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识劫(女冤)"当为秦南郡属县上谳的恐猲。涉案人大夫沛的户籍属民籍,家赀接近"大家"水平,家庭经济类型可视为南郡地区乡里豪民多种经营模式的典型。沛免其奴婢为庶人,免故隶"识"为"私属",是当时主人主动放免奴婢的鲜活个案。在被放免之后"占家赀",证明财产登记制度的上限不会晚于战国末年;放出的贷款需要占赀,可证货币亦在财产登记之列。案件中涉及的"单"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以里为单位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组织。这种原生态的"单"与东汉时期形形色色的"单"在组织方式与结社目的上并不一致,故还不足据以否定历史上的"单"从血缘到地缘的演进路径。

  • 标签: 识劫(女冤)案 户籍登记 财产登记 私属
  • 简介:洪宪帝制覆灭、共和重光后,制宪再度提上日程。制宪过程中,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法制不健全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因素。支持兼任者认为,国法对兼任与否并无明文规定,担任议员者多为时下政界精英,是符合国务员选取条件和任职范围的主要对象,许多国家有国务员可以兼任议员之先例,且议员兼任国务员可以减少国会与内阁之间的摩擦与隔阂。反对者则从议员应肩负监督现行政府和官吏行政之重任的角度立论,认为议员兼任国务员会导致监督的丧失;且因议员大多隶属于不同政治派别,担心议员兼任国务员会牵涉党派权益之争;更对议员颠覆形象的举止与追逐名利的猎官行径不齿,议员为官不合时宜的呼声甚高。基于此,涉嫌议员与国务员双重身份者大多遵循惯例,或请辞议员,或请辞行政职务;而延宕经年始出台的《中华民国宪法》对此的否定态度,最终使争议划上句号。

  • 标签: 民国初年 制宪 议员 国务员
  • 简介:本文以珍贵的文献史料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大清崇德四年在沈阳发生的朝鲜质子馆官吏姜孝元、郑雷卿向大清刑部控告两译贪污及处理的全过程,参见国内外最新研究论文,提出评论认为姜孝元、郑雷卿控告不是反清的,皇太极亲自过问此案,由于贪官污吏作梗,在当时历史局限的情况下做出错判而为冤案的新见。

  • 标签: 姜孝元 郑雷卿 清鲜关系
  • 简介:清末围绕立宪法、开国会而展开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场从帝制向宪政过渡的社会革命。同所有改革一样,它需要全社会付出时间和努力加以培育,方可使其逐渐臻于完善。但不管是各省的国会请愿运动还是作为预备国会资政院的速开国会议案讨论,都在先进国家成功的示范和本国危亡的压力下获得空前的社会认同,将上自清廷权贵下至各省士民卷入其中,并使带有激进色彩的“速开”论思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回顾资政院速开国会讨论过程乃至整个国会请愿运动,除了让人振奋于中国民众空前的权利诉求之外,也不难发现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愈演愈烈,进而表现出人们对国会制度的多重误读,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效果。

  • 标签: 激进思潮 资政院 速开国会运动 速开国会案
  • 简介: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藏有一封蒋介石给居正的私人信件。全文如下:觉生先生:法院讼案,甚觉失态。易堂平时行动态度,本不能任高等法官。此实本党无人,滥竽充数之象,殊为可耻。言念及此,不禁为本党气也。此事不可再以老党员关系致贻误党国也。

  • 标签: 法院院长 民国时期 焦易堂 罢免 中国近代史 私人信件
  • 简介:明清笔记小说中的狱故事不仅描摹了司法实践活动,同时也传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由此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国家法律的基本态度,以及民众心目中的情、法之辩。本文以狱故事为例,考察明清乡民视野中的法律认知与司法实践,试图彰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另一侧面。

  • 标签: 民间 法律认知 案狱故事