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在贵州西部旅游线上,有座别具一格的彝族土司庄园.这座庄园坐落于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大屯乡,为彝族土司后裔余象仪所始建.其后复经养子余达父增修、扩建,最终形成横宽50余米,纵深60余米、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 标签: 大屯乡 贵州 土司庄园 彝族 历史文化
  • 简介:待客饮食礼俗大凉山彝族家庭用酒食接待客人颇具民族特色,基本礼俗有五点:一、招待客人 以旋杀活畜为上大凉山彝族非常好客。为了表明主人待客的诚意,特别是接待远客和贵客,尽量不用家里原有肉食,而要杀活畜,见鲜血、吃鲜肉。为了使客人相信主人的诚意,宰杀牲畜前还要将准备杀来待客的牲畜牵到客人面前过目,使客人知道是专门杀来招待他们的。二、主人待客 只陪客人饮酒按照礼俗,客人到家首先斟一杯酒给客人,在缓缓地饮酒过程中交谈。宰杀大牲畜招待客人,用烧烤肉下酒。三、请客吃饭 不同席陪客按照彝族礼俗,主人招待客人是不同席陪客吃饭的,这是为了让客人吃饭时不感到拘束。四、一次上足饭菜 席间只添

  • 标签: 凉山彝族 主人家 饮食礼俗 招待客人 凉山彝族自治州 民族特色
  • 简介:彝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这种经验,有的蕴舍于神话传说中,有的融汇于包括毕摩经书在内的彝文古籍中,有的则作为“专著”形式独立存在。它们均属于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大体系。

  • 标签: 彝族 传统医药 文献
  • 简介:早就听说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可惜一直不明其意。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那里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

  • 标签: 彝族 仪式 凉山地区 成年 发育情况 生理状况
  • 简介:彝,旧写夷。中国东方,古代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日“九夷在东。”《后汉书》著有《东夷传》。在云南的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刺、哈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日“百夷。”

  • 标签: 彝族 族源问题 中国 氐羌族系
  • 简介:近来,不时读到一些新编方志、规格形式大体一致。其中有一部志书,因其装帧精美而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峨山彝族自治县志》(以下简称峨山县志),它是国际16开本的大型版本。这种版型在众多新志中我仅见过两次,第一次是两年前在山西太原得到的《太原市志》第一册,作为省会志书,讲究装帧不足怪,而今年初春又从西南边陲的一个彝族自治县寄来的《峨山县志》却引起我的惊异,其装帧与太原市志一样。一个边远县份肯于为新志作如此投入,其气魄值得称许。

  • 标签: 《峨山彝族自治县志》 中国 云南 地方志 编纂工作 篇章结构
  • 简介:凉山彝族的漆器制作工艺宋兆麟漆器是中国的发明之一。远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使用了漆器,商周以后漆器有重要发展,还利用天然漆在青铜器上粘结绿松石,西周时期利用漆在建材上防腐。宋代出现了漆雕。至今在我国民间还使用、制作漆器,其中以凉山彝族的漆作最...

  • 标签: 凉山彝族 彝族漆器 木胎 镟床 植物图案 新石器时代遗址
  • 简介: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的石屏彝族,自称尼苏,他称花腰。花腰彝聚居的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一带,自古沿袭“德培好”习俗,“德培好”是彝语,意为“培养好的道德风尚”。它是“咪嘎好”的最高形式,“咪嘎好”是一年一次,“德培好”则12年一次(马年正月第一个马13举行)。解放50多年,只举行过3次“德培好”。第一次属民间性质,时为1954年;

  • 标签: 石屏彝族 “德培好”习俗 中国 风俗习惯 “迎龙” “祭龙”
  • 简介:从旧地方志资料研究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纳研究,力求探索清代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基本概貌。

  • 标签: 地方志资料 楚雄州 彝族服饰
  • 简介:云南省中部的玉溪地区,有一个聚居着彝、汉、哈尼、回等22个民族的山区小县。因得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又是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所以我对新编《峨山彝族自治县志》很有兴趣。翻阅这部大方、精美的县志,从心里为峨山少数民族同胞跨越历史的巨变而感到高兴。

  • 标签: 《峨山彝族自治县志》 中国 云南 地方志 编纂工作 资料搜集
  • 简介:彝族长期繁衍生息的西南地区,群山巍峨,峰峦叠翠,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多变的立体气候,适宜各种动植物的增殖繁衍。由于地质结构奇异复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地面呈现出石林、土林、瀑布、雪山、溶洞等诸多自然景观,被称为“开发矿产的金属王国”和“旅游探险的奇妙世界”。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进化发展准备了优越条件,也为社会进步与各种文明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葫芦神话 彝族传统文化 葫芦文化 自然生态环境 结构奇异 民族共同体
  • 简介:彝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彝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宗教信仰。彝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没有产生一个全民族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基本上还处在“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发展阶段上,存在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形式,这些宗教信仰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本文拟根据彝文典籍对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彝族 原始宗教信仰 中国 自然崇拜
  • 简介:<正>凉山土司,据清嘉庆年间统计,有宣抚司二、长官司十、土千户十、土百户四十七、土千总六、土把总五。经一百多年之兴衰变化,迄至解放,凉山州内仅剩下十来家土司。其中大部分为彝族土司。现将民主改革期间上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的五枚彝族土司印,及其土司沿革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有不妥之处,敬希专家、学者指正。“河东长官司印”、“世袭河西抚奕土千总之铃记”及其土司沿革“河东长官司印”一枚(图1),正方形铜印,边宽7.2厘米,连柄纽高

  • 标签: 土司 凉山彝族 官司 宣抚司 游击 世袭
  • 简介: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简析王路平(《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族的道德价值观是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行都严格地受到道德观的制约。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尊君敬长。古代区大...

  • 标签: 道德价值观 彝族人民 家支 集体意识 彝族社会 重义轻利
  • 简介:古芒部彝族的源在哪里?流经何处?又从何处流到芒部?在芒部又如何发展、变化?是稽考镇雄彝族历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稽考镇雄地方史首先遇到的问题。这里讲的彝族,是指在一个很久的历史时期内居住在古芒部的黑彝。这里讲的源,指来源地,不是指族源。

  • 标签: 古芒部彝族 中国 民族研究 历史发展 迁徙过程
  • 简介:方国瑜先生是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自1934年秋开始收集资料,到1984年《彝族史稿》公开出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方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资料的搜集、整理,族别史研究的理论指导,彝族史研究的框架体系,彝族史上的重大问题如族源、叟人、爨部、乌蛮、南诏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彝族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方先生提出的理论体系和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上,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方国瑜 《彝族史稿》 文献资料 民族文化
  • 简介:“跳菜”是彝族在宴请宾客时跳着舞上菜的最高待客礼仪,它是舞蹈和饮食合二为一的典型。本文在明确跳菜礼仪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跳菜舞蹈象征符号和饮食象征符号的意义解析,揭示了彝族传统的认知体系和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以及跳菜对彝族族群认同、民族和睦相处的积极作用。

  • 标签: 彝族 跳菜 礼仪 象征
  • 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的传统,在清中叶才逐渐向封建制度过渡。男性对奴隶的占有制和对社会话语权的掌握也标志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地位。但在历史的记载中,女性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担任着彝族的部落首领,并被作为神来崇拜,甚至连彝族至今仍在信奉的毕摩教都是由彝族女性先民们根据神的事迹创造出来的,但随着男权社会制度的出现,女性的神性地位被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由此直接导致了传统宗教中女性地位的衰落。

  • 标签: 彝族 原始宗教 女性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