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年)入闽居宁化县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张化孙(1175~1267年),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自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宫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年),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年)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其墓在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又称“倒插金钗”自然造型,碑石上书。

  • 标签: 张化孙 中国 福建 生平 《百忍歌》 谱系考证
  • 简介:维扬名士石溪大可,叔成石溪(1870一1938),字汉,是清末民初一通儒,维扬城内大名士。他性度高阔,多才多艺,兼擅琴、棋、书、画、医药、诗文,充过军幕,办过新学,搞过实业,交游广泛。他的子女中,有革命烈士,有知名教授。他寄予厚望的次孙泽民,成为...

  • 标签: 张謇 扬州学人 扬州八怪 大达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革命活动
  • 简介:丁文于1912—1926年的14年间,任过上海南洋中学教员、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1930—1934年,他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教书育人1912年,丁文在上海南洋中学教书,用生物演化的观点撰写中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并调查了扬子芜湖以下的地质地貌,考察长江由中江、北江、南江人.海走向;1921年丁文在北大“地质研究会”著文,对于海岸线的进退速率予以评估,为古史工作者从事吴越文化研究提供了古地理古气候研究的资料。1930—1934年5月,丁文任北大地质系研究教授。此间,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

  • 标签: 丁文江 地质调查所 地层古生物 古生物学者 中央研究院 区域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